首钢 . 龙首 (一)
——石景古韵


晚年开博,最大的乐趣就是:将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去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温故知新。尤其是对历史,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的认知与见识。时间是历史的无限跨度,而知识则是历史画卷中,一个无限可展开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三维节点。其特点就是,难以穷尽的。

当我们老哥几个,从游历门头沟法城返回时,途径首钢北门时,脑海里偶然想到:首钢发展了,钢厂迁徙了,老厂区什么样,极其应该进去见识认知一下。否则首钢随历史的进程,淡出历史的画卷,那将是一个终身的遗憾。

于是乎,我相邀老蒲与老蒋,携姚、水二兄,一起在苹果园南站,乘58路车,直达首钢的五一剧场,见识了钢城,认知了石景山。
北京古都的建成,那就是一个奇迹。
北京人的先祖,在没有任何航空器物的时代,楞是规规整整地,建成了一座四四方方都城,真不懂是靠什么法力做到的。
若将南北视作纵向的话,那么东西就是横向的。北京老城,就是基于南北东西两条垂直交叉的线,在历史的画卷中,逐渐舒展开来的。南北就是那条起于永定门,止于鼓楼的中轴线;东西就是起于建国门,止于复兴门的那条长安街。若是将北京的中轴线,视作政治中心线的话,那么长安街就是北京的经济命脉。现而今的长安街,已然是东向已延伸过了通州大运河的东岸,西边就终止在石景山区的老古城处。若把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大道,视作北京的经济命脉,那就有如一条由东向西横卧的巨龙,首钢之重,就是这条巨龙的龙首。石景山,就若镶嵌在首钢,这个龙首中的一颗璀璨历史明珠。
我在行摄首钢回家,查石景山资料后得知:
石景山,自古就有“燕都第一仙山”的美誉。石景山区的行政域名,就是因此山而惠名的。石景山位于首钢厂区的西北,永定河东岸。石景山属于太行山余脉,山并不高,只有海拔183米。我们见到的石景山,一路随处可见一些古迹:有保存完好的古井,还有完整的寺院山门以及碧霞元君祠、玉皇殿等等。看到这些古迹,石景山令我刮目相看。没有来石景山之前,我对它知之甚少,感觉它只是一座小山丘。登上了这座深藏在钢城中的石景山,就晓得了知道,这座京西的山峰,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人文历史。


石景山,古称梁山,元代时称石经山、石景山,后又演绎为湿经山、失经山、石井山,又因其山形酷似骆驼状,故也曾称“骆驼山”。
这里曾是道佛两教的圣地,山南多佛,山北多道。这些佛家道士,传道于寺,刻石于经,藏经于洞,晾经于台。山上因“石”成趣,因“经”成景,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山上有一座10余米见方,高约4米的石方台,当地人称此台为石经台。据说此台是当年僧人藏经、刻经用的。现在山上还有不少山洞:普观洞、普安洞、孔雀洞,大都在山南侧,相传旧时洞中都藏有许多石经,所以这山叫“石经山”。

山洞洞顶,能清晰地看出刀削斧砍的痕迹。洞内有摩崖佛像,佛像体态丰满,传说是唐朝的风格。洞壁正面刻有佛龛,其角落有石室,据说是专门用来藏石经的地方。
石景山西侧山腰,还有一块6平方米的石崖平台,叫晾经台。据传说:唐僧取经路过河湿经,就是在此晾经台上晒干的。现在晾经台还有,只是被修葺一新,已经难寻当年的感觉。
在石景山东天门附近,早年曾发现有一口古井,后又在半山腰上发现了双眼古井。这些古井,就与石景山被称做石井山这个名字密不可分。东天门北侧的古井,多少年来一直被铁栏杆围着,井上有一架老辘轳。这个井深约120米,根据井旁边的古槐树树龄推断,井至少也有300年的历史了。1958年文物普查时,这里还能打水。2004年发现双眼古井后,井被立即保护起来,现在井沿上还有淡淡的青苔,沿着井口望下去,井里漆黑一片,不知是否有水。晾经台、石经台附近摩崖石刻众多,其中“灵根古柏”四个字相传是万历皇帝的字,这是形容在山崖上生长的古柏。石景山南麓有一段峭壁赫然而立,如劈如削,峭壁上依稀可见唐人刻写的“石经山”三个大字。

石景山上道观寺庙众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碧霞元君殿。碧霞元君殿建于明正德年间,是一座道教庙宇,包括元君殿、子孙院、戏台等建筑。元君殿是整组建筑的主殿,地处南侧山腰,坐北朝南,殿阔5间,深3间,殿堂正中,须弥座上端坐着“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相传,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之女,主管人间吉祥富贵、福寿子禄。在明清时期,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三天为石景山庙会之期,届时方圆几十里的香客都要到碧霞元君殿来烧香朝拜娘娘,殿前的戏台附近更是人头攒动。现在庙会的盛景早已不在,殿宇、院落也已被修饰一新,只有戏台和一圈女儿墙还是旧时模样。几块石碑记录着道观的兴衰,其中一块碑写明了当年修缮的情况,还有一块碑写着几句光绪年间的诗文,依稀能看见这样的文字:“古寺荒凉雀可罗,一路秋风集马驼,阑珊归思斜阳慕……”。


明代万历皇帝,曾在驾临石景山时,在藏经洞旁留下了“灵根古柏”的御笔;明、清两代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凭吊。还有诸如“乌龟精怒戏唐僧弄湿经书,十八部回生经如来佛趁机收回”、“碧霞元君假扮病女巧试僧人”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在流传。

石景山本地流传着一句老话:“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曾位于石景山顶的金阁寺,修建于晋唐时期,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其历史远于潭柘寺。过去在石景山山巅有一著名景致叫“孤峰远眺”,就是登上金阁寺塔,远眺京西山脉和永定河波涛。当我们登上石景山山顶时,已经不是金阁寺的遗迹,而是一座,现代模仿颐和园佛香阁,修建而成的楼阁。

资料讲,它是1995年首钢公司,在金阁寺塔的遗址上修的。此楼阁称作“功勋塔”,其初衷以表彰那些,对首钢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现在,此楼阁可谓“望京阁”,我们登上此阁最高处,西望尽收永定河畔门头沟;北向尽揽燕山巍巍雄魂,东见长安卧龙绵延天际,南相俯瞰首钢在朝阳下的璀璨。
难怪康熙大帝题《石景山东望》说:
车书混一业无穷,
井邑山川今古同。
地镇崚嶒标异秀,
凤城遥在白云中。
乾隆也在《石景山初礼惠济祠》题到:
崇祠依石堰,
像设谒金堂。
云壁瞻初度,
曦轮届小阳。
河防慎有自,
神佑赖无疆。
疏凿非经禹,
惟廑永定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