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年 杂 陈(一)

年,过过的,唯有故乡的味浓。年味,就是年俗的多寡。我儿时自小学起,凡寒暑假,因父母都要工作,无暇照顾我,只好每逢放假,就将我打发回故乡,与叔叔度过一段无拘无束的快乐时光。
故乡,也俗称老家,即父母的父母所在的地方—河北白沟。那时,由于故乡距北京很近,坐上火车,只需要九角钱的车费,两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上学时,在老家过的年,较比在北京过的年要多,因此留在记忆里的年,乡村的年就胜过城里的年。
过年,首先要备过年所需的东西,也叫年货。年货很杂,一是在家里能做的自己做,二是自己做不了的就得买。
故乡过年,实际上是一进腊月就开始忙活了。记得我婶婶腊八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让我帮她剥蒜,提前要泡好,过年初一吃饺子用的腊八醋。整理院落物品,也是我被婶婶,在夸赞“你是爷们你来干”的哄捧声中必做的。故乡过年的讲究是,正月里一般不开火,所以女人们,必须要把正月里所有的吃食,在年前准备出来。进了腊月,我所见的景象,就是全村家家户户,那就是透着一个忙。男的杀猪宰羊,女的蒸馍炖肉,孩子们就是凑在一起,可着劲的玩。
家里的活忙完了,就去白沟镇,赶年集,购年货。年集不同于平日里的集,那就是一个大,年货凸显着人们过年的红红火火。白沟的年货大集,我首先必去的就是卖鞭炮的地。有条街二三里地的长,整条街都是卖鞭炮的摊,两侧满布着卖花炮长鞭的马车。红色的扁包是长鞭,棕色成盘的是双响炮,鲜艳花色包装的是各色礼花。我最喜欢的买的,就是细长的“吉吉花”,小巧的“窜天猴”。又便宜量又多,买回家能放一个正月。卖家们高声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时地点放着自己的花炮,诱引着买主。那满街带着商家,彼此较劲般放响的炮仗,炸响在整个年货大集上,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那都不为过。年货大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红色占了主色调:鞭炮红,对联红,挂签红;年糕嵌着红枣,面馍点着红点,冰糖葫芦成串的红。
鞭炮的震响,宣泄着人们,过年的喜兴心态;年货的红色,渲染着人们,过年的情趣。年,人们再穷,也是倾囊相备;年,人们再吝,也是张扬兴奋。我叔叔的话:年,穷也是过,富也是过,过的就是活着的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