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写博的最大乐趣,就在于强迫自己能够做到“温故而知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往往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时习之”,就是写博的客观需求。
前些日子,我们几位马友、山友,相邀去了河北涞水的野三坡。归来后要写游后笔记,突然感到以“野”字成为地名的很少见。究其何称“野”三坡,顺手查了“野”字的释义。一查,才知道,很熟的“野”字,在词典内,释义甚多。汉字中,一个“野”字,就足以让人深叹,以往的学业,知之深浅。要不是为写“野三坡”游记,还真不知“野”字的繁复。此次切切实实地做到了温“野”之故,而知“野”意之新。
例:野盘:可容身的山野之地;
野马:浮游的云气;
野霭:山野中的云气;
野乘:私家记载的史书;
野录:私人撰述的史乘;
野服:乡居朴素的服装,
相对官服而言;
野蔌:野菜;
野猫:喻举动粗鲁,不守规
矩或行为放肆的
人;
野人之芹:乡下人的菲薄
礼品;
野谷是资:只取野谷为食;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
有一股清幽的香
味。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等等,不一而足。

野三坡的“野”字,相当于词典中“野”字,所指的不当政,与“朝”字相对应的朝野之意。
查资料:溯其历史沿革,《涿州志》载:“三坡隶属涿,由来久矣,无可稽查。”
志载诗词一首称:
此地即桃源,不知汉魏,
遑论金元。
逃名岩谷,遁迹林泉。
大好河山,忍终袖手无人管。
满坡积雪,山色有无间。
透此诗词,似乎对野三坡的“野”字,有几分释解。
史料还称:野三坡东南界房山,东北临宛平,西北以长城为界,与涿洲接壤。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差异很大,故此分为上、中、下三坡。《涿洲志》载:“上坡与下坡,因山脉之障蔽,气候亦有不同,寒暖相差半月许。每逢春令,下坡核桃已结实,上坡始花。雨降稍迟,耕种亦随之转移。”可见,“三坡”之谓,是由地形变化,气候不同而产生。

但“野”字另有深意,当地一首相传久远的童谣说道:
野三坡,野三坡,燕王扫北没扫着。头上束着野雀窝,穿的鞋子向上撅。清朝不让进考场,祖祖辈辈血泪多。
《涿洲志》载:明初燕王朱隶,兴师扫北。行至三坡境界,见山中松鼠捧食松果。燕王以为,松鼠对自己拱手施礼。当谓左右:兽且归顺,况人民乎?遂颁恩诏,免除当地山民丁粮。时延至清,因三坡山民崇明抵清,清廷即对三坡山民施压,不许三坡山民,介入科举之列。取消三坡山民,求得功、名之权。当时,有些境外匪盗,勾结官府,到三坡敲诈勒索,使三坡山民生活不得安宁。三坡山民遂推举“家道殷实,素孚重望”的“老人官”,综理三坡域内,治安护境的事务,被迫组织护坡武装,保卫乡里。时闻:一旦有匪,不分村界,每家一人,持土枪木棒,群集前往,奋勇先行。
所以涿洲县府,曾政令不行于三坡。三坡山民,除纳粮外,亦无所尽之义务。因此,由于三坡山民,对封建官僚统治的反抗,清朝官府给三坡山民,强加了一个“野”字。
这就是野三坡的“野”字溯源。

由“野”字,三坡山民远离了官府的辖制,而实行了若干年的“老人制”,也就是民选自治。由此可见,野三坡地区,竟是一个实开民选之前列,独树自治之先声的地方。
就此明证:西方所谓的“民选”、“直选”,早在我国的明朝,就已开了先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