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张掖(三)
— 舞动的张掖

西北的夏季,天黑的很晚。一般从晚饭后,到天黑,大概有三个小时。因此,张掖人有晚饭后,晚锻炼的习惯。
我随马友,晚饭后到市中心广场,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年龄不同的妇女,在广场中心站着,她们的中间,成行排列着各色手提包,还有各种小座椅。我好奇地问:“她们这是在排什么队?是占地准备看电影吗?”马友告诉我:“她们这是占地,准备一会儿学习跳锅庄舞。站在靠前,能够看得清教练的动作。”我更好奇了:“跳健身舞,能有多少人,还值得提前抢着占地?”马友微微一笑:“一会儿你就亲眼得见了。”
我耐心等了近十来分钟,果不其然,妇女们在晚饭后,从张掖市四面八方赶过来,聚集在这宽阔的市中心广场上。我粗略地估算一下,行行排排地人数,少说也要过千人。
震撼: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性,自发地参加某项健身活动,真是罕见。
音乐响起来,教练动起来,妇女们学起来;晚霞笼着广场,欢乐渲染着我、你、他;是人都想跟着音乐,跟着教练,跟着忘情舞动的妇女们,仿跳几下,那简单而热烈的锅庄舞。
锅庄舞,藏族称之为“果桌”。来自藏族的民族广场舞。是藏族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的群体性舞蹈。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行式了。
《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
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
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华网消息说:近年来,原来只有在藏族群众聚居的牧区才能看到的锅庄舞不仅走进了都市,而且打破了民族界限,成为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城市的大众舞蹈。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在城市广场和公园里,都能看到聚集在一起跳锅庄的各族群众。他们以舞蹈为纽带,来共同分享生活的乐趣,在缓慢流动的舞圈中,他们也获得了友谊。
跳锅庄,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健身活动,更是一种开拓社会交往的生活方式,他们每天晚饭后,都要到广场上跳一会儿锅庄舞,顺便和他的一些新老朋友,天南海北地神侃一通,度过一段轻松愉快的饭后时光。
锅庄舞曲古朴稳健,节奏明快,让人很放松,尤其是广场大众锅庄,随意而不拘束,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跳几曲,感觉真的很好。
锅庄舞,又称“卓舞”: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之誉。
锅庄舞,边跳边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其节奏轻快活泼、豪放粗犷,舞姿舒展洒脱、形式多样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前只有在重要的节日和宗教仪式活动中,牧区的群众才能聚在一起跳跳锅庄,城市里的锅庄与牧区的锅庄相比,既保留了原汁原味民族风情,又带有一些都市里的内容,不分民族、不分男女老少,大家从同一种舞蹈中获得各自的快乐,这更加体现了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率性、友好和包容。
大众锅庄舞,尽管着装各异,舞姿杂乱,但是每个人举手投足间,所展现出来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表情,都显得是那么自然和率真,在这里没有伪饰,也没有偏见,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所带来的和谐与祥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