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0日 星期三
雨后晴 无风
依秀春女士荐,按计划周三集体走山去西落坡。兰山、版主,及玉华、秀春两女士,计四人,晨八点集合于圈门。姚兄公差东北,左兄身有不适,告假。
随秀春自圈门过桥,向北攀九龙山。上山小径,因当地基本建设,改观地貌,甚是难觅,钻灌木丛近一个小时,方找到正径。九龙山高于香山,坡陡过七十度,约十一点半左右才至隘口,踏上山顶防火道。由于是雨后,山顶清幽静爽,空气湿润怡神,一除沿途的酷燥与疲倦。顺防火道东行,下山的轻松,让我们重新有了,到山野找乐的感觉。放肆的玩笑,和跑调的歌声,搅的九龙山,都不得安宁。
行至一护林站时,防火道被人为阻断。我们误以为此路莫行,即循左拐山径,折向西北,踏上陌生的小径。在折回西行的山径上,摸索着行了近一个小时后,感觉到走的是错路。于是不得已,只好在错路旁,如毯的山草上,坐着小歇进午膳,缓一缓走错路的不安与烦躁。膳后,毅然返回护林站,询护林员才明白,到西落坡村的正道,唯有穿行护林站,顺路向北下山。
由于路线正确了,紧张的忧虑放飞了,摄沿山径的景致,也就有了兴趣。把远山、近松;娇嫩的山草花、怒放的山桃花,贪婪的掠进了数码相机。令我们喜出望外:在半山腰处,一长年不涸的山泉下,虽说现在是深春时节,竟然还隐匿着一条不菲的冰川。

在陡坡上,向下行了近五十分钟,遇一正在嫁接果树的山民。因其不小心,割伤了手指,不得已,终止劳作,随我们同行回村。当我们问及路边的果园,在大山里,为啥还用铁丝网相围时,他回答到:城里的人,走到这,连摘带毁,每年的损失,让人心痛,不得已而围。他厚道地说:走到山里,摘几个果,解解谗,尝尝鲜,那是缘分。可您吃、带不说吧,还上树毁枝,那就伤了山里人的心了。听此,版主借此文,请看到此文的网友们,相互传扬几句话:山里人不易,那一棵棵果树,一年收不了几十斤果,那可是人家一家人,活命的物件。咱城里人,别为了私欲,占点小便宜,毁了山民们一年的辛劳与希望。更不要把城里人的那点丑陋,散到山里去。以后,您再到山里找乐,让山里人,把咱都当贼防。奉劝各位走山的城里人,自重、自尊、自律、自觉,牢记:瓜田不系带,果园勿摘帽的古训。
进村几步路,必经的路,竟是要过一关帝庙。此庙占地约半亩,是一个,正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两间的严谨四合院。院门上锁,从门缝隙看院内,残垣断壁,年久失修,仅院中挺立一棵上百年的古松,向来宾昭示着,关帝爷官邸当年的显赫。阅墙下的告示牌得知,由于世人鉴关帝爷重义和财(不知何年代,俗人们竟遣派忠义有加的关帝爷,去和前朝的赵公元帅,争持财权。),此庙曾是西落坡村的村公所。据仅傍关帝爷的邻居讲:原庙中屋内墙壁上,都有极精美的壁画,现失之维护,荡然无存,甚是可惜。
秀春女士首先带我们导游村内一古井。据她讲,这古井是成语“坐井观天”中的井,大有来头。行百米,即见一告示牌,上书:落难坡山寨,又称大寨。据考正,此寨建于金代,其形制起始,仅是金人一所特建的监狱。金人南犯,掠回无能的徽、钦二宗,即囚此寨。并置徽、钦二宗,于寨内古井中,使他们每天只能坐井观天,遥思失去的南国,饱尝做金人囚徒的耻辱。从告示牌的文中,清楚地了解到:落坡村,其实就是徽、钦二宗,落难之地。后人为了隐去这段,汉人引以为耻的历史,就把难字去掉,称自己的村庄为落坡村(查资料:韭园村是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按村人的指点,我们穿小胡同,行二百米,找到两段极坚实、高大围墙,即是金人当年所修的寨墙。
囚徽、钦二宗的古井,恐怕是后人,为遮羞洗辱,将其深堰在历史的尘埃中,不知其所以然。倒是原寨墙所围内,现植棵棵梨树,芽翠花艳,欣欣然向天地,述说着春的繁荣。
版主在此触景生情,思到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知徽、钦二宗被囚井中时,是否反思过:自己在儿时,所习唐诗名句,因何未解其义。在施政时,强化忧患意识,富国强民,抵御外辱。....
我们摆脱汉人蒙羞的不快,按村人的热情指引,寻到此村另一古迹:马致远故居。其坐西朝东,是一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进院子,见院子规整,东南西北四面都为房间,每面三五间。因久无人居住,院落残破不堪,野草丛生,杂物满地。马致远其名,少人明晓,但其传世元曲《天净沙.秋思》,可是路人皆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查资料:马致远(约公元1250—1323年),其名不详,致远为字,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只知其晚于关汉卿,而早于散曲家张可久。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生平事迹不详。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略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等七种。其散曲也负盛名,现存《东篱乐府》,收入小令104首。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马致远杂剧的作品风格:语言清丽,声调和谐,朴实自然,语句精致,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其通脱。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在经过“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似看透人生宠辱,遂退隐林泉,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据我们所遇马姓村民,他们称是马致远的后人,说这就是马致远退隐林泉之所。他的名曲《清江引·野兴》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就是西落坡村的写实吧。
我们离开马致远故居,前行欲穿村返城时,感到西落坡村规划有致,四处整洁;随处依沟渠,自然和谐地,构建多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觉到,你恰似陶渊明,踏进了东篱先生的梦中胜境:“世外桃源”。切实看到,喧闹躁杂的都市外,还真有一方令人舒心的净土。
询村民,知返城有两条线路可择:一是向北下山,走四十分钟,至公路坐929路公交车,到苹果园返城;二是向东,走京西古道出山,也走四十分钟,到韭园坐981路公交车,直达西客站返城。我们毫未迟疑地,选择了后者,踏古商道回家。
古商道,是西落坡的又一古迹。准确讲,古商道原是经过西落坡,通往京都的商旅大道。它是京西古道的干线,史称“王平古道”。“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北京西部郊区,特别是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王平古道层峦叠嶂的九龙山,俯瞰蜿蜒曲折的永定河。纵横交错的王平古道,让人更能触摸到那历经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丰富的一部分。漫步古道,你会依稀联想到古道悠悠、西风猎猎的远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当然还有古道沿边日进斗金的商户,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们在古道行走不远,即见一炸糕铺遗址。如果当时,过往的商客不众,谁能在此靠卖炸糕为生呢?每日里五、六千匹,赖以长途运输的驼、马,浩荡而至,千磨万击,使蹄窝遍布古道山石上。我们看到,现在古道上的蹄窝遗存,一路比比皆是。前行山腰处,古道左侧,竟然保存着一处,不曾听说过的建筑遗址—骡马厕所。真是开眼,可见古人的环保意识,不比现时差。走到山顶,牛角岭关城雄居而扼,是当时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被称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
京西古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叠聚成辉。京畿西山,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门头沟区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东瞰燕蓟,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从黄帝建都于阿,“披山通道”于西山开始,西山大路诸道,屡经修整,成为颇具规模的官山大道。其中的绝大多数工程是民间组织募化筹资,由当地百姓进行施工的。亘远的古道在门头沟区依依蜿蜒盘旋,日久年深,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与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观。从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庙,从攻防战守到贸易往来,从古都兴建到民族文化交流,这一切,如果有什么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而连接在一起的?只有这些掩映于山中的古道。京西古道作为一种文化,愈显珍奇,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在这段古道的尽头,有人已投资修建了,完全封住古道的收费处。估计不久,您在踏踏古道,就得掏腰包,留下买路钱了。
向下走十来分钟,穿铁路涵洞,就到水峪嘴村。过该村北侧的水峪嘴铁桥,再走五分钟,就是通向市里的公路。我们很幸运,一辆981公交车,刚好在我们到达公路时,停靠在车站,使我们顺利地、及时地乘上了返城的车。为此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