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道》第十篇 •孟子及《孟子》论师道

(2016-07-20 15:29:51)
分类: 温“师”知“道”
师道》第十篇 孟子及《孟子》论师道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以学习孔子为志愿。在稷下学宫的讲坛上,孟子是代表儒家学派进行辩论和讲学的大师。孟子热爱教育,尊重教师,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二字联用。

  孟子门下授业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孟子作为教育大师,曾显赫一时。他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时的规模、气派以及受到的礼遇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孔子,经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朴素的教育兴国理念。孟子最早认识到教育对于强国富民的重要意义。《孟子·离娄上》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也不是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恰恰是教育。孟子认为统治阶级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之道,用一般政治的手段不如用教育手段有效。孟子认为,在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后,就要兴办学校,普及教育,主张设为庠序(xiángxù古地方学校,夏称校,殷称庠,周称序)学校以教之,以明人伦。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因此他虽然相信性善,但也很重视后天环境对人性情的改变,所以提倡发展教育,使弟子明白人伦孝悌之道。通过教育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2、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启发思维,指在教育中抓住最佳时机,深入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它来源于孔子循循善诱的思想。孟子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孟子·尽心下》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提倡学生大胆质疑、设问,然后诱导释惑,把孔子所重视的阙疑精神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当然不应该提倡怀疑一切,但有一定的联系,不疑则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是启发思维的起点。

  在启发思维的过程中,孟子重视思维的灵活性。《孟子·离娄下》提出: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勿为。他认为,礼义如果离开它的精神实质,只有表面的形式,那就不应当遵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启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循循善诱,引导前进。

  3、磨练意志的教学思想。历代学者主张锻炼意志,以利于人们建功立业。《孟子·告子上》指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样,才会增加能耐,提高本领,承担大任,有所作为。孟子还勉人积极进取、舍生取义,与孔子勉励人们持以恒心、杀身成仁的思想如出一辙。人的意志正是在勤奋学习,刻苦工作,敢于吃苦,勇于牺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的。

  4、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首先要专心有恒。孟子反对那种三心二意和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他认为,是否专心,对学习的好坏关系极大。不仅要专心,还要坚持不懈,不能一曝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他曾例举掘井作譬喻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意思是说,做一件事譬如掘井,掘了六七丈深还没掘到地下水,依然是一口废井。人而无恒,半途而废,犹为弃井也。这是处事的一般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它既指教导者教导之恒,也指学子求学之恒,师生都能够做到持之以恒,才能使教育不至于半途而废,劳而无功。教育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艰苦过程。《孟子·告子上》讲过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如果请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两个学生走棋,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胡思乱想,以为有一只天鹅快要飞来,想着去拿弓箭来射它。其结果,后者的学习一定不如前者,这决不是由于他们智力的差异,而是由于他们专心与不专心的关系。对教育来说,学习上的差异决定于人对学习的专心与否,而不是决定于人的天资高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