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的时候,我买菜回来,当时正下了一阵大雨。在小区门口,看到一个在磨刀的弓背老人,还碰到以前单位的老同事李师傅。
现在在城市还能见到当街叫“磨刀喽”而且亲自把“铺子”挑到你家附近的情形,已经是很少了。这在以前的农村,我小的时候是很常见的。大概一星期都会见到那个挑着担子给人家磨刀赚点小钱的老人。记忆中的,那个老人和蔼可亲,为了吸引小孩子,还偶尔会卖一些小小玩具或者女孩子喜欢的小手饰之类。老人就把担子放在你的院子前,把刀磨好了,就继续前行。
在诺大的城市,这样的情形,毕竟少见。我仔细看,老人正在一家商铺的屋檐下避雨,而李老师傅呢,站在旁边等着。我和他打招呼的时候,刀已经磨好了。我一瞧,一共三把。
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很感动:一是年纪很大的老爷爷还在自食其力,同时也为需要的人提供了服务;二是李师傅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
李师傅绝对不属于经济拮据的那一类。他虽然已经退休,但退休金还是现在的城市平均工资的好几倍。可是他为什么不忍心把几把钝了的刀扔掉重买新的?这也不需要多少钱啊?老人家是朴素惯了,节俭惯了,不喜欢浪费和挥霍。
我去过他家,当时还是公司重要领导的他,家里的装饰也是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豪华的摆设,很古老很怀旧般的木沙发,有些兀兀地坐在那里。记得,当时我问了一句:“李师傅,为什么不换套软皮沙发?这木沙发硬啊。”他说:“还好好的,换了可惜呢。”
也许有代沟的差别,李师傅毕竟是70有多的人了,而我们是“晚辈”,但绝对算不上“晚晚辈”,自己的消费观念还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似乎渐行渐远。学会享受和消费似乎越发的成为时尚。家用必须添置的衣物、家私,可有可无的休闲消费,以及一些更加奢侈的娱乐享受,相信不少的人都曾经历过。
现在的孩子,哪怕还在上幼儿园,都可以听到这样攀比的声音:“这是我妈给我买的运动鞋,200多元呢,名牌的。”“我的玩具更厉害。。。”“我的游戏机的功能最多。。。”现在5、6岁的孩子,真的是从小在蜜罐里泡大的,享福惯了,都不知道什么是艰苦朴素了。
想想自己,是否也忘了艰苦朴素的这种美德了?给孩子挑选衣物的时候,记得从他出生开始,就没有穿过非棉质的衣服,还记得母亲从乡下带来的衣服不是棉质的,我当“压箱货”留了;买家具,买衣服,都是不自觉地要买些“特别一点”的(当然就不会很便宜);记得在展望未来是否买部什么车的时候,某人说“长安福特”都不错了,还实惠点,最终的讨论结果,如果真要买,“丰田皇冠”才差不多(仅仅是笑谈而已啦
)。反思自己,虽然谨记着妈妈的理家法宝:“节俭”是理家的原则,还是“年年有余”的保证。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观念也有些淡了。哪天在家吃饭觉得胃口淡了,就出去吧;喝茶更是常有的事。给孩子买书买玩具,更是好不吝啬。(也许这点是好的?
)
看着李师傅刚才的一幕,仍然感觉到惭愧。虽然自己算不上“奢侈”,但是偶尔的“浪费”还是有的。虽有这么一句话,“钱是赚来花的”,但一切是要以合适为度,浪费就是可耻的。有一个朋友,家庭本身就不算宽裕,还常常负债,但她的浪费却是常态。每天做花式很多的饭和菜,却也总是吃不完,好端端的倒掉了;每年更换的衣服,令人眼花缭乱。象这种,就根本不能说与“艰苦朴素”沾边,只能说是“挥霍无度”了。对于“度”的含义,虽然有钱人和没钱人对这个度的标准不一样,但是,如果超过“奢侈”和“浪费”的界限,那就不足为取了。
看来,我要好好秉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并把观念灌输给还不太懂事的孩子。


如果您感兴趣,可到博文汇总首页阅读更多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