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人民币国际化地缘金融 |
分类: 安邦观点 |
这一事件再次强化了一个事实:即使如国际足联这样一个有钱有影响力的专业领域组织,也不能逃脱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在逮捕事件发生以前,国际足联一直以来都像是一个脱离西方控制的国际组织。英格兰、西班牙、荷兰、美国以及澳大利亚举办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的申请都遭到了否决,这两届的主办权分别花落俄罗斯和卡塔尔。虽然西方媒体铺天盖地都是对国际足联腐败的指控,但布拉特及其亲信们根本无视这些指控。
美国之所以能做到惩罚国际足联这个“独立王国”,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国金融体系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一地位反过来取决于总部位于美国的银行的重要性以及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美国介入国际足联案件,因为涉嫌的腐败交易是通过在美国运营的银行进行的。并非只有直接利用美国金融体系,才使外国人落入美国的大网。美国的有些制裁机制迫使外国人遵守美国法律(甚至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否则他们自身就会遭受制裁。例如,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总部设在比利时,但如果该机构负责人拒绝遵守美国制裁伊朗的法律,他们就得冒着被美国拒绝入境的风险。所以,SWIFT选择了合作。
美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和美元的影响力上。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国际金融体系运作规则,再加上美元在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然地位,构成了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规模规则。美国拥有的这种权力至今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挑战。即使是经济快速崛起的中国,虽然GDP规模达到全球第二,拥有巨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世界工厂”)和巨大的市场(“世界市场”),也无法在金融领域形成对现有秩序的挑战。由于人民币并非全球性的货币,能否利用中国的金融体系对一家跨国企业来说尚未达到至关重要的程度。如果我们对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行排序,中国在制造和贸易领域的影响力最大,中国在对外投资和对外消费领域的影响力正在快速上升,但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文化、国际规则方面的影响力则最小,成为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的短板。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一系列行动,试图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金融秩序重构中扩大话语权,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从2005年开始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后,首先推动的是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份额,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可观的进展;其次是以货币互换机制为载体,推动他国加大对人民币的认可;第三是开始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而IMF是否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在成为全球储备货币道路上的重要一步。最终,中国希望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从贸易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再到国际认可的投资货币。如果人民币真地拥有了这样的地位,无疑会使得中国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大为提升。在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在地缘政治上的最大意义。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要将人民币成为与美元比肩的全球储备货币作为目标,因为这最终可能威胁到美元独一无二的全球地位及其所赋予美国的权力,因为不现实的目标设定会给中国带来麻烦。如果美国认为中国推动的人民币“攻势”会对美国形成潜在威胁,肯定会激发美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抑制。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是比国际政治与军事同盟更加“一边倒”的规则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后来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恐怕都要谨慎地设定适当的发展目标,逐步建立起人民币的国际空间。就终极目标而言,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与国际金融体系相融合,而不是去颠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