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金融影子银行风险基金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有利于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有利于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利于落实信贷政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如此政策意图先搁在一边。监管层首先要约束2012年以来扩张迅速的同业非标业务却是毋庸置疑的。有市场评论,随着银行非标业务监管的再升级,这条围绕着影子银行风险,涉及银行、信托、券商、基金、保险五类金融机构的跨业监管链已渐渐浮出水面。
尽管相比传说中的9号文实际缓和,商业银行同业规模比例基本都在政策限制范围之内,但长期影响却是不可小觑。
一是,将同业存款业务按照期限、业务关系和用途分为结算性同业存款和非结算性同业存款,结合此前央行官员盛松成的公开表态,未来货币基金等互联网金融非结算性同业存款将被要求缴纳存准,影响社会货币供给规模。
二是,叫停三方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并将此类限于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并要求卖方不得将其从表内转出。这意味着先前主要以信托受益权为标的买入返售业务将延续萎缩局面,信托业的发展由此将遭遇渠道瓶颈。
三是,将同业业务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有利于遏止商业银行“短借长贷”等期限错配行为可能形成的流动性风险,如2013年的两次钱荒。而要求同业借款最长不超过3年,其他同业融资业务不超过一年,也将约束同业借贷被展期成长期贷款。
四是,尽管单一对手同业融出和融入资金比例上限管理对当下的商业银行影响不大,但同业投资在计算资本与拨备时要求按照基础资产的性质来进行实质审查。同业非标经100%风险权重调整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明显下降,这对城市商业银行影响尤其如此。
五是,严格限制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无疑击中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非标的命门。此前,通过隐性的第三方信用担保的引入,使得出资行在获取高收益率的同时获得同业信用支持。没有银行信用支撑的非标业务需要向信用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寻求突破。
尽管此次监管层旨在约束同业非标业务,但股权及其他投资项下的非标也因风险权重调整,在银行尚无力大规模补充资本金之下,实际也难以扩张。更不幸的是,特定目的载体之间以及特定目的载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业务,亦被视同同业非标遭遇限制。
在长期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稳定的当下,规范同业非标,必将趋势性地拉低银行系统的信用供给能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性突出起来,当下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自然是题中之意,但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还是试金石。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在打破刚性兑付信用债风险拉升的当下,信用债的发行以及结构性不均衡分布,恐难以填补非标的紧缩空间,社会融资规模连续暴跌的趋势恐将延续。在信用风险影响货币流动性的当下,下调存准恐怕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选项,尤其是同业非标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长期遭遇限贷政策、严重依赖非标融资(高达10万亿)的房地产业,规范同业非标是否会成为加速楼市下行的最后一根稻草?显然,同业非标治理已经影响到整个金融棋局。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强化金融监管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大趋势,但金融体系实为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产业和金融共生的生态系统,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整体拉升的当下,金融监管如何系统配套,如何稳健过渡,进而实现金融市场进化,关键还在于疏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