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邦智库
安邦智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15
  • 关注人气:4,9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事求是看城市圈发展

(2014-04-25 09:21:15)
标签:

安邦

模式

城市

历史

央企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各地都开始酝酿如何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会。正如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过去所分析,新型城镇化有两大抓手——城市圈建设和小城镇发展。前者的重点是改善现有城市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后者的重点是发展乡村,要解决过去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短板。

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日前在内部讨论中再次分析了城市圈建设问题。陈功认为,各地已经出台或是酝酿出台的城镇规划有不少,但从内容看都还是比较粗糙的,关键是相关的研究没有到位。陈功一直有个与很多人的认识不太一致的看法:规划是对发展的约束,而不是对发展的推动。因为城镇发展在根本上是市场问题,发展不能过头,不能粗放,不能乱来,这就需要约束,需要规划,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有序的发展状态。在中国过去的城镇化中,这个认识被颠倒过来了,出很多问题就是必然。我们的政策制订者,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功课,咨询一些真正的城市研究学者,而不仅仅是经济学家。

对于被寄予厚望的城市圈问题,陈功认为,城市圈的本质属性是一种产业圈。产业在城市圈的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城市与城市之间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联系、人际联系和物流联系,关键还是产业发展,产业代表市场,反映市场需要,人的生活因此与之建立起密切关系,最终构建形成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密切联系。有的经济学家或政府官员在国外考察,看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很密切,形成了一个圈子,感觉“嗯,这不错,我们也要建这样的一个城市圈”。这种想法在他们回国后,往往会变成政策来执行。但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思路是有问题的。从城市发展的规律看,得先有产业发展,产业蓬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配套和延伸,与这个过程匹配,城市圈才会出现。如果反过来,先建城市再搞产业,显然就必须人为地、使用非市场的力量去强行配置资源,这里放个产业,那里放个产业,这与过去失败的政府投资模式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在更大的范围里面去做,显然也更加危险!

什么样的城镇化是良性的?什么样的城市圈既符合市场规律、又以人为本?在陈功看来,他更愿意看到中国的城市向有特色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这个问题现在很让人担心,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建设,早已是千城一面了,到处都是在单一模式下建起来的新城、新产业园区,缺乏创新的设计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及城市形态。在这种思路下搞城市圈的建设,为我们带来的会不会是更加一致化的城市?在陈功看来,这种危险是完全存在的!从国内一些城市圈的规划角度上,现在可以清楚看到这种趋势。

以现在正热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例,河北有城市就提出要建北京的“副中心”。什么叫“副中心”?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定位?与真正的中心是什么关系?从现实情况看,不管对“副中心”讲得多么天花乱坠,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实地方就是想打算打造一个“小北京”。如果放开了让地方去发展,很可能还不是一个“小北京”,而是若干个“小北京”。一些河北的官员也坦言,北京的央企总部可以搬迁到河北,这样就疏解了首都的功能,减少了首都的人口。但是,即使央企总部真搬过去了又能怎样?这样的城市无非跟北京一样!却失去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城市发展本来是各有特色的,但如果按一种模式搞城市圈,大城市与小城市都变成“大哥”与“小弟”的关系了,从形态到模式都很雷同,这样的城市圈是好还是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城市的存在往往以成百上千年来计,我们现在建设的城市,就是未来的历史。因此,城市圈的建设要对历史负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