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理财产品泛滥可能受到政策打击

(2014-02-12 09:44:45)
标签:

安邦

银行

理财

融资

风险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自从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近年国内融资需求猛增而货币政策偏紧,刺激起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十分火爆。

根据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照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一般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指其中的综合理财服务。

在现实之中,银行理财产品除了是一种理财服务,它还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在国内的影子银行或者说银行的影子业务中,理财产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有关统计,2013年国内银行共发行了4.9万只理财产品,比2012年的3.2万款增长高达40%。2013年的银行理财产品从银行来看,发行能力最强的是建设银行,2013年理财产品的数量为4946款;其次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5家银行发行数量超过2000款。很明显,国有大行和股份制上市银行成为银行理财发行的主力。

不过,理财产品的泛滥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首先是理财产品的迅速膨胀形成了大量的表外资产。有研究机构估计,2013年的理财产品资金规模可能突破25万亿元,是2012年的7.1万亿的3倍多,其中贡献最大的来自短期保本型产品。有50.9%的银行家认为理财产品形成的大量表外资产,可能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稳定性带来影响。

其次,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埋藏了潜在的违约风险。不久前中诚信托的“诚至金开1号”理财产品差点爆发债务违约风暴,最后由来历不明的第三方投资者出面摆平此事。市场人士怀疑,政府介入摆平此事实际上是掩盖和推迟了风险的发生。在国内1年期定存利率最高3.3%的情况下,能获得9%至11%报酬率的理财产品的确很有吸引力。但是,这些巨额资金大多被投向实际情况并不透明的风险商品。美国信评机构标准普尔已发出警告,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获利恶化的理财项目及面临经营破产的投信业者正在增加,“理财商品不会出问题”很可能被颠覆。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其冲击将是系统性的,可能成为跨国大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金融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产品发出过警告。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春节前曾对银行理财产品提出批评,称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看起来很红火,实际上问题重重,尤其是有些银行为了周转资金,特意发行理财商品救急,来偿还到期债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肖钢甚至不避讳地自曝,他的夫人就热衷于投资理财产品。在肖钢看来,理财产品盛行其实就是银行资金超贷的后遗症。

在我们看来,肖钢的批评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风险警告。全球金融风暴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产品的创新如果泡沫太大、衍生程度过高,它包含的风险就越难以识别,也越难以预测。从常识来看,任何金融理财产品要想赚钱,都需要从资金运营中来获利,而资金运营的最终作用点必须是实体经济。然而,如果在国内银行一边倒的推动之下,规模巨大的银行理财产品最终完全可能演变为一种“庞氏骗局”。

我们还注意到,另一位重量级金融人士、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日前表示,如果国内金融产品全是刚性兑付,隐含担保,没有违约事件发生,那么中国永远不可能有健康的金融市场。其建议应明确风险责任,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上,吴晓灵表示,在中国,应该把银行稳住,而且银行目前还没有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至于小头和乱的市场,比如各种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资产管理等等,这些本来就是直接金融,应该让投资人承担风险。吴晓灵的表态显示,监管层并不希望政府为各种理财产品的风险来最后兜底。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国内过于泛滥的银行理财产品正在积聚风险,如果风险一旦爆发,显现出的就不是一两只理财产品的偶然风险,而很可能变成一种波及银行体系的系统风险。过去一直高枕无忧地发行理财产品的国内银行恐怕要警惕了,要当心理财产品受到来自政策面的打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