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银行金融资源经济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如果传闻真实,如此做法无疑显示出监管层强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意图,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可能已经超乎想象。尽管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仅约1%,但不良贷款的确已经连续增长了8个季度,以致于高盛估计包括非银行借贷者在内的中国信贷损失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鉴于中国是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家,这些信贷风险可能将更多地被传导到商业银行。
我们注意到,中国商业银行业总资产从2007年末的53万亿到膨胀了今年6月末147万亿元,5年半膨胀了177%,即使从2011年末央行严控基础货币基本不增以来,银行业总资产在18个月内依然增加了31万亿元。如此快速的规模扩张显然违背了央行严控货币扩张的初衷,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泛滥的同业扩张。尤其是今年3月监管层下发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8号文以来,商业银行更是迅速通过同业业务替代银行理财,为此监管层毫不迟疑地制造了6月的钱荒,但由此造成的流动性紧张甚至让运营良好的知名企业到期贷款也难以掉头,致使监管层还是收了手进一步观察以寻找对策,但泛滥的同业业务引发的流动性管理难题,以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系统性清理银行同业成了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早在2011年监管层即已决定利用3-5年的时间来消化先前过度的货币发行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近年来M2/GDP几乎都在接近2的高位运行,而成熟经济体M2/GDP一般都在1倍左右,随着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到来,如此高位的货币供应量悬河之势的确很危险,并在客观上限制了监管层推出金融创新的动力。
在安邦(ANBOUND)智库学者看来,正是上述两大战略性考量促使监管层势必出台严厉的同业治理政策,包括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对此需要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及时采取“瘦身”行动,2014年度显然已经不适宜制定业绩增长指标,甚至还应该制定“约束规模、注重效率”的战略,转向“约束规划”的发展模式:一是主动压缩同业业务规模,把业务指标和利润指标降下来。二是放弃规模扩张的商业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做深综合服务来赚取利润。三是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压低久期,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四是逐步压缩乃至取消次要部分的业务,转向做强主业和擅长的领域。
正是如此趋势,让安邦特约经济学家钟伟非常担心2014年的金融市场。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低劣质量,让资金数量增长无法明显放缓,而国有经济还继续占据过多的金融资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以及由此引发的银行业过度竞争,存贷款两侧的价格将继续推高,这对流动性和债券市场都会形成不利的预期,从而还将限制直接融资的发展。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监管层现已形成不可改变的两大战略决策:一是压缩同业业务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消化货币存量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对此,商业银行必须有清醒认识,并转向约束规模、做强主业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