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嘉诚安邦撤资英国股市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事实上,自80年代中叶起,怡和集团就已开始部署撤出香港。除了将控股公司的注册地迁往百慕大外,集团又以“加速企业国际化”作幌子,暗地里将资产向海外转移,借以降低香港的投资比重。虽然该集团(及其他已迁册的公司)已将香港的企业变成了“海外附属”,但主要业务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证监会的规定,这些企业仍然必须接受这两个机构的监管。从撤资过程来看,英资怡和集团的撤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逐步转移资产,缩小在香港的投资比重,同时加大对所谓“海外市场”的投资比重。第二个阶段是将控制权转移海外,一般通过将控制性单位移出香港,通过在海外上市来实现。但与此同时,作为商业机构,除了宏观战略部署之外,英资撤出香港之后,也并非将业务完全撤出,他们依旧紧盯各种香港和大陆的赚钱机会,心走,人不走;钱走,事不走!事实上,至今怡和集团在香港仍然维持相当的业务,属下子公司包括:置地集团、牛奶国际、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车;投资的业务包括有:建筑(金门建筑)、地产(置地)、航运(香港空运货站、怡中机场服务、香港货柜码头)、零售(惠康超级市场、7-Eleven,必胜客、万宁药房、美心饮食集团)、投资银行、酒店(文华东方)、保险顾问等等,员工总数超过数十万。
对比之下,李嘉诚家族集团正在发生的事情与英资怡和集团有着很近似的情形,而且涉及到的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最近,李泽钜异常忙碌,先是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接着又紧锣密鼓地将估值超300亿港元的百佳超市洽谈出售。一买一卖,玄机立显。这位拥有2900亿港元个人资产的华人首富,正在勾画一幅“资产向英国等欧美国家转移”的巨幅地图:近3年来,李泽钜操刀已向英国投资1300多亿港元,掌控了英国水、电、气三大基础产业,英国人称他“几乎买下了英国”;而在整个欧美地区他更是砸下了超2000亿港元的投资。与此相反的是,今年以来,旗下以地产为主业的“长和系”未在大陆和香港拿地。以李氏家族作为投资的风向标,市场各种担忧情绪笼罩,不少人认为这是他们撤资香港,从大陆资本撤向境外的开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表面沉稳如父的李泽钜已成为李氏家族生意的实际掌控人,其扩张的手段却大不同。“他过分进取,李嘉诚生意上则更加稳健一些。”香港一家大型投资公司总裁表示,李氏家族已宣告李嘉诚先生的稳步前进时代结束,转换跨入李泽钜急速扩张新时代,只不过他的扩张方向根本不是大陆。早在2010年10月,李泽钜一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长江基建,就以70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这笔交易使其控制了英国1/4的电力市场和10%的天然气业务。“买着后好高兴!”在收购成功后的记者会上,李泽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2011年8月,长江基建以588亿港元作价收购了英国供水公司Northumbrian Water,控制了英国5%的自来水供水市场,身在英国的李泽钜开香槟庆祝。不久前,李泽钜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了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从而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4年完成三大投资收购,涉及资金达1300多亿港元。不仅如此,2012年,李泽钜还曾雄心勃勃地进军英国的航空业,参与曼彻斯特机场下属两个机场的并购,目前还没有进一步消息公布。
实际上,自2010年以来的3年时间中,李泽钜总计斥资超2000亿港元,收购了包括英国、加拿大等国共11项的基建项目。李泽钜拥有78%的长江基建股份,以此计算其个人在这些收购中花了约1500多亿港元,相比2900亿港元的个人资产,其近半的资产已完成向西转移。根据李嘉诚家族自己的多次表态,自李泽钜2000年掌控长实以来,公司向国际化转型,资产和业务涉及全球50多个国家,海外业务已提高至80%左右。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吗?与李泽钜有着生意往来的一家公司高管称,李嘉诚家族的布局“这跟李氏家族公司的发展、人才以及与英国的关系等相关。”李嘉诚生意发迹于香港英治时代,整个公司人才都对英国法律、会计以及人脉关系非常熟悉,同时英国资产价格又处于千载难逢的底部。李氏家族与英国政府有着深厚的关系,在4月17日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葬礼的宾客名单中,李嘉诚是极少数几位受邀华人之一。当然,资产价格低、市场因素等都可成为理由,但这仅仅是理由而已,投资家对市场的信心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利用中国大陆市场的高涨时期,狂赚一把之后,积累了大量资本,能走为何不走?这是显而易见的理由,剩下都是别人需要考虑的问题。至于李嘉诚家族何时走出第一步棋,撤出香港股市,将控制权置于境外,这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李嘉诚家族正在模仿英资怡和集团,逐渐分为两个阶段,撤出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