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货币贷款银行宏观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引起市场利率飙涨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央行的态度尤为关键。即使资金面持续收缩,6月18日,央行依然进行了地量央票发行,回收流动性。这种操作无疑确认了央行态度只是微调货币政策,加强管控流动性。6月19日,有市场传闻称,国内大行高层向央行施压,希望通过降准等方式,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但传闻最终不了了之,并没有如期兑现。
6月20日,令市场宽慰的消息传来。央行终于不再无动于衷,通过短期流动性操作向市场注入资金。有报道称,工行获定向逆回购500亿元;另有传闻显示,获得资金的是工行、中行等大行,市场对资金面进一步紧缩的担忧有所消除。隔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下滑,印证了央行救济的消息。隔夜SHIBOR于21日大幅回落了495个基点。但即使如此,仍居于8.492%的高位,银行间的资金面依然不乐观。
从持续近一个月的市场资金面抽紧看,中国央行的确已经改换了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再像以往那般,一旦资金紧缩便通过各种手段投放流动性。多数评论认为,这种取向的转变将是趋势性的,代表着新一届政府着力推进经济转型的决心。21日,央行召开了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从会议所透露的部分信息来看,上述判断的方向不错。
具体而言,会议首先分析通报了近期全国货币信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是货币市场波动。前一阶段,部分银行对宽松的流动性盲目乐观,对6月将出现的一系列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估计不足(准备金补缴、税款清缴、假日现金投放、补充外汇头寸及外企分红派息、贷款多增等),措施不到位,一些大行未发挥市场一级交易商应有的作用,导致货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另外,一些银行长期从事大规模的同业批发业务,期限错配相当高,给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二是贷款增加过猛问题。一些银行认为政府会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出台扩张性政策,提前布局占位。6月前10天,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一万亿,这么快的增加历史上没有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4家主要银行中有一半的银行这10天增加的贷款比其6月的限额还多。
三是贷款结构不合理问题。6月前10天全国银行新增贷款中70%上是票据,部分银行票据占比之高尤其需要关注,这不仅不可持续,还存在潜在风险。与此同时,一般性贷款增加不多,被各方认为是信贷空转,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针对这样的形势,会议提出了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要求。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银行要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判,改进自身流动性管理,大行还要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一些重大突发性问题及时向央行汇报,如果因资金调度带来的清算问题,可以提起报到央行货信部门协调解决。总之,只要是系统性风险,只要银行各方面工作到了位,央行是会给予支持的。
二是正确把握好未来宏观政策。未来经济中的问题已不能寄希望于扩张政策解决,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变,既不会宽松,也不会收紧,并着重围绕“稳定政策、优化结构、提升服务、防范风险、深化改革”五个方面展开。
三是做好6月余下时间的工作。一方面要控制总量、把握好投放节奏,银行二季度投放少限额有结余的,可以留到下半年使用。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中央决策层再到央行,传递出来的不会显著放松货币的信号都是一致的。在新的基调下,市场需要扭转对出台扩张性政策的预期,适应新时期的货币环境,转向更为保守与稳健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