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重建的政府目标与民众目标

(2013-04-27 09:25:15)
标签:

安邦

地震

重建

芦山

信贷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芦山地震的救灾工作还在紧张进行,灾后重建问题已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这两天,一则信息引发了不少的争议。截至4月25日,雅安三个重灾县——天全县、宝兴县和芦山县,已公布的经济损失数值高达1693.58亿元。其中,芦山县上报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51.71亿元。根据公开资料,雅安全市2012年的GDP规模约398亿元,而三县经济在其中的占比约20%,为79.6亿元。这意味着,三县上报的经济损失是2012年GDP总和的21倍。引发舆论争议的就是这一数值。

估算重大灾害的经济损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仔细计算需要进行系统的统计和调查,因此一般快速分析只能进行粗略估算。安邦研究团队此前曾初步估算,芦山地震导致的震区居民直接财产损失大约为45亿,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为422.6亿。安邦的初步估算已比大部分机构估计的百亿元规模高出几倍,但与三县自己上报的数字相比仍相差巨大。

根据国内媒体引述的数据,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之后,纳入国家规划的地震重建项目总投资额与当地直接经济损失数值的比例分别为:汶川地震为1.03(8658亿/8450亿),玉树地震为1.40(320亿/228亿)。这一比例的波动在1至1.5之间。如果按类似比例来安排重建投资,很显然,直接经济损失数据越大,重建投资资金就越多。

地震给带来了巨大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灾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等都受到重创,地震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创伤需要很长时间来弥合。不过,从投资来看,地震也使得震区投资面临“机会”——重建不仅会修复损毁的基础设施,还提供了扩大城市建设、升级基建的契机。就此而言,地方政府多报损失,甚至“狮子大开口”,争取获得更多的重建资金,实际上是灾区政府的一种政策博弈。

灾区政府自报损失只是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国家最终能投入多少钱则是另一回事。从汶川、玉树地震的重建来看,重建资金的可能来源包括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对口援建、信贷倾斜、专项资金支持等。投入多少重建资金,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损失以及未来的重建规划来进行,这一切都要视实际的需要而定,而不能漫天要价。

媒体公开信息显示,重灾区芦山县已经完成了一份《芦山县“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项目明细表》,芦山县提出的灾后重建费用规模达到1500多亿元,相关规划的项目2000多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两个项目类别的预计投资额度,占到芦山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投资额度的三分之二,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预计投资额度就占到芦山县总投资额度的近50%。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城镇体系建设的灾后投资力度也相对较大。

由此可以看到,灾区地方政府对灾后重建寄予了很大期望,不仅在其中包括了灾后重建项目,还安排了大量的未来发展项目。安邦的智库学者要特别指出,灾区重建规划中的投资建设,基本上都是政府控制,投资建设领域还是过去所习惯的大基建、大产业、大城建领域。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一种问题——绝大多数重建和支援的资源会落到地方政府手中,会变成基建、产业和房地产项目,但真正落到灾区民众手中、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医疗的费用,所占比例可能很小。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将会极大地削弱灾后重建对于人的关注。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地震灾害毁掉了财富,但也给地方带来了重建的“契机”,地方政府向国家要多少钱?如何用这笔钱?这是当前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时就要妥善考虑的。我们希望,灾后重建资源应更多直达灾民手中,而不是被地方政府转而实现产业和城建等政绩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