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理“影子银行”须谨防矫枉过正

(2012-12-28 09:44:09)
标签:

影子银行

理财

监管

信托

安邦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进入12月后,中国的“影子银行”曝光率陡升,华夏银行理财产品违约牵连出一系列乱象。截至目前,被卷入违规理财的银行包括华夏、中信以及工行、建行等,这也让市场担心,中国的“影子银行”潜藏了过高的风险,将冲击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

监管层的一系列举措对这种担忧推波助澜。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内部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连续四个季度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作出警示;另一位高官,传闻即将出任央行行长的肖钢则直言,银行理财的期限错配、以新偿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庞氏骗局”;再加上银监会近段时间对“影子银行”的严加治理,令市场有些风声鹤唳。

但若仔细观察中国的“影子银行”,不难发现以下几个令人诧异的事实,促使我们反思,现在对于“影子银行”的治理是否已矫枉过正?首先便是,纵使“影子银行”风险已被如此重视,也依然没有权威有效的数据,帮助我们厘清其中所蕴含的风险。从现有的研究看,对“影子银行”规模的估算可谓天差地别,最低与最高相去了十倍,从2.4万亿到30万亿不等。这种可信度不高的计算,显然无法作为政策依据。

第二点是“影子银行”的作用。信托理财、金融租赁、企业债及短融中票等银行存贷之外的融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银行体系的不足。这类“影子银行”的广泛存在,是一种事实上的利率市场化,在利率管制与金融抑制条件下,实体经济只能转向“影子银行”提供流动性。在现实中,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监管层对于“影子银行”的治理极容易导致局部地区出现货币紧缩,进而伤害到实体经济。这是治理“影子银行”时所必须权衡之处。

第三点是治理“影子银行”的方式,是否就一句话下个结论,以打击金融犯罪的名义停止掉这个庞大的日益发展的领域?恐怕也不能这样简单了事。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与其说打击,不如称之为规范。可以看到,迄今为止所爆出的这些风险事件,大多因为银行、信托的内控不够规范,或者在发行产品时受到了其他压力。这也是银监会主席反复强调的操作风险。而要治理操作风险,不是拿“影子银行”开刀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与当前行政力量过强,市场约束太弱有关,属于市场化改革的范畴。只有看到这一层,才能看清楚“影子银行”到底是什么,又能不能根除。

第四点是刚性兑付。当前,中国的“影子银行”普遍存在刚性兑付,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总要找出兜底的,以保证投资者利益。在前述华夏银行理财产品违约的时间里,投资者上门讨说法,华夏银行可能被迫兜底。类似的兜底在国内绝不鲜见,比如中国的企业债市场从未发生过硬性违约,总有地方政府、银行或者当地其他国企负责埋单。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当然是重保障,但对整个市场而言,却是影响极坏的事情,一方面让信用利差迟迟无法分化,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融资方,进行交易时都会误判形势。这种以“维稳”取代法治的市场环境,也使得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积累,迟迟难以出清。

第五点是各级政府的身影。作为中国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者,各级政府在“影子银行”体系里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冲突。这也使得当“影子银行”出问题时,中国的投资者们往往倾向于政治解决,寻找行政权威,而非按规矩办事,徒增事情的复杂性。这一点,在各地的票据大案,以及民间借贷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政府官员的位置总是暧昧不清。

从以上这些事实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构成复杂,基本不可能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予以解决,这是根植于经济体制的问题,绝不能矫枉过正,以至于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目前来看,要治理“影子银行”,首先要做三件事情,一是摸底,二是发展,三是规范,争取在发展中简化与化解问题,而非指望朝夕间就能解决。

此外,监管层可能还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现实,由于“影子银行”问题根深蒂固,任何监管措施可能都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注定,治理“影子银行”将是一件漫长的工作,急于求成只会带来破坏性,而非建设性效果。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监管是门艺术,不能机械地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在治理“影子银行”方面,须谨防矫枉过正。在发展中简化和化解问题,慢工出细活,才是对待“影子银行”风险的合理态度。产生于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化解,而非“一放就乱,一抓就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