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东盟中日韩贸易安邦wto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21届东盟及其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宣布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谈判,并决定在2013年初举行3国自贸区第一轮谈判。
2011年,中日韩三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0%(14.3万亿美元),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15.25亿人)。理论上说,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意味着中日韩三国将相互取消或降低关税,最大限度减少其他贸易壁垒的影响,形成一个拥有15亿人口的市场,这将会进一步激发三国间的贸易增长潜力。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韩三国的对外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三国如果形成自贸区,将会诞生全球第三大区域一体化市场,同时由于价格效应带动自贸内贸易量新的增量,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也将会有所增加。同时也有利于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这次FTA谈判得到东盟各国欢迎。
但中日韩三国在贸易低位上并不对等。2011年韩国和日本对中国顺差高达797.86和462.93亿美元,今年1-10月份,两国对中国贸易顺差已分别达628.1和249.1亿美元,中国对两国是一个高达近千亿美元的逆差国。而且表面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双边的、地区的自贸协定谈判似乎是形成了一种潮流。但自贸区建设,在形成“贸易创造效果”的同时,也衍生了“贸易转移效果”,事实上形成了排他性。而过多的使用自贸区外的零部件、原材料的产品,又无法符合“原产地原则”,无法享受“零关税”待遇。因此事实上,近年回归WTO等多边自由贸易框架的呼声又再度抬头,这种趋势值得中国及时反思和调整。
以韩国的态度为例,据韩国官员的估计,三边贸易协定有望在五年内将韩国国内生产总值(按通胀因素调整后)提高0.44%,10年内最高提高1.45%。因此对于FTA,韩国各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态度,但问题是,中日韩缔结自贸协定,对中国好处在那里?这不是一个简单三边加总的规模优势就能解释的问题,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向中国产业界做出解释。
对于由中国首先提出并积极推动的FTA,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日本好像根本就不积极。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战略原因,日本更愿意向南发展,东盟是其未来的战略重心,而自贸协议本身就具有排他性,是否会影响日本与东盟的关系,日本也并不肯定,他们更愿意以一种低调的方式进行谈判,就是证明。另一个原因是,日本对华贸易的相当部分是加工贸易,等于日本在中国搞的其实有相当部分企业内贸易,是子工厂与母工厂之间进行的贸易。一旦日本投资南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更是相应降低,因此是否缔结这样的协议,在日本而言就有疑问了。当前的自贸区谈判实际与韩国的激励有关,在自贸协定谈判上,与日本具有竞争关系的韩国捷足先登,不仅相继与欧美达成FTA,也先于日本与中国启动了自贸协定谈判。面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日本若不改变地区合作政策,切实改革国内产业结构,大胆开放市场,日本也担心将在地区合作舞台上丢失以往的优势。
从总体形势看,安邦的智库学者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并不看好,我们认为中国积极与两个产业性质相近同时又是逆差的国家缔结自贸区协议,颇有些令人费解,难道我们还担心人家的产品还不能顺畅的进入中国市场?就亚洲形势而言,东盟实际上日渐成为未来亚洲的重心,截止到2010年,以东盟为核心,在包括澳大利亚的泛亚洲地区,同时展开了“东盟-澳大利亚”、“东盟-印度”、“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等五组自贸协定,一个泛亚洲的地区自贸区的骨架基本形成,但这是以东盟为中心的。中国似乎应该顺应形势优先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而不是匆忙推动与中国有着巨大逆差的国家缔结自贸协议。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日韩自贸区协议与中国加入WTO一样,必须要能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受得其产业界的检验。中国积极与两个产业性质相近同时又是逆差的国家缔结自贸区协议,现在看来是有些令人费解之处的。安邦的智库学者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并不看好,中国似乎应该优先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而不是匆忙推动与中国有着巨大逆差的国家缔结自贸协议。
2011年,中日韩三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0%(14.3万亿美元),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15.25亿人)。理论上说,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意味着中日韩三国将相互取消或降低关税,最大限度减少其他贸易壁垒的影响,形成一个拥有15亿人口的市场,这将会进一步激发三国间的贸易增长潜力。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韩三国的对外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三国如果形成自贸区,将会诞生全球第三大区域一体化市场,同时由于价格效应带动自贸内贸易量新的增量,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也将会有所增加。同时也有利于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这次FTA谈判得到东盟各国欢迎。
但中日韩三国在贸易低位上并不对等。2011年韩国和日本对中国顺差高达797.86和462.93亿美元,今年1-10月份,两国对中国贸易顺差已分别达628.1和249.1亿美元,中国对两国是一个高达近千亿美元的逆差国。而且表面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双边的、地区的自贸协定谈判似乎是形成了一种潮流。但自贸区建设,在形成“贸易创造效果”的同时,也衍生了“贸易转移效果”,事实上形成了排他性。而过多的使用自贸区外的零部件、原材料的产品,又无法符合“原产地原则”,无法享受“零关税”待遇。因此事实上,近年回归WTO等多边自由贸易框架的呼声又再度抬头,这种趋势值得中国及时反思和调整。
以韩国的态度为例,据韩国官员的估计,三边贸易协定有望在五年内将韩国国内生产总值(按通胀因素调整后)提高0.44%,10年内最高提高1.45%。因此对于FTA,韩国各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态度,但问题是,中日韩缔结自贸协定,对中国好处在那里?这不是一个简单三边加总的规模优势就能解释的问题,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向中国产业界做出解释。
对于由中国首先提出并积极推动的FTA,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日本好像根本就不积极。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战略原因,日本更愿意向南发展,东盟是其未来的战略重心,而自贸协议本身就具有排他性,是否会影响日本与东盟的关系,日本也并不肯定,他们更愿意以一种低调的方式进行谈判,就是证明。另一个原因是,日本对华贸易的相当部分是加工贸易,等于日本在中国搞的其实有相当部分企业内贸易,是子工厂与母工厂之间进行的贸易。一旦日本投资南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更是相应降低,因此是否缔结这样的协议,在日本而言就有疑问了。当前的自贸区谈判实际与韩国的激励有关,在自贸协定谈判上,与日本具有竞争关系的韩国捷足先登,不仅相继与欧美达成FTA,也先于日本与中国启动了自贸协定谈判。面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日本若不改变地区合作政策,切实改革国内产业结构,大胆开放市场,日本也担心将在地区合作舞台上丢失以往的优势。
从总体形势看,安邦的智库学者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并不看好,我们认为中国积极与两个产业性质相近同时又是逆差的国家缔结自贸区协议,颇有些令人费解,难道我们还担心人家的产品还不能顺畅的进入中国市场?就亚洲形势而言,东盟实际上日渐成为未来亚洲的重心,截止到2010年,以东盟为核心,在包括澳大利亚的泛亚洲地区,同时展开了“东盟-澳大利亚”、“东盟-印度”、“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等五组自贸协定,一个泛亚洲的地区自贸区的骨架基本形成,但这是以东盟为中心的。中国似乎应该顺应形势优先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而不是匆忙推动与中国有着巨大逆差的国家缔结自贸协议。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日韩自贸区协议与中国加入WTO一样,必须要能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受得其产业界的检验。中国积极与两个产业性质相近同时又是逆差的国家缔结自贸区协议,现在看来是有些令人费解之处的。安邦的智库学者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并不看好,中国似乎应该优先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而不是匆忙推动与中国有着巨大逆差的国家缔结自贸协议。
后一篇:中国亟需针对老龄化进行政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