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在美债策略调整上要慎重

(2011-10-20 11:37:19)
标签:

美债

美联储

美元

中国

央行

金融危机

资金

财政

安邦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美国联邦储备局最新披露数据显示,过去近两个月以来,全球多国央行争相拋售美债,规模是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之最。据美国彭博通社报道,过去7周美联储代表外国央行和机构投资者持有的美债剧减765亿美元,减幅为2007年8月以来最大。美国财政部最新统计显示,外国持有美债总额在6、7月减少0.7%,为4.48万亿美元,今年迄今增幅减至1%,是2006年外国减少投资美债以来最小增幅。
  在多国央行抛售美债的风潮中,中国央行不遑多让。最新数据表明,中国8月份出售了365亿美国国债,其中较长期国债的出售达到400亿美元,中国的持有总量由此降至1.137万亿美元,是一年来最低。当月初标普下调了美国长期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减持的多为长期国债,这反映了中国开始针对美债进行策略性撤退。因相比于短期国债而言,长期国债的流动性较差,灵活程度不及前者。
  长期以来,如何妥善安排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是决策层的心结所在,近来更有成为公共议题的趋势,官员、专家学者与媒体记者纷纷献言献策。外管局2010年7月连发五篇文章对外汇储备的形成、管理及相关外汇政策予以了系统性阐述,一年之后,2011年7月,又复推出三篇文章,就关注度较高的外汇储备相关问题作详细解答;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也接受媒体专访,讨论外汇储备问题。此外,国内学者、媒体都对如何运用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多方讨论。
  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形式存在,更确切地说是以持有美国国债为主,故对于外汇储备的讨论多会归结于中国是否应当持有巨额的美债。目前来看,减持美债,进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是占据主流的声音,这有利于分散外储的汇率风险,在利用外储对外投资时也更加灵活。中国央行近期减持美债的行为也验证了这一思路,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中。
  但若结合现实来看,情况却非如此简单。若中国减持美债,则势必要寻找新的篮子盛放所减持的部分。环顾世界,除了美债外,只有欧洲及日本国债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不至于在央行操作时引起市场剧烈波动。但观欧洲与日本,前者正为欧债危机焦头烂额,至今未形成最终方案,是当前市场的主要风险来源,后者的国债评级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就已下调,再加上人口结构老化、产业空心化及长期零利率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国债的吸引力也不及美国。从这个角度来看,减持美债,增持欧债与日债的策略似乎仍值得商榷。
  安邦研究团队认为,中国在美国国债的操作上,可能踏错了节奏,在全球经济低迷,避险资金进入美债时,中国却选择抛售,似乎并非上策。与其他抛售美债的央行如韩国央行不同,由于人民币处于升值区间,中国央行并不存在抛美债买本币以维护本币汇率不至于大幅贬值的对冲压力,实无必要在此节骨眼上跟风。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曾指出,标普对美债的评级存在问题,其错误在于没有建立一个特殊的评级体系来评价美元和美债的稳定性,而是使用与其他主权债一致的同一标准来进行评级。在美元今后可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储备货币背景下,美国财政税收并不是支持美债的唯一基础,还需要考虑到世界市场对储备货币的需求。它的这一特性与同样是全球储备货币的欧元明显不同。安邦曾指出,未来的世界将是美国和中国的G2格局,再加上德国是为G3,从这一战略格局的角度出发,美债在未来的地位将被强化而非削弱——如果考虑到目前美元正处于历史低点的弱势,这一趋势更加强烈——无论从竞争力,创新能力还是制度分析,将目光放得长远些,美国只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基于如此背景,再考虑目前中国央行的减持行为,安邦认为,这样的调整可能存在问题,中国在美债策略调整上应当慎重。须知,对于一国的战略而言,应更多地着眼未来,从未来格局入手,顺势而为。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全球经济低迷,避险资金纷纷涌入美债时,似并非减持美债的最好时机,中国在美债策略上的调整应慎重,避免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的统一对手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