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大规模资本输出就没有人民币国际化

(2011-09-20 11:18:45)
标签:

资本

输出

大规模

人民币

国际化

央行

内需

非洲

马歇尔计划

安邦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的既定战略。不过,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国内仍存在很大争议。中国社科院学者殷剑峰指出,以目前“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模式很难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中国应该采用“资本输出+跨国企业”的模式。“资本输出”在金融形态上输出的是以本币或者比本币更可靠的黄金定值的作用,在物质形态上输出的是资本货物和技术。
  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实现路径之争,高层的决策和决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人民币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一个明显的好处是为宗主国无偿地取得国外有价值的商品。对中国而言,只要开动印钞机,多印人民币,便可换到实质货物或外币。不过,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曾透露,中国的政策研究者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即使经过10年的努力,其占世界储备货币的比例也许仅为3%-5%。还有一个矛盾是,在中国当前的货币运行机制下,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会进一步加剧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如果中国决策层极为谨慎地对待人民币国际化,那么人民币改革的进程可能就不会太快。
  为什么中国的决策层如此谨慎?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先让人民币成为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但就是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存在诸多担心:一是害怕自由兑换会增加资金集体外流的可能性;二是担心人民币自由兑换可能引起通胀;三是政府的外汇投资可能会吃亏。如果人民币保持升值,中国所持的外币资产将会相对贬值,造成中国的损失。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雷鼎鸣还提出一个观点,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方面毫不担心,但认为会拖人民币国际化后腿的、而且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即人民币在境外很难有足够的供应。因为中国政府不会无缘无故把人民币白白送给外国政府,输出的人民币最终是要用货物或外币来换取的。这些货物或外币从何而来?一是中国有贸易赤字,中国可净得货物,外国则可净得人民币;二是中国流入外国的直接投资(OFDI)大于外国进入中国的FDI,即中国用人民币净买入外国资产以作投资之用。但在目前,这两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也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如果中国扩大内需,增加民间消费和进口,这有助于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在这种思路下,中国需要对老百姓大幅度减税,减税可降低政府规模,还能增加民间的消费及进口。不过,这要求政府把控制的资源更多用于民生,要真正的“还富于民”。
  不过,安邦研究团队在今年提出的中国版“非洲马歇尔计划”,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上述诸多担心。在安邦提出的战略解决方案中,中国可通过多条渠道来对外输出人民币,一是增强对外投资,中国可鼓励大批中国企业对非洲、拉美市场投资;二是通过扩大贸易规模和结算规模,增加海外对人民币的需求;三是鼓励一部分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如果能将过多发放的人民币向全世界扩散,中国的通胀压力也会得以释放。至于对中国资金大规模外流的担心,其实是杞人忧天。我们过去就曾分析,即使实现了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中国政府也能控制资金的流动。
  人民币成为各国储备货币之路不好走。有专业人士估计,在境外如果无法达到数以10万亿元计的人民币之前,各国很难把人民币当作储备货币,这一目标恐怕不是五六年内便可达到。不过,即使是如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还是要努力向前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总需要找到一些办法,向国际市场大量地、“制度化”地输出人民币。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没有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中国就很难有人民币国际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