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漏油事件可能引发环渤海产业布局调整

(2011-09-09 09:48:37)
标签:

渤海

漏油事件

中海油

康菲公司

海洋局

工业

污染

安邦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渤海漏油事件顶到天了!
  在有关政府部门、当事企业(中海油和康菲公司)拉拉扯扯几个月之后,问题还没有查清楚,事件处理也没有形成方案,赔偿问题更是没有眉目。既然国家海洋局解决不了此事,国务院只好出马了。其实中国很多问题都是一样,主管部门解决不了,最后都是国务院总理出面,高铁重大事故、煤炭安全事件都是如此。如果事事都需要总理出面摆平,看来今后给主管部门“三公”经费也可以减少一些了。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渤海漏油事件的有关指示中,引起我们注意的倒不是事件处理本身,而是此事可能引发的一连串后续影响,这对于环渤海地区乃至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可能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针对渤海的海洋生态环境与周边产业的关系,国务院会议强调,要确保渤海生态安全,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力争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为此,“要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切实改变沿海地区重化工比重过大、过于集中的状况。严格控制新上石化项目,禁止在可能造成生态严重失衡的地方进行围填海活动”。
  很多人可能认为,国务院类似的指示有很多了,未必会形成什么硬约束。但在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在国内近期不断强调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此次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安邦研究团队今年在环渤海地区调研时发现,该地区的重大投资项目上得很猛,其中很多都是高耗能、高耗水、有重大污染风险的重化工项目、大制造项目。当地政府官员认为,环渤海地区属于“后发展地区”,在长三角、珠三角大发展的时候没赶上机会,现在尽管有宏观调控,但要实现赶超只能大搞工业、上大项目。
  环渤海地区的大发展,有的地区是戴着“帽子”来搞建设的,如一些国家级的试点地区,就能在投资、信贷、先行先试方面获得倾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环渤海地区离北京很近,中央部委的官员们来此很方便,开会、沟通、检查工作都很便利,而当地政府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空间优势,在很多项目投资上获得了来自北京的绿灯。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有的地方的第二产业投资增速高达30%以上,部分产业的投资增速甚至接近40%。
  此外,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之下,土地利用严格收紧,土地指标极为紧缺,沿海地区纷纷把目光转向填海造地。据国家海洋局的不完全统计,2004年之后的围海造地占总体海域使用面积比重从2002年的不到1%一下子上升到5%,超过1万公顷。其中,港口用海、临海工业用海和旅游基础设施用海比重从2002年之前的不到6%上升到近50%。特别在2008年之后,各种填海造地项目更是密集涌出。2007-2009年,仅国家海洋局查实的各地违规填海面积就高达140平方公里。目前围填海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约占全国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4%,占沿海省区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13%-15%。
  高密度的沿海重工业布局、大规模填海造地风起云涌,这都对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再加上在过去的长期发展中,中国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有巨大的欠账,化学品污染、重金属污染,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都有极严重的隐患。在日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强调了“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集中治理。坚决禁止在重点防控区域新建、改建、扩建加重污染的项目。”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安邦在跟踪研究后认为,渤海漏油事件很可能成为一个导火索,点燃政策面上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紧缩调控。这很有可能对环渤海地区大干快上的重化工业布局形成倒逼,不得不对相关产业在布局上进行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