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舒乙
舒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92
  • 关注人气:3,6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我的文学创作和绘画

(2011-09-11 16:40:32)
标签:

杂谈

         谈我的文学创作和绘画 

                    舒 乙

我自1978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迄今已有三十多年,一共出版了二十二部作品专集,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业余作家,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担任副馆长,2000年正式担任馆长。

我的写作方向主要集中在散文创作上,此外还有传记和文学学术研究论文的撰写,前后发表了九百四十余篇文章。

我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体裁:一,回忆录、二,叙事文、三,游记、四,序、五,议论文、六,小品。在叙事文中可以成为专题的有以下四类:一,文学札记、二,关于北京、三,关于中国大运河、四,关于北京、承德两地的带藏文的石碑和藏式建筑。

在散文创作实践中我的主要体会,或者说,遵循的主要原则,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散文是纪实的,不能杜撰,这是散文和小说、诗歌的一个重要区别,散文是由实际出发的,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和记录,不论在宏观上或者在细节上,散文都是有根有据的,不是臆想出来的。

其次,散文是个人的,反映作者内心感受,因此,它又是抒情的,是反映内心感情活动的,带有某些浪漫的色彩,这是散文和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重要区别,倒和诗歌属于同类,只不过在形式上比诗歌要宽松自由和随意得多,也许比诗歌更加理性和逻辑化。

再其次,我坚持散文一定要有特殊的视角,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切入点,而不能记流水账,或者变成人云亦云的材料堆积;如果那样的话,宁肯不写。譬如,去一个美丽的好地方,世界著名的地方,但看下来,找不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全是别人和前人的介绍与评论,是别人嚼过的馍,那就不必去写,写出来也索然无味,没有人会去注意,白耽误功夫。在这方面,可以以我的散文《吴哥断想》、《美术建国》、《发现北京》、《残缺的辉煌――记京杭大运河》以及《北京的藏式建筑》为代表,力图找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

最后,散文要有感而发,文章最后要提升一下,升华一下,凝炼一下,最好给出一点什么启示来,有一点心灵的踫撞,而不是就事写事,这可以称作抒发情感,品出一点味道来吧。

在散文创作形式上我主张要写出自己的风格,这,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也就是说,一篇散文在语言风格上,朗诵出来,一听,就能知道这是谁的文章,因为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慢慢形成的,应该说,是长期时间塑造出来的。在我的散文创作中,我主张语言要活泼,要口语化,通俗,句短,上口,多变,用词不重复,不沉闷,少用形容词,力争不用生辟的词,力争在朴素中见生动,力戒华丽,力戒空洞的词藻堆砌,要让人看得下去,甚至爱读爱看。水和空气是多么清彻透明,却又不可或缺,文字也要像一股跳荡的小溪流,朴实无华,却可爱可亲,令人乐于去品尝它。最后,散文要注意开头、结尾和题目,也要注意分段落,要有小高潮。

总之,散文要用心去创作,写出有实有意有情有趣的文字来。

我要谈的第二部分是我的画。

我由六十岁起才开始作画。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过十六次个人画展,此次来日本是第十七次。私人出版过一本画册,叫《舒乙的画》。

我没有学过画,没有受过任何正式的美术培训。母亲 胡絜青先生是大画家,我也只是看她画画,而没有向她学过。父亲是位大的美术爱好者,家中曾有不少精彩的美术作品。父亲的美术知识丰富,眼光很高,写过不少有独特见解的美术评论文章,而且和大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林风眠、于非庵、赵望云、关良、颜伯龙、胡佩衡、李可染、张善仔、溥雪斋、王雪涛、关友声等是好朋友。必须承认,从幼年起,我在家庭中在不经意中受到过不少艺术的熏陶,这也许是我日后在绘画上有所发展的重要背景,表面上看似“无师自通”,实则无形的“师”存在于浓郁的家庭艺术氛围中。

没有学院式的美术学习背景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没有条条框框,没有任何戒律的约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所有的天地都属于我,叫作“天马行空”,可以为所欲为,错误是我的,突破也是我的,说不定,能做出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画出别人没有画的画来。

我画画因为没有技术技巧上的支撑,必须以内容为主,所以要着重考虑如何取材,如何表现,如何独出心裁,如何有美感,画出那点意思来,这比技巧更重要,所以,一下子就带出了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没有一张是重复的,一张和一张都不相同,这一点很像油画,从来不重复自己;二,每一张都要思索很久,构想很久,有的画因为久久想不出点子,一拖就是几个月,终于某一天,突然有了灵感,突发奇想,才提笔作画,因此,三,我的画不是很多,十五年也不过两百余张,产量较低。

在我看来,画的好坏全在于有没有表现出一点新的意思,有则好,无则不好。在我这里,技巧始终是第二位的。

到哪里去寻找新意呢?

回答是在生活中,到自然中,到周边的事物中,所以,我喜欢旅行,喜欢到处跑,去接受新的剌激,去寻找美的启迪。

我发现,一个开始走上绘画道路的人,他的眼睛是奇特的,他的眼睛变了,能在平凡中看出美丽,能在千人瞧万人看的司空见惯的景物中看出不平常的美丽,从而找到独特的视角和奇特的着眼点。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是第一性的。

但这第一性并非第一重要。对绘画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大概也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

所谓丰富的想象力,就是不按常规出牌,就是突发奇想,就是常有非理性的跳跃,就是变形,就是神似,就是写意,就是对意境的追求,就是在“不像”与“像”之间找出路。

写意,本身就是不太具象,并不完全写实,就是东一个鼻子西一个耳朶,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就是某种变形,追求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立意,和一种意境,有点像诗,有点禅的味道。

我作画用的是中国宣纸和笔、墨,在画面上写中国字,盖中国印,一句话,用的是传统的中国画所用的工具和基本格式,颜色用的是丙稀颜料,而不是矿颜。丙稀的色彩很鲜艳,因此,我的画并不淡雅,看起来比较现代,形式感比较强,图案性和结构性都比较强,能给人以比较强的视觉美术剌激。

美术的路从来都是两种:一种是科班出身,按部就班,由基本功学起,技巧扎实,长大了却难以出人头地,多数只是匠人,即使成了名也难以在众多的大师森林里寻找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另一种,人数并不多,是由生活出发的,拜生活为师,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不靠技巧,而追求立意,走自己的路,看起来,画得像小孩,似乎很幼稚,甚至错误百出,但有可能颇有新意,从而标新立异,或许也能出现新的流派和大的画家,像金农,像梵高。

后一种路,往往可以探索着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这个方法的实质就是由情感出发,苦苦思索,捕捉灵感,是一条创新的路。

鲁迅先生写作《阿Q正传》之后,写过一篇小序,说他的创作经验是四句话:

“静观默察

 牢记于心

 冥思竭想

 一挥而就“

这四句话也是美术创作的真谛。我非常欣赏这四句话,把它当成我作画的指南,实践证明,这四句话的确是我的美术创作道路。每当想成熟了之后,真正提笔作画还是比较快的。

当今在中国举办画展,常常有一种“背反”现象:开幕式来许多人,祝贺寒喧,热闹非凡,但剪完彩之后,进去看画时,草草看一眼,噢,“菊花呀”、“牡丹呀”,走了,用不了五分钟,然后展厅就空空如野了。看到这“背反”现象,我曾暗下决心:我的画展必须打破这种局面。如果观众,包括职业画家和知名画家在内,能够站在我的每一张画前,驻足观看,那怕站上半分钟,那我就成功了一半。

据我观察,我这一半的成功已经到手了。因为他们的确在我的画面前站住了,的确在努力地观看,而且心里一定在想:“他这是画的什么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