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转发>苏子:无去来处 动静等观
转自:原创
在北京西郊的阳台山麓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改称灵泉寺,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赐名大觉寺,又称大觉禅寺。经过明清两朝的不断扩建,形成了今日之规模。
大觉寺坐西朝东,依山而建,殿宇雄伟古朴。寺内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石碑记载着寺院修缮及刻经的历史;无量寿佛殿内的观音壁塑,堪称古代艺术精品。此外还存有许多清代帝后御制的碑文匾额。
一.无去来处
这块“无去来处”匾是乾隆皇帝所题,原匾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毁,现在挂着的是后人在乾隆的笔书中找到取兑下来的复制品。据传当年一军阀兵败来到此地,看到匾额,以为是有来无回、无处容身之意,于是命人将匾上的字刮了去。
从字面上看,无去来处说的是没有去处也没有来处,有人因此把它理解为佛祖无处不在。而在我看来,去处代表着去向和将来,来处代表着已经和过往。无去来处的寓意是,既没有将来,也没有过去。换成现在的流行语讲,就是活在当下。
十年前,德国人埃克哈特.托利写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当下的力量》,让“活在当下”成了广为人知,人人会说的流行语。虽然如此,我却一直认为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领悟它的含义。因为活在当下不是一个道理,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真实深刻的体验。
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焦虑恐惧,那是因为他们活在了头脑想象出的将来里,他们把现实的匮乏感和欲求投射进了这个将来,让将来变成了一种痛苦的期待。
还有很多人总是纠结后悔在经过的事情上,那是因为他们活在了不存在的过去里。过去只是头脑里的一个记忆,无论它看上去多么生动,也是一潭无源的死水。我们可以在需要时打开记忆,但是如果滞留在记忆里出不来,我们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如果我们既焦虑将来,又纠结过去,那就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无望的抑郁里。
无数人活在了将来和过去,唯独没有活在当下。
有人问,你说的当下是不是指现在?我的回答是:当下不是现在。现在只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里面包含着人们对将来和过去的各种想法。比如“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将来能有很多钱”,或者“我现在最不想说的是当年那些事”。你看,这个现在里既有你的将来也有你的过去,它不仅不是当下,而且总让你在将来和过去之间摆来摆去,使你变得焦虑不安。
当下是一种没有了时间感的体验。当你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时,会忘记自己和周遭的一切。比如看一场精彩的电影,看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听一场开心的相声,当你沉浸在其中,什么也没有想时,你的这个状态就是活在了当下。电影散场了,你从沉浸中出来,开始担心回家路上会不会堵车,明天会不会下雨,昨天领导交代的工作还没有去做等等,这时你就从当下的状态里出来了,又跑进了将来和过去里了。
活在当下告诉我们,从头脑想象的将来和记忆的过去里走出来,我们就摆脱了焦虑、恐惧、纠结,不会再为匮乏而担心害怕,不会再为经过的事情感到后悔。不活在将来,不活在过去,我们就活在了当下。活好了每一个当下,我们就活好了自己的一生。
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它发生的理由,否则它就不会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无论当下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学习坦然面对,来了什么就接受什么,不添加它,也不减少它。
二.动静等观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动静等观" TITLE="<转发>苏子:无去来处
我们都知道克里希那穆提的教导“观察者即是所观察的对象”,这句话是他全部教导的核心,同时也揭示出了觉悟的本质。
因为克的这句话很难理解,所以我曾经给朋友做过这样的比喻:你好比是一张纸,这个纸和纸上的全部就是你自己。你闻见思了什么,什么就跑到了纸上。你既是这张纸,也是纸上所闻见思的这些东西。闻见思代表着观察的行为和观察的结果,所以,你即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对这个比喻,朋友看了都觉得很好理解。所以,我特地把它写在这里,希望能帮助更多人理解什么是“观察者即是所观察的对象”。
修行的动与静
当一个人在山林里隐居修行,或是在寺庙里出家修行,他的生活内容一定会比原来的世俗生活简单很多,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情也少了很多。由于他的修行是在一种很少干扰,很少阻力,很少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相对那些在世俗中修行的人们,他的这种修行就是一种静态下的修行,他的观察也是一种静态下的观察。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动静等观" TITLE="<转发>苏子:无去来处
俗话说:“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那些在世俗生活中的修行者,他们所处的修行环境和条件比起那些隐居出家的修行者来说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把后者看作是静态下的修行,那么前者的修行就是动态下的修行。他们不仅要在纷至沓来,复杂多变的关系和事情里动态地观察自己,还要动态地去观察各种状态下的事物,可想而知,其修行难度是多么的大了。
修行的关健在于头脑的安静。很多人脑子里杂念不断,即使在打坐中,脑子要安静下来也很困难。入静所以困难,因为它是一门功夫。
以前我写过一些文章讲入静,观点是:入静不是排斥和否定头脑里永无止息的念头,而是要完全地接纳它们。入静不是给念头贴上是非对错的标签然后去评判它们,而是单纯地观察它们,看着它们,成为它们,体会你就是它们,它们就是你。入静是全神贯注于身上冷热酸痛所有的感觉,观察你就是它们,它们就是你,直到这个你消失在与它们的融合里。
我这里说的融合与克说的观者即是所观之物是一致的,因为当观察者与所观察的对象没有分别时,融合发生了,观察者与所观察的对象在融合中一起消失了。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动静等观" TITLE="<转发>苏子:无去来处
动静等观的意义
“动静等观”启发了我,让我对“观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观察分动静。之前我在谈论观察时,会更多倾向于出世的角度和空性的角度,这个角度让我说的观察听起来更像是一个静态行为。即使在我针对入世问题谈论观察时,我还是会把观察看成是静态的观察。但是,动静等观这句话启发了我,它让我给观察加上了动静条件,于是观察有了静态的观察,动态的观察,静态的观察对象,动态的观察对象之分。
2.动静有意义。给观察加上动静条件,对于修行者是有意义的。同样是为了修行,有人隐居出家炼静功,有人在俗世里炼动功,环境条件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修行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在俗世里的人,如果想用在寺庙里完全入静的方法去修行,那会是很难做到的,毕竟繁多的俗事你是逃避不了的。反之,如果你已经出家修行,心中却总想着去面对各种俗事,那也一定是修不成功的。静有静的修法,动有动的修法,认识到这一点,再结合自身的情况,修行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3.超越动与静。动静等观让我看见了,在修炼动功和静功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动静无别的功夫。这种功夫超越了隐居修行者和世俗修行者自身所有的局限性,把修出世与修入世统一了起来,使修行变得完整而彻底,而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
“无去来处”和“动静等观”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前者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后者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活在当下。我深信,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具有了这些大智慧,而这些智慧在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两块牌匾,启发着有心的人们。如此想来,这种方式也应该算作一种智慧的传承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