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棄民圖
材質:油彩,麻布
尺寸:122 x 52 cm
創作年代:1934
收藏:北京中國美術館
王悦之(1895~1937),中国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刘锦堂,后改名王悦之。1895年3月8日生于台湾台中。初在台中公学、国语学校读书,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川端美术学校、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20年回国,入北京大学学习中文。1924年在北京创办北京艺术学院,并兼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即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28年任西湖艺术院教授。后返北京,任私立北平美术学院(1934年改为北平艺术科职业学校)院长。1937年3月15曰,在北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他的油画将中西方绘画溶于一炉,作品具有民族情调。代表作有《弃民图》、《亡命日记图》、《自画像》、《台湾遗民图》等。
《棄民圖》是劉錦堂以東北難民老乞丐為對象,描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戰火下的百姓樣貌,反映歷史現實,傳達抗日思想。
《棄民圖》構圖簡單,頂部詩堂有行書“棄民圖”三字,下面則為一老丐立於畫面中央,四邊只留下適當空間,沒有其他物件。人物採用中國畫的線描法勾勒出寫實人物,大量使用黑油彩勾線,所以輪廓顯得很重,但作者融入了西方技法使人物不失立體感,是西畫民族化之典範,並依循中國傳統畫法沒有為人物加上影子。空間表達上以傳統中國書法筆觸畫出水平線表示地面牆面之分,牆面為粉膚色,地面則與詩堂同色皆為淺茶色。畫中主角是一位老乞丐,衣著破爛骯髒,頭戴深藍帽,蓄白鬍,站姿略微駝背,身著深藍棉襖,淺灰色長褲,雙手握著紅色拐杖撐在前方地板。左手掛著竹籃,裏面倒扣著一白藍花紋的碗公;右手以繩懸掛著一只黑壺,壺底套著藤編。老人雖然面容疲憊,但眼神仍直率地看向前方。
此畫的創作時間為1929-1934,當時畫家所處的中國大陸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佔領東山省,1932年日軍占領哈爾賓,1933後熱河亦淪陷,《棄民圖》即是劉錦堂以東北難民老乞丐為對象所繪反應現實之作。棄民二字取自他於三四年送胞弟返台所作之詩:“台灣淪亡四十年,棄民不復有人憐。送君歸去好耕種,七十親慈依杖旋。”詩中擔憂台灣棄民亡國的悲慘處境,反映歷史現實,傳達抗日思想。當時文章評論“圖寫一衰老丐人,左懸籃,又提簍。窮困之狀,逸於眉宇。期寫台灣,或東北,或被遺棄無數代表者歟?”足見畫中人物與當時紛亂戰況之強烈呼應,以及激發當時人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感染力。台灣美術史專家謝里法認為《棄民圖》是第一幅抗日油畫:“抗日戰爭前第一幅抗日油畫”“劉錦堂以藝術家內心強烈的感情,透過當前的現實題材而體現在畫幅上,這種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戰爭的熱潮激發、激發出來的創作,正是這一代人對民族歷史的見證。”徐悲鴻對劉錦堂此作大為讚賞,在他為畫展所寫的介紹文中,對於一般人忽略王氏之作,表示“不禁深惜也。”並謂:“吾最愛《棄民圖》,圖寫一老丐,苟置於瑞士大畫家霍特萊作中,必不能辨。”
此外,《棄民圖》也揭示了劉錦堂在中國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大貢獻,即
“油畫民族化”。此作中黑色顏料的使用為技法上之重點,為了達到將東方水墨畫技法融入油畫創作的目的,劉錦堂深入考察了各種黑色顏料的差異,以期能在適當的畫面中使用適當的黑色,突破傳統油畫將黑色視為禁忌的不成文規定。之於技法研究,劉錦堂自言道:“光的混合是白色(陽光),顏料的混合達到飽和則是黑色。黑色是最豐富的色彩。”如此獨樹一格的創舉,成為中國當時及之後油畫推廣的一股助力。
《棄民圖》的主色調是黑色,這不僅是劉錦堂向來喜愛的顏色,亦是在繪畫此一老丐時不得缺少的顏色,藉由黑色調,從老丐暗沉的膚色,到其襤褸灰濁的衣物,乃至於“老丐”這個形象的選擇,都直截了當地述說了這幅畫所欲呈現的時代背景──戰亂、動盪、民不聊生。
畫面中另一耐人尋味的是老丐的表情,歷盡滄桑,卻不悽苦,有別於自怨自艾的受害者形象,劉錦堂想表現的是一種認命卻不失堅毅的精神。老丐不卑不亢地看向觀者,實際上也是看向無盡的遠方,充滿無限期待與憫情,而這不單只是戰火下成千上萬黎民百姓的縮影,也是劉錦堂身為“台灣遺民”的自身寫照,在描繪一個戰爭下普世樣貌的人像之同時,投入自我情感及對國家的關懷,頗具有自畫像的意味。
對當時的台灣畫家而言,表達“對故鄉台灣的深切懷念”是主要創作題材,此幅《棄民圖》與劉錦堂同時期的另一件作品《台灣遺民圖》時常互相類比,不過兩者仍是相近卻不相同的。前者的形象是一衣衫襤褸的老年棄民,後者則是三位裝束整潔、儀態端莊的女性,相較於《棄民圖》著重表現人物的神情,以寫實的手法寓以深刻的民族情感,《台灣遺民圖》則聚焦於“回歸台灣”的展望,其運用的符號及象徵性更強,形式類似於廟堂神像畫。
對現代人而言,要體會抗戰時期的那份艱苦歷史其實是有困難的,要不成為死板的知識背誦,要不流於濫情,畢竟時間的長度已沖淡許多痕跡,這就某方面而言是屬於現代人失落的一角,假若沒有找到一條可以追本溯源的繩索,歷史記憶的斷層說不定會持續加深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