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红萍:在美国,我的少见多怪

(2017-10-13 20:35:35)
标签:

男性

参与

家务

劳动

                     在美国,我的少见多怪

                             

 到外国旅行,总会遇到一些我们这里看不到的“少见多怪”的事情。比如说这次到美国,有一日在伯克利,早晨从一家民宿出来,将旅行箱放在人行道上,正在等待优步车司机的到来,突然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性晨跑者推着一辆童车急速而过,还没等我将路让开,他已迅速绕道通过。我看了很好奇,原来推着孩子也可以跑步?我点头,如果男性真想分担妻子的劳务,将看孩子当作自己份内的事情、喜欢的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

在美国西部大提顿国家公园玩,有一日,看到一位爸爸托着一个刚刚两个月的孩子的头往车里走,我当时看了还为他捏了一把汗,但看他倒气定神闲。这种高难动作,我们这里的爸爸恐怕不会这样勇于承担。事实上,看孩子只是一个态度与习惯的问题,没有谁做不了,就看你去不去做。在同一天,看到一个年轻的爸爸,身旁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怀里用小孩专用吊布抱着一个一岁出头的孩子,手里还推着童车,就他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旅行,这些爸爸可真能干,有孩子也阻挡不了他们出游的兴致与计划。

又一日,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飞机上,我旁边坐着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靠窗的妈妈在享受带到飞机上的汉堡,靠过道的爸爸在给六个月的孩子又是换尿布,又是用奶瓶喂奶。那个孩子非常乖,眼睛一直盯着爸爸看,那是一双天使的眼睛。这个爸爸真的很享受孩子喜悦的笑脸和一刻不离开他的天使般的眼睛,那个妈妈自始至终没有参与护理孩子的工作,她吃完汉堡又看起书来。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国内机会辣么多,为什么美国180万大陆移民回不来了?》,文章说,那些在国外学了本领的男人们,回到中国就灯红酒绿出轨离婚,而在美国则“踏踏实实地工作、带孩子,慢慢地向美国爸爸看齐。”看来丈夫是否分担家务劳动是环境、是文化造成的。

                           

我非常喜欢单身自理的男性,很久以前看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男性,三十多岁,不仅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有一个非常有情调的居所,且能坚持健身,还会做一手好菜,穿衣戴帽也很有风格与品味。我欣赏这些能自理的男性,是感慨我们国家的男性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不会做饭,衣服要妻子准备,从不锻炼,而且他们以此为傲,从不寻求改变。中国的女人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想她们一定在心里烦透了这些男人!所以这次在美国看到我们住宿的民宿的两位男性都能把家打扫的干干净净,也让我点头不止。

第一家的男主人是一位白人男性,我们去时他正在紧张熟练地打地,他一边扫地,一边告诉我们厨房、卫生间怎么用。他的妻子是一位中国广东女性,怀孕已九个多月,马上就要分娩了,身边是一个两岁的可爱男孩。爸爸在屋里熟练地扫地,儿子在院里学着爸爸的样子也拿着个大扫把扫地,这就是身教。第二个民宿的主人叫迈克,一位四十出头的男子,单身,NGO工作者。养着三只壮硕、漂亮的白猫,居室全部铺着地毯,家里竟然整洁有序、一尘不染。更令我感慨的是一个美籍日本人优步车司机,他的车干净到好像刚从车行提回来,车也比一般人的高级,车里洒着淡淡的香水,他穿戴的一丝不苟,坐在他的车里有一种压迫感,生怕弄脏他的车让他看不起,给中国人丢脸。                                 

                           

儿子在马里兰大学读研,我常常会同他一起到校园里去散步。来到马里兰大学,不能不想到今年毕业典礼上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杨舒平的演讲。杨舒平称赞马里兰有香甜清新的空气与自由的学术气氛,并提及自己生活的中国的雾霾,这引发了国人的愤怒与围剿。当时我也觉得她有些夸大其词,空气怎么能是香甜的呢?但到了马里兰大学后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这几年中国的雾霾已经延伸到南方是不争的事实,北京的雾霾更是严重到住在这座城市让人提心吊胆。国家已经启动雾霾检测预报,重雾霾时敬请广大民众佩戴口罩,但有些神经与器官粗糙麻木的人从不把此当回事,但他们却对杨舒平不依不饶。我想杨舒平是个敏感的人,她充分感受到了马里兰大学空气的清新香甜以及美国的自由,她说出的是她的真实感受,这个感受是基于基本属实的事实本身。马里兰的空气确实是香甜清新的,马里兰大学的氛围是自由畅快的。每次从别的城市回到马里兰大学所在地,我都想深深地吸一口气,每当我深深地呼吸着马里兰大学所在城镇香甜清新的空气时,我就要想起杨舒平,以及那些廉价的爱国者,他们为了虚弱的爱国主义,不让别人指出皇帝所穿的新衣。

                         

这次在美国博物馆看展览,经常会遇到残疾非常严重的人,被家人推着,非常慢地欣赏着艺术品,看了真是又感慨又惭愧,我们对家人的爱以及付出是远远不够的。

                        

从华盛顿美国历史博物馆出来,碰到两位年已七十多岁的女性,她们显然是闺密。她们在博物馆前留影,她们做着只有年轻人才会做的各种夸张与逗乐的动作:频死状,欢呼状,看得我直乐,然后又陷入沉思。年龄真的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我想只要有好的心态,有常新的爱的能力,即使老了,也并不可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