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更柔软或坚硬
(2011-06-27 09:05:01)
标签:
生活爱成长杂谈 |
前天晚上(25)号,与从美国归国的好友S继续观看戏剧,今天观看的是由廖一梅编剧,孟京辉导演的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柔软》。
编剧说,它与爱情有关,但与人们通常所说的“爱”南辕北辙,讲述了一个绯闻缠身的女医生和一个性别模糊的年轻人纠缠的情感和微妙的两性关系。
这部剧所呈现的内容显然是编剧所要探讨和关心的问题,有关人的孤独、悲观,有关性、爱、爱情、家庭等等。显然本剧的作者对这些都有自己的质疑,有自己的思考,这些人生不能躲过的基本问题,年轻人是关心的,想要一弄明白的,所以剧场座无虚席,而票价并不菲。
这是一部只有三个人出演的话剧,其中的一个演员扮演妓女,是客串与噱头,由非常有戏剧天赋的詹瑞文扮演。而本剧其实是两个人的戏剧,一个绯闻缠身的女医生,由很有才气的郝雷扮演,一个男性(想要变性)的男青年,由演技高超细腻的范植伟扮演,这一个女人和一个非常想要变成女人,颇能体谅女人的男人一起探讨了上面我们所说的人类的基本问题。
妓女,女医生,后来变成女人的青年,这是一部写女人的戏。编剧谈到作为一个女人,从小惧怕的是被强奸,因为强奸在人们的口中听起来比死还可怕,当你度过了惧怕强奸的年龄,真的和男人建立了关系,和男人发生了爱情或性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正好又不在婚姻内,你可能被叫做荡妇,你的故事会永久地在一个地方流传,作为无聊的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那个你以为和他有爱情的人,会为了种种原因(总之是自私,保护自己)逃跑或根本就是离开,而婚姻却又是一个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的东西,于是经过生活的人,一个绯闻缠身的女人(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就变得非常的坚硬,她用反抗、勇敢、过硬的工作能力、远离人群和怀疑一切的悲观主义态度生活着。生活就是如此,人类的愚昧和世俗使人类的生活变成了坚硬或者地狱,可人类还在用这些教条、逻辑、道德制造着人类的悲剧与痛苦。
坚硬的女医生与企图改变性别的还算柔软的男青年进行着性、爱、爱情、孤独、悲观等等问题的探讨。有关性剧中人物有这样一段对话,女:(有关女人)我没有什么好消息告诉你,男:不可能没有,作为一个荡妇,你肯定比很多女人都熟知女人身体的种种美妙之处,女:美妙?哈,那很自然的就是说“性”喽,的确美妙,“只有性行为可以帮助人深入地了解自我”。这部有关爱情的剧似乎并没有探讨什么爱情,只是在男青年问到女医生她与情人金医生的关系时,女医生拒绝回答或无法回答,她说:“我以后不再使用‘爱’这个字。爱?这几乎是这世界上最含糊不清的一个词,因为被使用得太多丧失了全部意义。大家嘴边都挂着爱,却南辕北辙说的根本不是一件事”。有关婚姻,女医生说:“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比别的关系更坏。”想要重新、重头做女人的人想要探讨有关爱、爱情、性的一切,而已经经历过生活的中年女医生给他的回答几乎都是悲观主义的。
本剧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各种效果都做到了极致,戏剧结束了,年轻人还沉静在戏剧中,我和女友先走出了剧场,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剧没有把我们带进去,它没有震撼我们,改变我们,没有给我们新东西,它东拼西凑,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真正要表达什么,真正要解决什么问题,太笼统,太陈词滥调,太老生常谈了。对于我们这两个女权主义者,对于我们这两个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中年女人来说,这剧什么都不是。我们更喜欢伍迪·艾伦的《中央公园西路》,因为他告诉我们由于人性的复杂和人类的世俗,背叛、伤害、荒唐变成了人类的宿命。
从保利剧院出来是晚上九点十分,我们走到剧院对面的露天大排挡,要了两瓶啤酒,四个小菜,继续我们的聊天。剧本表白的悲观主义我们不屑一顾,我们相信人类的绝对孤独,但我们也讨厌表白悲观主义或英雄主义,我们更愿意平常地生活,平常地体验。本剧要告诉观众的是:“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我们两个中年女人却对这句话进行了嘲笑和批判,由于人类的绝对孤独,由于人性的异常复杂,我们连自己都不能十分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我们又何求他人了解我们。我们的思绪像大海中的浮萍在不停地沉浮,人和人是绝对不可能理解与了解的。同时正由于人类的孤独,虽然我们看到、经验到不少背叛、伤害,但我们还是寻求温暖、慰藉与爱。我们信仰爱,爱与被爱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终点,虽然我们有失望、失落,还有失魂落魄,但如果没有爱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与味道?!还有性,伍迪·艾伦说,他只相信性与死亡,因为只有这两件事能震撼我们,是最直见性命的东西,虽然性的美妙几乎是在出现的同时就消失了,但我们也相信它的真实性。所以我们一致认为遇到爱、遇到性很不容易,而不是什么不稀罕,只有文艺青年才会说什么不稀罕的话。
我们有我们的烦恼、质疑,但我们也有我们的快乐与幸福,我们有我们的痛苦,我们也有我们的甜蜜。生活就是这样交织着。我们知道我们会失去,我们也知道我们会继续寻找。一切只是我们成长的素材,一切让我们长大,所以我们珍惜一切,包括痛苦、失望。而有些人永远都长不大,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有些人还不如一百年前、二百年前,甚至三千年前的人更通透、明白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