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深圳的第五天,当初的新鲜感就像我预料的那样一点点消失了,我现在也开始变得有些疲惫。我发现出差的乐趣要么是来自于人多热闹,要么是对这个地方有感觉;当这两个东西都消失或者淡去的时候,出差就变成单纯的工作了。深圳是一个文化底蕴不够厚实的城市,所以我现在只能感受到城市的舒适,而除了购物和散步外,很少能找到那种短而高的触动。今天,我和markus去了红树林。一路上我都在猜:生活在深圳的幸福感应该是基于归属感。这里的构建都是实用的,所以虽然大部分物价会高于北京,但是这些人还是愿意呆在这里。他们能看到他们的努力为他们所用,这是他们的地盘,他们在构建他们自己的城市。相比较之下,老北京人似乎归属的不是那个城市,而是那种文化。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到深圳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铁的宣传画,图画里的那些人明显不是靠脸蛋选上来的,相比较北京的宣传广告,他们的长相太大众了,甚至都可以怀疑摄影师将就工作。但是就是这么一幅画,却在看过后印象最深,因为它真的能跟普通人产生共鸣。我以前曾经说过关于等级的事:抬起头的是勇者,俯下身的是伟人。深圳就是这样平实,平实而伟大的。
晚上的深圳路上很空旷,除非是烧烤一类的路边摊不然很少能见到有人在路边闲逛。我也在猜测深圳的人们所处的社会交往。所以我才会说深圳的幸福感归属于城市,而非生活。刚和同事出去吃了夜宵,其实吃饭的地方人很多,但是我却感觉着:其实热闹的不是你在哪里,而是和谁在一起。
当然,我说的这些不是针对于深圳。其实很多都是拼凑起来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有的被深圳放大了,有的被深圳缩小了。但终归还是有些东西隐藏在里面的。
用markus的话说,深圳适合赚钱。的确,我这个周末比在北京过得还无所事事,还好有markus陪着,我们宅了一天,逛了一天。我去了他的家,那个90多平米的房子让他装饰得很有感觉。他的房子会让我想到我的家,他的生活也会让我反思我的生活。我想到的第一个东西是我的书架,那上面放了一半的心理学、一半的风水命理,书桌上扔着些类似于《高盛帝国》的故事,我之前一直都没有发现这种摆放的诡异之处,直到看了他的书架我才发现,我可能活得太“精神”了,或许我可以活得现实点,惬意些,除了探索精神世界外,更多地感受下大千世界。我在他家听了很多的歌,他那套音响真的不错,货真价实,同时我也发现我很久没有听我熟悉的之外的歌了。我一直在把我熟悉的歌循环播放着,然后很多新的感觉都没有感受到。或许吧,我可以活得稍微小资一些,花点钱去节省时间成本,然后做些别的什么的。我以前对时间的节约都是顺理成章的那种,没有主动的花钱买过,包括像请小时工这些事情都没有,而这种事情有的时候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可能我的生活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以前没有这么想过。就像benson说的,markus是我前面的人,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想是的。
明天就开始新的一周的工作了,我打算在深圳开一个银行账户,方便以后用钱;如果有机会的话,去办一个居住证。说不定以后会有更多的时间在深圳生活。
段佳明 23:29
2011-4-24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blog.sina.com.cn/duanjiami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