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想写一篇关于工作的文章,来讲述我对工作的态度和看法。以前一直很懒,但是今天有一件事情触动了我——有一个同事要离职了——所以,我不得不把这个话题又提了起来。
我为什么会选择工作而放弃了考研?当初我也是报了考研班的人,也复习着考研,可是后来接触越多,就越淡化了这个想法。记得我当时去面试的时候,和铜牛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部长谢民生聊了很久,一对一的面试最后变成了老师给学生传授经验。当然,最后我没有选择铜牛集团,但是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在我看来,考研有两个作用:决定选择学术研究的道路,所以需要深造;再有,就是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境遇。而我当时考研的初衷只是没有过够校园生活,因为留恋。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工作,我想通了,如果不是走学术研究的道路,不是去教书育人,我就算读了研究生,也是要出来找工作的。我的确想过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学习心理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我最后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就是放下心理学,进入金融行业。我不想把爱好变成事业,我怕每一天除了工作我一无所有。也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金融,我很坦然地告诉他们:这个是巧合,我机缘巧合地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但是我当时找工作的目的很明确:我做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在于扩展人脉,让自己接触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丰富经验。那么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家公司呢?因为公司里的氛围。我一直都不喜欢僵硬的关系和冷淡的环境。大家在一起热闹一些、开心一些、放松一些,多好。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心些呢?实习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挺好的,所以就留下来了。
入职的时候,公司领导说会对业绩进行考核,不合格的会被辞掉,或者不再续签合同。与此同时,我还发现了金融业的一个规律:所有的工作都是以任务的形式压下来的,完成任务不见得会有成就感,更何况任务完成起来不容易。所以,我一直都觉得保险证券这些行业里公司炒员工和员工炒公司应该是一半一半,当然这个还应该考虑上待遇的因素。我是没有想到第一个离职的事情会这么快出现。今天,组长跟我们聊天,说起这个事情,谁都会觉得可惜,但是谁都表示可以理解——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特点。
从09年年底到现在,公司里来了一批一批的实习生,留下的只有一半。实习这个东西,肯定是先试工作,后看待遇的,公司先要看到你能胜任才会要你,只可惜很多人看到了工作之后就扭头回去了。当然,可能很多人手里有很多的选择,他们去选择了更好的,我只是觉得他们没有了解透彻就做二选一的比较,很可惜。其实也有些人是明白自己更适合哪里。索性,随他去吧。工作这事情是一个双向选择,不是一厢情愿的。不过,如果套用我对工作的想法。如果我不是为了进一个机关银行里去评资历论辈分熬时间,如果我也是为了积累经验或者赚取金钱,我为什么不去做市场做营销呢?
今天同事的辞职是因为压力和心情,表面上是一个临时的境遇性问题,深入一点说就是一波一波洪水的积累终于漫过了堤坝,但是说到底还是因为那个对工作的看法。谁都有情绪的低落期,生理状态的低落期,波峰与波峰的重叠、波谷与波谷的重叠必然会让效果放大,这就像一个被放大几倍的浪头去冲起不再坚固的堤岸,结果:垮了。再筑个堤坝,要么解决了问题,成就了“东山再起”、“以退为进”这些词;要么还是老样子,过段时间旧病复发。说白了,还是工作态度和看法的问题。
前不久,我们这里举行竞选,要选新的营销团队组长。这是一个戏剧,因为评委就是平时面对的大家,所以竞选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印象是平时就已经积累形成的。如果不拿出翻天覆地的功夫,很难改变那几个月定格的东西。我也参加了,但是我没有准备。我的演讲主题是我对工作的看法,我想提建议。戏剧本身是演给别人看的,所以竞选演讲就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态度。我只是提了四个建议:避免无用功和恶性循环、强调执行力、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话术的统一、宽松的工作氛围。我说:无论谁当组长,我觉得这四点都很重要。我很实际,没有像其他同事那样努力,因为我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一个团队的一把手,我的决策力不强。我能感受到有人会对结果失望,但是如果站在这个公司的角度上想想,结果其实早就钉在了那里,没必要拿已经消化掉的情绪来渲染自己。确实存在机会可以扭转乾坤,但是如果你没有拿出全力,那说明你的判断力不好;如果你没有看到机会,说明你的理解能力不好,总是会有差距的。如果我把这次竞选当成戏剧来看,我可以写一篇很长的观后感。人们对自己的定位、对事情的预期、对结果的处理——这就是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也是对工作看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公司是英明的,可以通过竞选来锻炼人,避免实际对个人和公司的伤害和损失。但是,这窗户纸如果不点破,再完美的布局也没有意义。
那个同事在办离职手续,还好这里有一个过程。我希望那个决定是一时的情绪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消磨会慢慢淡化。即使抛开所有的说法,单独地看待一个不平衡的压力:我在天平的左侧放一个10克的砝码,然后再在右侧放一个10克的砝码;然后左侧20克,右侧20克;左侧50克,右侧50克;左侧100克,右侧100克……每一个突如其来的压力都会是一个新的平衡的开始。人就像是缓冲液,总会平衡一切,工作中,我们只看见了压力,却总是忽略了天平的另一端。
段佳明 0:56
2010-4-7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blog.sina.com.cn/duanjiami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