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再旦于郑”能不能用来断代或验证断代
(2020-08-21 14:22:18)
标签:
天再旦夏商周断代懿王元年竹书纪年日食 |
分类: 中国古史 |
“天再旦于郑”能不能用来断代或验证断代
《古本竹书纪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1944年刘朝阳先生提出“天再旦是日出前发生的一次日全食现象” [1]。
据天文学推算,此次日食发生在前899年4月21日清晨 [2]。
那么,“天再旦”是不是日食呢?
一直是有不同见解的。有的认为“天再旦于郑”的原始含义与日食无关 [3]。也有的认为也可能是天气现象,譬如沙尘暴。如果“天再旦”不是日食,只是其他现象,显然就不能用来断代或验证断代。
那么,假设“天再旦”就是指日食呢?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释读“天再旦于郑”?如果是日食,作者为什么要写成“天再旦于郑”,而不是写成“天再旦”?显然,这是一次仅发生于郑的事件。如果是这样,“天再旦于郑”事件就不可能是日食,因为日食不可能只发生在郑 [4]。
还有,郑在哪?有凤翔说和华县说。据天文学推算,前899年4月21日清晨的日全食完全覆盖凤翔和华县 [5]。所以,无论是凤翔说还是华县说,都可以看到这次日全食,这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实证。
但是,懿王时代的周都在哪?在西安呀,差不多就是在凤翔和华县的正中间。所以,这次日全食在周都当然也是可以看到的,周都当然也是发生了“天再旦”的。那么,写成“天再旦于郑”是什么情况?难道记录者是居住在郑,发生了日全食,就记下了“天再旦于郑”?他不知道很大一片区域都发生了“天再旦”?即便他不知道,周都的人也都不知道懿王元年发生了“天再旦”?收录到《古本竹书纪年》里的编者也不知道懿王元年在周都等地也都发生过“天再旦”?作为史官,真的会把包括周都在内的很大一片区域都看到的天象,记录成于郑?要知道,在懿王时代,“郑”还不是诸侯封地,只可能是一个地名,而且可以肯定最多不过是一小块区域。作为史官,真的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难道或许记录者和编者都不是史官?《古本竹书纪年》的作者不是史官?这些显然都是说不通的。由此可见,“天再旦于郑”是不是日食,真的很难说。
既然不能肯定“天再旦于郑”就是日食,那么通过推算日食来断代或验证断代,当然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