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问:初习止(在果曰定)、观(在果曰慧),无法融入圆顿、实相之理,如何次第修习止观?答:依照天台宗教、观体系,圆教一心三观,融入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之理;别教次第三观,融入隔历三谛之理;通教体空观,融入如幻二谛(幻有即空)之理,不渋中谛;藏教析空观,融入实有二谛(灭俗证真)之理,不渋中谛。天台宗强调自上而下修习。实在不济,不能融入真、俗、中谛(中道)理观,可以在修法时融入事观。
问:修法时,只有融入理观,才能断惑吗?答:是的。修法时,融入真谛之理,断见思惑;融入俗谛(有别于藏教俗谛)之理,断尘沙惑;融入中谛之理,断无明惑。
问:修法时,不能融入理观,怎么融入事观?答:先修止,将身、心定下来,系念一境,渐趋纯熟,然后修习事观不难。事观,有不净观、十六观(汉传佛教《观无量寿经》)、种子观与本尊观(藏传佛教有相密)等等。无理不成事,无事不显理;事观与理观,没有绝对的界限。
问:末学修习十六观、种子观、本尊观很多年了,为什么总是观不清楚?答:你平时修习禅定吗?如果没有定的功夫,无论理观,还是事观,都难成观。除非上根利智者。无定者,难以起观,好比散光,无法点燃火柴。有定者,容易起观,好比聚光,可以点燃火柴。
问:达到什么样的定境,可以有效地起观?答:至少达到散定(欲界定、未到定),才能有效地起观。小乘行人于未到定起观,发无漏慧,断见思惑,便是慧解脱阿罗汉。大乘行人于未到定,融入理观,可以明心见性。咱们汉地的佛弟子,普遍轻忽戒、定,结果高不成,低不就。须知,持戒,习定,观慧,是了生脱死的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可以通过数息观(参看笔者新浪博文《修习数息观之体会》),达到定境。然后,于定境的当下起观。先止后观,这是止观次第修习。进而趋于圆顿止观,止观不二修习。
问:初习止观坐禅,有哪些经典入门书?答:指导初习止观坐禅的经典入门书,有天台智者大师《童蒙止观》、《释禅波罗密》(链接地址见笔者博文《如何查找天台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