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大革命
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回
會意字須心領神會 中國字必以人爲本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回歸繁體字是真進步
抱守簡化字是真倒退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從這一回開始,我們進入繁體字系列的第二個篇章——會意字部分。首先我們還是要講一講什麼是會意字。我們之前講過,中國漢字(簡化字除外)從造字法的角度來講可以分爲四種——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所謂會意字就是由多個象形字組合而成,把這幾個象形字各自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整個會意字的意思。比如說“木”是個象形字,意思是樹木。那麼“林”就是一個會意字,它是由兩個“木”組合而成的,意思就是很多樹木;而“森”是同樣的道理,意思是數量極其龐大的樹木。也就是說,會意字,你只要明白了它的字形,會寫,就能夠明白它的意思。這與外國文字有很大不同。絕大部分外文都是拼音文字,那也就意味着這種文字,會讀基本上就能寫出來,或者說會寫就會讀,但是不明白意思,我們很多學習外語的同學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比方說英文,英文當中的“forest”意思就是“林”,很多人看到“forest”這個單詞可能都會讀,聽到“forest”這個單詞的發音可能都能寫對。但是最困難的就是記它的意思,經常想不起來“forest”的意思。然而中國漢字(繁體字)最困難的是會讀不會寫,因爲中國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它是以象形爲基礎,但它的優勢在於許多字會寫就能明白意思。會意字尤其如此。可以說,會意字是是最能體現中國漢字精髓的一類字。可是,這樣一種非常好記好學的繁體會意字卻被我們的簡化字“強奸”了。變得既不象形,也不指示,更不形聲,這樣一來,我們大家學漢字就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根本搞不清楚這個漢字爲什麽要這樣寫,這樣寫表達了一個什麼道理。我們連漢字都搞不明白,連中國文化最基礎的東西都一無所知。還大張旗鼓地弘揚什麼“詩經論語”“傳統文化”。一句話——捨本求末。如果我們不弘揚繁體字,不讓廣大的中國人都來認識和學會繁體字,“中國傳統文化”永遠弘揚不起來,永遠不可能走向世界。
所以我推行《繁體字通俗演義》視頻播客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廣大中國人都能會認,會寫,會懂繁體字,告訴人們繁體字比簡化字好記,好學,好懂。
本回開始我們要討論中國繁體字當中最精妙,最重要的一類字——會意字。這些被簡化的繁體會意字(其中相當多的是會意兼形聲字)在我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中大約占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見《簡化字總表》“強奸”的都是中國漢字的精華啊!所以我必須爲它們洗去恥辱,還其清白。那麼數量如此龐大繁體會意字,我們應該從何談起呢?一開始我也挺鬱悶。不過後來我在研習的過程中發現,如果我們把這些字按照部首來劃分,可分爲這幾個方面:一,人體器官;二,自然界;三,生活用品;四,其它。因此我們就把《簡化字總表》中被簡化的會意字(包括形聲兼會意的字)按照偏旁部首所屬成四個部分:
一,人體器官
以“人”“心”“辵”“扌”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二,自然界萬物
以“鳥”“虫”“氵”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三,生活用品
以“殳”“皿”“糸”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四,其它一些少量零散不易歸類的漢字
今天這一回,我們就以“人”爲整個會意字部分的開端。因爲我們現在比較流行一個詞“以人爲本”。其實如果我們學習了繁體字,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中國漢字中處處含有“人”的身影,我們通過學習繁體漢字就能夠理解爲什麼中國人如此重視“人本”思想。
首先我們來說說“人”如果有人連這個字都要簡化,那簡直就不是人。“人”就是一個象形字。小篆當中的“人”字是一種彎腰駝背的形象。到了隸書和楷書以後“人”才終於“頂天立地”了,“站直了,別趴下”。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威武不能屈”“剛正不阿”之類做人的一些基本道德品質。所以我們如果認真的來講解和分析一下繁體漢字,勝於單純的去講什麼歷史典故,勝於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只要把“人”這個大字一寫,什麼做人的道德,什麼爲人品質,自己領悟去吧!
“人”這個字比較簡單,我們就不細講。我們接下來要說“儿”。首先聲明,這個“儿”和我們現在簡化字“儿”完全兩碼事。繁體字中的“儿”僅僅是一個部首,絕不單獨使用,它讀作“人”。意思就是人。是“人”一種變形的寫法。以“儿”爲偏旁的繁體字漢字有“兒”(儿)“兄”“先”“見”(见)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在繁體漢字中看到以“儿”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有關係。當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爲部首的“人”寫成“儿”,是出於藝術的考慮,因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人”,會顯得頭重腳輕,搖搖欲墜,非常難看。所以要把“人”寫成“儿”,這樣一來,就感覺比較穩固,看起來也很舒服。因此說,古人造字用“精雕細琢”恐怕都不能恰當形容。我們現代相當大一部分人說什麼“簡化字”是“時代的需要”。對,簡化字確實是上個世紀中國“時代的需要”,但絕不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時代需要”。首先電腦打字早已使簡化字的優勢完全喪失,誰都明白未來人們用手寫字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我這些文章用繁體字來寫絕不比簡化字慢;其次,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這一點許多人都明白,我也將會以後加以分析。而我們中國現在又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將來也必須依靠傳統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所以無論從實際還是文化甚至政治這些角度來分析,簡化漢字焉有不滅亡之理?可惜太多的人仍然把眼光僅僅局限在“繁體字”筆畫多,用手寫費時間這個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層面上。因此回歸繁體字是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是真進步;抱守簡化字是保守愚昧,鼠目寸光,是真倒退。
我們繼續來解釋一下繁體字當中的“兒”
兒(儿)
這個字的關鍵在上半部分的“臼”。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兒,孺子也。從人,象小兒頭囟未合。”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很多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好,它們的頭部的頂門還沒有完全長好,沒有合攏。所以這個“臼”就表示這樣一個意思。其實我後來看了一些醫學書籍,也確實如此。按照許慎的解釋,就說明古人觀察事物還是相當仔細的。可是簡化的“儿”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表示人,跟小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把小孩子的腦袋都砍掉了,真是爲了簡化,連人性都可以不要。
但是,排除這些道理。大家如果被簡化字“儿”所迷惑,誤以爲“儿”就表示兒童,那你就不可能明白爲什麽“兄”“先”“見”這些字要以“儿”爲部首。只有大家把兒(小孩子)和儿(人)區分開,才能解釋“兄”“先”“見”這些字,否則只能死記。
兄:由“人”和“口”會意。表示一個人向神靈禱告求福。其實就和“祝”是同一個意思。中國是禮儀之邦,以敬祭爲長。而且在傳統禮儀當中,年幼的人要經常向年長的人禱告求福,要“祝”長者。所以,“兄”就引申爲“長者”的意思,就是後來說的“兄長”。
先:由“人”和“止”會意。“止”我們以後也會細講,表示人的腿腳。“先”就是說一個人走的快,走在前面。
見(见):我們以前反復講過,繁體的“見”就是一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非常好記。
所以大家看,繁體字不僅有道理,而且有規律。可正是因爲我們把“兒”簡化爲“儿”,導致“兒”(儿)“兄”“先”“見”(见)這些字斷絕了聯繫而且無法解釋。所以說,簡化字真的比繁體字好學嗎?
下面這幾個字直接含有“人”字。
夾(夹)
會意字,《說文解字》:“夾,持也。從大,挾二人。”本意是左右相挾持。由一個“大”字被兩個“人”挾持會意。而“大”就是指人張開兩手,兩腿。這個夾字就更形象了,人的兩手臂被兩人挾持住。簡化的“夹”是模仿照草書改造的,字義不明晰。當然,“夾”不僅僅表示人被挾持,後來也用來形容一些植物,它們的果實被外殼夾在裏面,或者兩個對稱生長的果實把枝條夾在中間。比方說豆類,還有水稻小麥都是如此。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植物。
來(来)
會意字,本義是一種麥子,這種麥子一根麥杆長有兩顆麥穗,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因此,“來”和“麥”是很像的。《說文解字》:“來,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這種麥子是周朝,周天子所接受的優良麥子,他們稱這是上天賜來的。所以引申爲動詞“過來”。知道了繁體字“來”,我們再來看繁體字“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麥(麦)
由來,夊(讀‘止’)會意。意思是麥子。“來”我們講過,就是麥子。“夊”,是象形字,本義是人的腿腳,在這裏表示麥子的根。簡化後的“来”和“麦”不但表意不明,而且也打亂了“夾”“來”“麥”這些字之间的規律。
那麼由麥子我們來延伸一下,我們看“嗇”。
嗇(啬)
《說文解字》:“嗇,愛濇也。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嗇”的本義是愛惜。“來”我們已經講過,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嗇”下面的部分是會意字,表示倉庫。農夫們把優良的麥子保存到倉庫中,表示他們非常愛惜這些麥子。但是一個人如果對某物愛惜的過了頭,甚至別人想看一下都不允許,這就成了“吝嗇”。簡化字同樣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既然“嗇”的下半部分表示倉庫,那我們看。
壇(坛)
《說文解字》:“壇,際場也。從土,亶(讀“膽”)聲。”本義是祭祀的場所。而右邊“亶”的本義是穀物多,引申爲厚,信,誠。說文,“亶”的上半部分就是倉庫,所謂“宗廟粢盛,倉黃而取之。”祭祀用的穀物,顏色要黃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從倉庫取出來。而我們知道祭祀絕對少不了穀物。因此整個一個“壇”就是爲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築。簡化字把右半邊改爲“云”。難道說這個祭壇造的很高,一直建到了雲層裏面?難道“天壇“就是這個意思?
氈(毡)
形聲字,從毛,亶聲。本義是毛毯。《说文解字﹒注》(即<段注>):“亶之本義為多穀。引申之義爲厚也,信也,誠也。”本義是形容穀物堆積的很多。引申爲很多,很厚,很誠實之類的意思。比如擅長,膻味,氈房都有一種很濃厚的意思。
好。由“夾”所引申出來的漢字。就說道這裏。我們還是回到“人”。
競(竞)
本義是強烈的爭辯或角逐。從字形可以明確地看出是兩個人在爭鬥。如果像簡化後的“竞”只剩一個“人”,還有什麼好角逐,好爭辯的呢?難不成是想“獨孤求敗”?我們現在很多學生總是分不清楚“竟”和簡化的“竞”。只好死記,“竟然的竟有一橫,竞賽的竞沒一橫。”像念繞口令一樣,念着念着就暈了。如果不簡化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競(竞):表示两个人在争辩角逐。
竟:由音和人會意,表示演奏音樂的人突然停止演奏。引申爲完了。畢竟,竟然。
所以說繁體字字形字義雙管齊下,一舉兩得,學起來非常清晰明白。而簡化字毫無條理,隨意簡化。實際上增大了我們學習漢字的難度。
在繁體漢字當中有這樣一個符號——“亼”。這個符號讀作“集”。“亼”就是集中,集合的意思。所以我們看集合的“合”,上面也是一個“亼”。
僉(佥)
由“亼”,兩個“口”,兩個“人”會意。本義是與眾人說話。引申爲“合”。簡化仿照草書改造的。那麼像“檢”“撿”“劍”等字都是以“僉”爲聲旁。
侖(仑)
由“亼”和“冊”會意。“亼”就是集合。“冊”就是古代的竹簡。《段注》中說:“聚集簡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我們知道魏晉以前,人們大都使用竹簡寫書。竹簡就是一根根的木條,用繩子將其穿起來,“整理成冊”。如果有一根穿錯了,整個竹簡就亂了。因此“侖”的本義就是指按照順序編次竹簡,引申爲有條理,有規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倫理”(伦理)。後來造的“倫”(伦)就专门表示倫理道德和人的情緒。但簡化后的“伦”把“冊”改爲“匕”,改爲了兇器,在兇器面前有幾個人能講什麼規矩,講什麼倫理呢?
會(会)
《說文解字》:“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本義是會合,會聚。 “亼”表示集合,
“曾”的原意是增加.。這個“曾”字我們以後會細講。“亼”與“曾”組合便成了會合的“會”。因爲開會本來就是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人不斷地增多。但是你看簡化的会,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它非要把“曾”改成“云”,云在繁體字當中單獨使用表示說話,比如“人云亦云”。這樣一來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現代人是最討厭開會的。因爲我們沒有反對權啊,領導叫我們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領導叫我們舉手,我們就舉手。真可謂“人云亦云”啊。
好了。與“人”字有關的繁體字我們就講完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爲我們人體的各種器官,比如手,腳,目,口等等都在繁體漢字當中得以充分體現。可惜,這些人體器官到了簡化之中竟蕩然無存。下一回我們就從人的“心”字開始我們的人體漢字之旅。
歡迎收看視頻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講壇》:《繁體字通俗演義》第二回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漢字大革命
《繁體字通俗演義》系列已發回目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一)再說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再说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 (二)解析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解析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三)走近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走近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四)學習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学习繁体字(简体字版)
漢字大革命: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一回 汉字大革命: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一回(简体字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