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八零後汉字讲坛

废除简化字

张北冥

繁体字每日一课

繁体字

汉字

简体字

文化

恢复繁体字不等于去写甲骨文

(简体字版)

    身为八零后的我这两年一直在拍摄制作网络视频《八零后汉字讲坛——繁体字每日一课》。因为五年前一时心血来潮,自学了一下繁体字以及古文字。不想竟被先祖的智慧和繁体字的魅力深深折服。我曾思考,为什么如此伟大,如此精妙而且道理明晰,便于理解的文字会被今人抛弃,会被认为可怕难学。前两天繁体字问题再次火爆起来。鄙人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拥繁派”的队伍中。我认眞观看了网友们的留言。发现许多反对繁体字的朋友们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一,恢复学繁体字意味着回到长袍马褂,裹脚长辫的时代。二,恢复学习繁体字还不如改用甲骨文来交流。

    我个人认为,稍对中国各种文字有所了解,便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很明显,第一条纯属抬杠。我们是在讨论文字问题,不是讨论服饰和缠足问题。这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事。没有任何人提出过裹脚留辫的说法,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相提并论呢?以骂街的方式来污蔑他人呢?难道我们学习繁体汉字是为了重建清朝,我们学习论语是为了复辟帝制吗?繁简汉字之争能够从民间闹到两会,可见这绝非小事,无论大家站在哪一方,希望各位都能够本着认眞负责的态度来商讨这个问题。不要动不动就出口成脏,恶语逼人。以这样的素质,还怎么谈文化问题?

    那么第二条,是很多反对繁体字的朋友们常用的理由。根据我的总结和观察发现,那些提出“恢复学习繁体字还不如改使用甲骨文”的网友绝大多数是对中国古文字不甚了解的。要怪也只能怪教育,说真的,中国汉字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可身为中国人,却对自己文字知之甚少。正是因为我们太缺乏真正的汉字教育,导致我们连中国字是怎么演变的都弄不清楚。很多朋友口口声声讽刺提倡繁体字的人“不如去写甲骨文”。可是大家反过来想一想,自己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知道什么样的字是小篆吗?现实告诉我们,把小篆字当成甲骨文的大有人在。我们连甲骨文,小篆,金文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拿甲骨文来讽刺别人呢?还是我在网络视频《繁体字每日一课序》中所强调的:“要想评价一个事物,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那么长话短说,下面我们主要说说恢复学习繁体字为什么不能等同于写甲骨文。

    首先,由于我们大陆地区的人长期接受的是简化字教育,没有受过繁体字教育。再加上当今简化字的产生晚于繁体字。所以被人们错误地认为繁体字是古代字,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恢复写繁体自然就是倒退。这种旧观念正如同过去我们狭隘地认为凡是学习古代诗词的人都是封建残余一样。那么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字学当中,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之前的小篆,金文,甲骨文,籀文,六国文字等统称为古文字,因为它们是以象形图画为主,笔画凌乱粗糙不规整。在整个中国汉字历史长河中,处于幼年期成长和发展阶段,相对而言是不完全成熟的。而到汉代隶书以后,中国文字以象形符号为主,笔画平直整齐,我们称之为“方块字”。而且就是在这一阶段,才出现了“汉字”这个称呼。隶书出现后,中国字的结构和形态基本定型了,即使是魏晋南北朝出现的楷书(繁体)也只不过是把隶书过于粗糙的线条变得更美观而已。所以,隶书,楷书(繁体)被称为今文字。今文字(隶书,楷书繁体)和古文字(篆,金,甲等等)所指代的内容自汉唐至今也没有多大差异。何况当今世界,中国港台、海外、日韩等地繁体中文仍广泛使用,怎么能说繁体字(繁体楷书)是古代字呢?怎么能把繁体字跟小篆,金文,甲骨归为一类呢?

    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打个比方,就算是我们真的想把简化字或者繁体字全部都变回甲骨文字,比如把《康熙字典》全变成甲骨文版都完全不可能,甚至变成小篆字,金文版都不可能。为什么?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从整个汉字的演化历史来看,小篆,金文,甲骨与隶书,繁体楷书相比还处于幼年期。我们从文字的数量上就能看出。我在网络视频《繁体字每日一课 序》中曾给大家列过一组数据:目前已发现甲骨文四千五百个,可识别的仅一千个;根据《金文编》统计,目前已发现金文约四千个,可识别的约两千;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不包括新附字)为例,小篆字头有九千三百五十三个;以清代《康熙字典》为例,共收录繁体楷书字四万九千一百七十四个;当今简化字《新华字典》中约两万字。     

甲骨文                  可识别                  约      一千

金文                    可识别                  约      两千

小篆               东汉《说文解字》字头                 九千三百五十三

繁体楷书           清代《康熙字典》                 四万九千一百七十四

简化字                 《新华字典》             约  两万

    很明显,繁体字的字数最多,词汇最丰富,表意最明确。为什么我们学先秦古文时有很多字通用呢?比如“北溟”写作“北冥”等等。就是因为很多字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还没有被造出来。再比如繁体字“艺”(艺)“妈”(妈)“爷”(爷)等等在小篆字当中都不存在。如果我们把《康熙字典》由繁体楷书转化为小篆,甲骨文能行吗?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现在的简体字书籍转化成繁体字则完全行得通,甚至用繁体比用简体表意还要清晰。因为很多繁体字,比如“醜”和“丑”,“後”和“后”,“壩”和“坝”等等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简化字偏要把它们混为一谈,导致我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特别是学习古代诗文的时候经常出现歧义。因此,大家不要以为我们今天繁体字或者简化字当中所有的字都能在甲骨文,金文当中找到。

    另外,从字形的角度来分析。甲骨金文之所以比较繁难,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笔画多。尤其是甲骨文字,许多甚至比繁体楷书的笔画都少。而是这些文字因为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等方面的限制,字形凌乱粗糙而不规整。我们可以去搜一搜这方面的图片看看,简直就跟现在幼儿园小孩子写的字一样乱。因此大家看我们的书法(正、隶、篆、行、草)中有甲骨文体吗?有几个书法家是用甲骨文,金文的?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朋友非要说甲骨文才最能体现中国汉字的艺术之美。

    所以说,繁体字不但继承了之前文字的基本造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加工改良。是中国所有字体中最成熟,功能最强大的文字。我们现在重学繁体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功能更强大的汉字。就如同文曲星再高级,也不能抛弃字典一样。大家总以为提出学习繁体字的人脑子如何如何不正常,可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些把使用繁体字跟使用甲骨文扯到一块儿的人,如果不是抬杠,那还真应该先好好学习一下繁体字和甲骨文了。毕竟以我这八零后的智商,只要方法正确,这些文字是便于掌握的,绝非舆论所说的那样困难。就看大家是否有心。

                                                                             

                                          八零後

                                          張北冥

                                                                   己丑年二月十一

                                                                         西元二零零九年三月七日

阅读    收藏 
标签:

繁体字

汉字

文化

一家讲谈

杂谈

张北冥

中国传统文化

北冥王

传统文化

分类: 繁体字通俗演义(简体字版)

拆解繁体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十二回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简体字版)

会意汉字整合收尾      繁体中文仍未停息 

    本回是会意字部分的最后一回。我们来梳理一下其它的会意字。

 

(师)
    会意字。它最早用于军事。军师旅团营。本义是驻军。甲骨文当中,分别用“師”的左右部分来表示。左边的部分有解释为弓箭,也有解释为军队中的节杖或军旗。总之都是表示军队的意思。右半部分的币(并非‘幣’的简化字)是倒“之”。表示军队驻扎。金文将二者合二为一写作“師”。后引申为许多人聚集在一处,表示众多之意。比如“兴师动众”;众多人口聚集的城市就被称为京师。而众人之中最优秀的人,大家都听从他的指挥和领导,这个人就被人们奉为“師”,相当于指挥官,师长。进而引申为师傅,教师,老师。简化字仿照草书改造,其意不明。

 

(帅)
    形声兼会意字。左半部分像人的两只手。“帥”就是形容用手把丝巾展开佩戴上去。由于两只手之形状和刚才我们所讲的表示弓弩之形有些类似,所以到了篆文中就写作“帥”。简化字按照草书仿照“师”简化为“帅”,显然是不解其意。

 

(极)
    形声兼会意字,与“亟”意思接近。是“亟”加“木”的分化字。《说文解字》:“亟,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在中国汉字中,“一”表示土地,“二”表示天地。当然,“二”在这里并不真的指天地。它实际上是形容山洞或隧道的上下壁。中间夹着一个人。因为此人被夹住而无法脱身,故而大声呼救(口),用手挣扎(又)。因此“亟”的本义就是紧急,紧迫。“亟待解决”一词正是此意。“极”是“亟”的分化字。本义是房屋的脊梁,含有极限之意。故以“亟”为声旁。简化字简化为“极”,是不可取的。因为在繁体字当中,有一类字都含有“及”。比如“级”(级)“汲”等等。《说文解字》:“及,逮也。从又,从人。”是由“又”(变体)和“人”组合而成。表示用手逮捕人。引申为达到,涉及,联系。所以我们看,带“及”的汉字往往都和这些意思有关。因此“極”不能简化为“极”。

 


    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字。
“勝”是形声字。《说文解字》:“勝,任也。从力,朕声。”由“朕”和“力”组成。本义是有能力担当,勝任之意引申为勝利。“朕”的本义是指一个人用手成船桨,后借用来表示自己。屈原《楚辞》中“回朕车以复路兮”中的“朕”就是指“我”。秦始皇以后,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称。
简化字“胜”与“腥”的意思相同。《说文解字》:“胜,犬膏臭也。一曰不(孰)熟也。从肉,生声。”本义是指肉的臭腥味。怎么能和勝利扯上关系呢?

 

(刍)
    会意字。《说文解字》:“芻,刈草也。像包束草之形。”按许慎之说,刍是形容把割下来的草打包成捆。。“勹”代表包裹,里面的“艸”表示草。一目了然。在生物学中,我们把牛,羊称为“反刍”动物,就是因为这类动物胃里储存有大量的草没有消化,然后从胃中反倒口中不断咀嚼,直到消化为止。简化后的“刍”显然难以理解。

 

(仓)
    会意字。《说文解字》:“倉,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从食省,口像仓形。”本义是储存粮食的地方。与“食”相近。将“食”下面改为“口”(屋子),意思是把粮食储存到“口”中。

 

(齿)
    会意兼形声字,发“止” 声。下半部分是会意,像一张大口里的上下牙,简化后的“齿”仿照草书改造,就无法表现其意了。

 

(凿)
    会意字。本义是用金,殳在物体上穿洞。简化只选取了一部分,不及原字明晰。

 

(亩)
    会意字。这个字经历多次变化,最终多以“畝”为正体。本义是田埂,就是水田四周高出的部分,可供人行走。“久”表示坚硬,不变之意。引申为单位面积。

 

(寿)
    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形容老人脸上的皱纹像用钉耙耕田后留下的纹路一样,表明年岁很高。加“又”“口”表声旁。后改“又”为“寸”,其意不变。

 

(乡)
    与“卿”属于同一类字。“乡”和“阝”在篆文,金文中是用两个小人来表示。中间的部分与“食”类似,表示盛放食物的器皿。整个一个“鄉”字就是形容两个人坐在一起喝酒吃饭,也就是“老乡”。由于古文中的人形与“邑”(阝)接近,遂篆文改人为“邑”(阝)。《说文解字》就解释为“两国相对”。后用这“鄉”字表示行政区规划单位。鄉下,鄉村。简化的“乡”是现代人改造,表意不明。


響 (响)
    形声兼会意字,从音,鄉声。因为“鄉”的本义是两人面对面吃饭交谈。所以“響”的本义是两人对话交谈。響應(响应)一词就就由此而来。后泛指说话,以及声音大等意思。

 

(佣)
    形声兼会意字。原写作“庸”,后加“亻”写作“傭”以区分。本义是公平,均等。引申为雇佣,因为你要雇佣别人,就必须付与之相等的金钱作为劳酬。“庸”是会意字,最初的意思是指一种乐器,就是钟。后来引申出很多意思。(一)由用“庸”来演奏引伸出使用之意,比如“毋庸置疑”,就是“不用质疑”。(二)由“庸”是人们常用之物引伸出平凡之意。(三)由平凡引申为平等,平均之意。

 

(乐)
    下半部的“木”就像放置钟鼓的木架子。上半部像鼓和鼙(古代的一种小鼓)。也有专家认为“樂”就是指在木架子上放有丝竹乐器。简化字仿照汉代草书改造,不可理解。

 

鬱郁
“鬱”和“郁”本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鬱”是会意字,用作郁郁葱葱,郁闷。本义是形容草木茂盛之状。
“郁”是形声字,是指一个地名,位于今天陜西省境内。和“郁”完全不是一回事。

解释了这么多繁体会意字之后,我还是要重申。繁体字并非完美无缺,简化字也并非一钱不值。我精心挑选了一下,认为下面这几个繁体字,即使被简化,倒也还有道理。

 

(涩)
    本义是不光滑。引申为麻木,文字不通顺。这个字本来写作四个止。是会意字。意思是不能滑动前进。《说文解字》:“歰,不滑也,从四止。”后来将上面的两个“止”改为“刃”。表示刀刃生锈,不光滑。简化是现代人改造,也能解释通。

 

(垒)
    壘和垒都是会意字,意思也比较接近。本义都是用土堆墙。不过“壘”主要偏重指军营中御敌的墙壁。
简化字当中最成功的例子应该是“众”字。


(众)
    甲骨文,篆文当中都有写作三个人的“众”。甲古文中还有一种写法是三个人头上画一个太阳,表示众人在太阳下劳动。可是金文却改“日”为“目”(罒),后来还有改“罒”为“血”。一讹再讹。都不如“众”字明晰。


     可惜像这样简化的比较好的汉字数量实在太少。建国后简化汉字方案从提出到完成,仅仅几年功夫就把使用了几千年的繁体楷书改得面目全非。可见当时的目标就是汉字拼音化,所以汉字简化的政治性远远大于文化性,急于求成。缺乏民主协商,缺乏科学理性。
    至此,繁体汉字中最重要的会意字部分正是结束。下一回,我们将进入繁体汉字系列最后一个板块——形声字

友情链接:视频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讲坛》《繁体字通俗演义》第二十二回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繁体字通俗演义》已发回目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一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一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二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二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三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三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四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四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五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五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六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六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七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七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八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八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九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九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十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十回(简体字版)

拆解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十一回  拆解繁体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十一回(简体字版)

阅读    收藏 
标签:

繁体字

汉字

文化

一家讲谈

杂谈

张北冥

北冥王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分类: 繁體字通俗演義

拆解繁體字

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十二回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會意漢字整合收尾      繁體中文仍未停息 

 

    漢字的基本功能是表意,必須由其字形而知其字義。                                                                         ————張北冥

    本回是會意字部分的最後一回。我們來梳理一下其它的會意字。

 

(师)
    會意字。它最早用於軍事。軍師旅團營。本義是駐軍。甲骨文當中,分別用“師”的左右部分來表示。左邊的部分有解釋爲弓箭,也有解釋爲軍隊中的節杖或軍旗。總之都是表示軍隊的意思。右半部分的币(并非‘幣’的簡化字)是倒“之”。表示軍隊駐扎。金文將二者合二爲一寫作“師”。後來引申為許多人聚集在一處,表示眾多之意。比如“興師動眾”;眾多人口聚集的城市就被稱爲京師。而眾人之中最優秀的人,大家都聽從他的指揮和領導,這個人就被人們奉爲“師”,相當於指揮官,師長。進而引申爲師傅,教師,老師。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其意不明。

 

(帅)
    形聲兼會意字。左半部分像人的兩只手。“帥”就是形容用手把絲巾展開佩戴上去。由於兩隻手之形狀和剛才我們所講的表示弓弩之形有些類似,所以到了篆文中就寫作“帥”。簡化字按照草書仿照“师”簡化爲“帅”,顯然是不解其意。

 

(极)
    形聲兼會意字,與“亟”意思接近。是“亟”加“木”的分化字。《說文解字》:“亟,敏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在中國漢字中,“一”表示土地,“二”表示天地。當然,“二”在這裏并不真的指天地。它實際上是形容山洞或隧道的上下壁。中間夾着一個人。因爲此人被夾住而無法脫身,故而大聲呼救(口),用手掙扎(又)。因此“亟”的本義就是緊急,緊迫。“亟待解決”一詞正是此意。“極”是“亟”的分化字。本義是房屋的脊樑,含有極限之意。故以“亟”爲聲旁。簡化字簡化爲“极”,是不可取的。因爲在繁體字當中,有一類字都含有“及”。比如“級”(级)“汲”等等。《說文解字》:“及,逮也。從又,從人。”是由“又”(變體)和“人”組合而成。表示用手逮捕人。引申爲達到,涉及,聯繫。所以我們看,帶“及”的漢字往往都和這些意思有關。因此“極”不能簡化爲“极”。

 


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字。
    “勝”是形聲字。《說文解字》:“勝,任也。從力,朕聲。”由“朕”和“力”組成。本義是有能力擔當,勝任之意引申爲勝利。因爲“朕”的本義是指一個人用手成船槳,後借用來表示自己。屈原《楚辭》中“回朕車以復路兮”中的“朕”就是指“我”。秦始皇以後,逐漸成爲皇帝的專稱。
簡化字“胜”與“腥”的意思相同。《說文解字》:“胜,犬膏臭也。一曰不(孰)熟也。從肉,生聲。”本義是指肉的臭腥味。怎麼能和勝利扯上關係呢?

 

(刍)
    會意字。《說文解字》:“芻,刈草也。像包束草之形。”按許慎之說,芻是形容把割下來的草打包成捆。。“勹”代表包裹,裏面的“艸”表示草。一目了然。在生物學中,我們把牛,羊稱為“反芻”動物,就是因為這類動物胃裏儲存有大量的草沒有消化,然后從胃中反倒口中不斷咀嚼,直到消化爲止。簡化後的“刍”顯然難以理解。

 

(仓)
    會意字。《說文解字》:“倉,穀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從食省,口像倉形。”本義是儲存糧食的地方。與“食”相近。將“食”下面改為“口”(屋子),意思是把糧食儲存到“口”中。

 

(齿)
    會意兼形聲字,發“止” 聲。下半部分是會意,像一張大口里的上下牙,簡化後的“齿”仿照草書改造,就無法表現其意了。

 

(凿)
    會意字。本義是用金,殳在物體上穿洞。簡化只選取了一部分,不及原字明晰。

 

(亩)
    會意字。這個字經歷多次變化,最終多以“畝”爲正體。本義是田埂,就是水田四周高出的部分,可供人行走。“久”表示堅硬,不變之意。引申爲單位面積。

 

(寿)
    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形容老人臉上的皺紋像用釘耙耕田後留下的紋路一樣,表明年歲很高。加“又”“口”表聲旁。後改“又”爲“寸”,其意不變。

 

(乡)
    與“卿”屬於同一類字。“乡”和“阝”在篆文,金文中是用兩個小人來表示。中間的部分與“食”類似,表示盛放食物的器皿。整個一個“鄉”字就是形容兩個人坐在一起喝酒吃飯,也就是“老鄉”。由於古文中的人形與“邑”(阝)接近,遂篆文改人爲“邑”(阝)。《說文解字》就解釋爲“兩國相對”。後用這“鄉”字表示行政區規劃單位。鄉下,鄉村。簡化的“乡”是現代人改造,表意不明。


(响)
形聲兼會意字,從音,鄉聲。因爲“鄉”的本義是兩人面對面吃飯交談。所以“響”的本義是兩人對話交談。響應(响应)一詞就就由此而來。後泛指說話,以及聲音大等意思。

 

(佣)
    形聲兼會意字。原寫作“庸”,後加“亻”寫作“傭”以區分。本義是公平,均等。引申為雇傭,因為你要雇傭別人,就必須付與之相等的金錢作為勞酬。“庸”是會意字,最初的意思是指一種樂器,就是鐘。後來引申出很多意思。(一)由用“庸”來演奏引伸出使用之意,比如“毋庸置疑”,就是“不用質疑”。(二)由“庸”是人們常用之物引伸出平凡之意。(三)由平凡引申爲平等,平均之意。


(乐)
下半部的“木”就像放置鐘鼓的木架子。上半部像鼓和鼙(古代的一種小鼓)。也有專家認為“樂”就是指在木架子上放有絲竹樂器。簡化字仿照漢代草書改造,不可理解。


鬱郁
“鬱”和“郁”本爲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鬱”是會意字,用作鬱鬱蔥蔥,鬱悶。本義是形容草木茂盛之狀。
“郁”是形聲字,是指一個地名,位於今天陜西省境內。和“鬱”完全不是一回事。

解釋了這麼多繁體會意字之後,我還是要重申。繁體字并非完美無缺,簡化字也并非一錢不值。我精心挑選了一下,認爲下面這幾個繁體字,即使被簡化,倒也還有道理。

 

(涩)
    本義是不光滑。引申為麻木,文字不通順。這個字本來寫作四個止。是會意字。意思是不能滑動前進。《說文解字》:“歰,不滑也,從四止。”後來將上面的兩個“止”改為“刃”。表示刀刃生銹,不光滑。簡化是現代人改造,也能解釋通。

 

(垒)
    壘和垒都是會意字,意思也比較接近。本義都是用土堆墻。不過“壘”主要偏重指軍營中禦敵的墻壁。
簡化字當中最成功的例子應該是“众”字。


(众)
    甲骨文,篆文當中都有寫作三個人的“眾”。甲古文中還有一種寫法是三個人頭上畫一個太陽,表示眾人在太陽下勞動。可是金文卻改“日”爲“目”,後來還有改“罒”爲“血”。一訛再訛。都不如“众”字明晰。
     可惜像這樣簡化的比較好的漢字數量實在太少。建國後簡化漢字方案從提出到完成,僅僅幾年功夫就把使用了幾千年的繁體楷書改得面目全非。可見當時的目標就是漢字拼音化,所以漢字簡化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文化性,急於求成。缺乏民主協商,缺乏科學理性。
    至此,繁體漢字中最重要的會意字部分正是結束。下一回,我們將進入繁體漢字系列最後一個板塊——形聲字。

友情鏈接:視頻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講壇》《繁體字通俗演義》第二十二回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繁體字通俗演義》已發回目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一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一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二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二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三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三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四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四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五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五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六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六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七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七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八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八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九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九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十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十回(简体字版)

拆解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十一回  拆解繁体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十一回(简体字版)

阅读    收藏 
标签:

繁体字

汉字

文化

张北冥

北冥王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杂谈

一家讲谈

分类: 繁体字通俗演义(简体字版)

拆解繁体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十一回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简体字版)

牵牛织女离恨两天      张生崔媛姻緣一线 

 

    高丽人对汉字的热情令人感动,国人对汉字的遗忘确令人无奈。                                                                 ————張北冥

 注:以繁体字为基准,括弧中的为今之简化字。

 

本回我们来讨论一下和“”有关的繁体汉字。

    (读‘密’)像一束丝的样子。关键在下面的三点,表示麻绳编好之后末端留出的头绪,所谓千思(絲)万绪正是此意。所以带“糸”的汉字往往和绳子有关。比如“絲”(丝)。

 

(断)

    会意字,本义是截断。“斤”我们在很早以前讲过,是一个指示字,表示用一个小斧头砍东西。故“斷”就是形容用斧把两条丝线截断。简化后改为米,是在费解。同样的道理,“繼”(断)是“斷”的反义词。字形也与“斷”相似。就是把“斤”去掉,换成“糸”。这样就又重新连接上了。

 

    两个完全不同的字。我们先说“几”

“几”(读‘基’音)是象形字。《说文解字》:“几,踞几也。象形。”本义是指供人休息用的小桌子,小凳子。现在专指茶几。繁体字中所有代“几”的字,都与坐有关。如凳,处等等。

“幾” (读‘戟’音)是会意字。《说文解字》:“幾,微也,殆也。从絲,从戍。戍,兵守也。丝而兵守者危也。”它是由“絲”和“戍”构成,“戍”的意思是士兵手持武器把守边疆;“絲”表示士兵要时刻小心去发现细微的可疑迹象,表示有危机感。由此“幾”便引申为细微,少,幾个之类的意思。

 

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機”和“幾”同理。表示機会,機运。

“机”是一种树的名字。机树。与“机”完全不是一回事。

 

(关)

    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關,以木横持门户也。”中间的部分像带有绳索的门栓,可以使大门关闭。同时也是声旁。

 

(联)

    会意字。是指用绳子在人耳上穿洞,挂耳坠。引申为连接,联系。

 

(孙)

    会意字,由子,系会意。《说文解字》:“孫,子之子曰孫。从子从系。系,续也。”本义是儿子的儿子,也就是孫子。“系”的下半部是“糸”,表示像丝线一样连续不断,引申为后代。但是徐中舒先生在《甲古文字典》中解释为,“孫”字与古人祭祖有关,古人祭祖会用结绳来记录家族的延续。“系”体现的就是人类一代代延续之意。所以系字不能改为小。难道小子就是你的孙子,他和你有血缘关系吗?另外简化字“孫”是模仿草书改造而成的。

 

(带)

    会意字。繁体与简体的主要区别就是上半部分。《说文解字》:“帶,绅也。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因此繁体字上半部分的就好像绑带字时系成的环结。简化字仿照草书改造,把中间的结断开了。

 

(牵)

    形声兼会意字,由玄(绳索),冖(拉引),牛会意。本义是用绳子拉一头牛向前走。简化字是仿照行草书改造。变为“大牛”就完全无法解释了。

 

(湿)

    会意字。由“日”,“氵”,“絲”会意。本义就是在太阳下晾晒两把受潮的丝,因为丝还在滴水,所以就是“濕”。

 

(显)

    会意字。与濕同理。由日,絲,頁(头)会意。意思是人在太阳下,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丝线潮湿的样子。后引申为明显。

 

    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是形声兼会意字。从氵,絜声。也是会意字,本意是干净整齐。“氵”主要是强调水的洁凈。而“絜”是指人们编麻绳时一定要把麻绳的头绪用刀割(丯)整齐,使它不会松散,引申为整齐,整洁。而且,洁最早就写作“絜”。后来为了强调,又加上了氵。

”(读‘吉’)音。是形声字。它是指一条河流的名字,洁水。和表示干净整洁的“洁”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鸡)

    会意兼形声字。从隹,奚声。“奚”是会意字,是指用手拿住一条绳子拴住东西。合起来就指用绳字拴住一种鸟(隹)并且饲养它,这种鸟就被称作“鸡”。反映了古人驯化野鸡的过程。简化字改为“又”,“又”表示手,难道天天用手拿住鸡不成?再说,手中拿着一只鸟,不就成了“隻”(只的意思就是手中之鸟)吗?

 

(恋)

    上半部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乱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绝也;从言丝。”这个字有三种意思。一,语言紊乱。二,治理。三,连续不断。而所谓“恋爱”之“恋”就充分体现了上述所讲的所有意思。简化以后,既不形声也不会意,无法理解了。

 

(么)

    形声兼会意字。由“幺”和“麻”会意。本义是形容像细小的麻绳一样微小之事物。后用作语气词和后缀。什么,干嘛等等。也暗含有微不足道之意味。我们重点来说说“幺”《说文解字》:“幺,小也。像子初生之形。”本义是小儿子。甲骨文中的“幺”像数字“8”,许慎认为是指婴儿刚出生的样子。但是朱骏声《通训定声》的说法是,“幺”是“糸”的一小半,表示它比丝还要细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也说“幺”是“纟”的初文。“许书之“幺”乃由“糸”之古文。”因此这种解释就和“麼”匹配了。我们今天简化的“么”实际上是指“幺”,而非“麼”。

 

有关带“”的繁体汉字,我们就讲到这里。至此,“人体”“自然”“器物”三大类会意字就全部结束。下一回,我们将把剩余的若干会意字进行整理和讲解。

 

友情链接:视频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讲坛》《繁体字通俗演义》第二十一回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繁体字通俗演义》已发回目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一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一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二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二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三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三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四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四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五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五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六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六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七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七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八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八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九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九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十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十回(简体字版)

 

阅读    收藏 
标签:

繁体字

汉字

文化

张北冥

北冥王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一家讲谈

分类: 繁體字通俗演義

拆解繁體字

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十一回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牽牛織女離恨兩天      張生崔媛姻緣一線 

 

    高麗人對漢字的熱情令人感動,國人對漢字的遺忘確令人無奈。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弧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來討論一下和“”有關的繁體漢字。

    (讀‘密’)像一束絲的樣子。關鍵在下面的三點,表示麻繩編好之後末端留出的頭緒,所謂千思(絲)萬緒正是此意。所以帶“”的漢字往往和繩子有關。比如“”(丝)。

 

(断)

    會意字, 本義是截斷。“斤”我們在很早以前講過,是一個指示字,表示用一個小斧頭砍東西。故“”就是形容用斧把兩條絲線截斷。簡化後改為米,是在費解。同樣的道理,“”(斷)是“”的反義詞。字形也與“斷”相似。就是把“斤”去掉,換成“糸”。這樣就又重新連接上了。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我們先說“几”

”(讀‘基’音)是象形字。《說文解字》:“几,踞几也。象形。”本義是指供人休息用的小桌子,小凳子。現在專指茶几。繁體字中所有代“几”的字,都與坐有關。如凳,處等等。

” (讀‘戟’音)是會意字。《說文解字》:“幾,微也,殆也。從絲,從戍。戍,兵守也。絲而兵守者危也。”它是由“絲”和“戍”構成,“戍”的意思是士兵手持武器把守邊疆;“絲”表示士兵要時刻小心去發現細微的可疑跡象,表示有危機感。由此“幾”便引申為細微,少,幾個之類的意思。

 

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和“”同理。表示機會,機運。

”是一種樹的名字。机樹。與“機”完全不是一回事。

 

(关)

    会意兼形聲字。《說文解字》:“關,以木横持门户也。”中间的部分像帶有繩索的门栓,可以使大門關閉。同時也是聲旁。

 

(联)

   會意字。是指用繩子在人耳上穿洞,掛耳墜。引申爲連接,聯繫。

 

(孙)

    會意字,由子,系會意。《說文解字》:“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本義是兒子的兒子,也就是孫子。“系”的下半部是“糸”,表示像絲線一樣連續不斷,引申為後代。但是徐中舒先生在《甲古文字典》中解釋為,“孫”字與古人祭祖有關,古人祭祖會用結繩來記錄家族的延續。“系”體現的就是人類一代代延續之意。所以系字不能改為小。難道小子就是你的孫子,他和你有血緣關系嗎?另外簡化字“孙”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的。

 

(带)

    會意字。繁體與簡體的主要區別就是上半部分。《說文解字》:“帶,紳也。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巾。”因此繁體字上半部分的就好像綁帶字時系成的環結。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把中間的結斷開了。

 

(牵)

    形聲兼會意字,由玄(繩索),冖(拉引),牛會意。本義是用繩子拉一頭牛向前走。簡化字是仿照行草書改造。變爲“大牛”就完全無法解釋了。

 

(湿)

    會意字。由“日”,“氵”,“絲”會意。本義就是在太陽下晾曬兩把受潮的絲,因為絲還在滴水,所以就是“濕”。

 

(显)

    會意字。與濕同理。由日,絲,頁(頭)會意。意思是人在太陽下,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絲線潮濕的樣子。後引申爲明顯。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是形聲兼會意字。從氵,絜聲。也是會意字,本意是乾淨整齊。“氵”主要是強調水的潔凈。而“絜”是指人們編麻繩時一定要把麻繩的頭緒用刀割(丯)整齊,使它不會鬆散,引申為整齊,整潔。而且,潔最早就寫作“絜”。後來爲了強調,又加上了氵。

”(讀‘吉’)音。是形聲字。它是指一條河流的名字,洁水。和表示乾淨整潔的“潔”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鸡)

    會意兼形聲字。從隹,奚聲。“奚”是會意字,是指用手拿住一條繩子拴住東西。合起來就指用繩字拴住一種鳥(隹)并且飼養它,這種鳥就被稱作“雞”。反映了古人馴化野雞的過程。簡化字改為“又”,“又”表示手,難道天天用手拿住雞不成?再說,手中拿着一隻鳥,不就成了“隻”(隻的意思就是手中之鳥)了嗎?

 

(恋)

    上半部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爲:“亂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絕也;從言絲。”這個字有三種意思。一,語言紊亂。二,治理。三,連續不斷。而所謂“戀愛”之“戀”就充分體現了上述所講的所有意思。簡化以後,既不形聲也不會意,無法理解了。

 

(么)

    形聲兼會意字。由“幺”和“麻”會意。本義是形容像細小的麻繩一樣微小之事物。後用作語氣詞和後綴。什麼,幹嘛等等。也暗含有微不足道之意味。我們重點來說說“幺”《說文解字》:“幺,小也。像子初生之形。”本義是小兒子。甲骨文中的“幺”像數字“8”,許慎認爲是指嬰兒剛出生的樣子。但是朱駿聲《通訓定聲》的說法是,“幺”是“糸”的一小半,表示它比絲還要細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也說“幺”是“糸”的初文。“許書之“幺”乃由“糸”之古文。”因此這種解釋就和“麼”匹配了。我們今天簡化的“么”實際上是指“幺”,而非“麼”。

 

    有關帶“”的繁體漢字,我們就講到這裏。至此,“人體”“自然”“器物”三大類會意字就全部結束。下一回,我們將把剩餘的若干會意字進行整理和講解。

友情鏈接:視頻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講壇》《繁體字通俗演義》第二十一回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繁體字通俗演義》已發回目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一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一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二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二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三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三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四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四回(简体字版)

正說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五回     正说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五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六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六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七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七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八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八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十九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十九回(简体字版)

解密繁體字: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十回     解密繁体字: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十回(简体字版)

 

阅读    收藏 
标签:

张北冥

北冥王

繁体字

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繁體字通俗演義

                                                    漢字大革命

                             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二回

會意字須心領神會       中國字必以人爲本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回歸繁體字是真進步

抱守簡化字是真倒退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從這一回開始,我們進入繁體字系列的第二個篇章——會意字部分。首先我們還是要講一講什麼是會意字。我們之前講過,中國漢字(簡化字除外)從造字法的角度來講可以分爲四種——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所謂會意字就是由多個象形字組合而成,把這幾個象形字各自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整個會意字的意思。比如說“木”是個象形字,意思是樹木。那麼“林”就是一個會意字,它是由兩個“木”組合而成的,意思就是很多樹木;而“森”是同樣的道理,意思是數量極其龐大的樹木。也就是說,會意字,你只要明白了它的字形,會寫,就能夠明白它的意思。這與外國文字有很大不同。絕大部分外文都是拼音文字,那也就意味着這種文字,會讀基本上就能寫出來,或者說會寫就會讀,但是不明白意思,我們很多學習外語的同學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比方說英文,英文當中的forest意思就是“”,很多人看到forest這個單詞可能都會讀,聽到“forest”這個單詞的發音可能都能寫對。但是最困難的就是記它的意思,經常想不起來“forest”的意思。然而中國漢字(繁體字)最困難的是會讀不會寫,因爲中國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它是以象形爲基礎,但它的優勢在於許多字會寫就能明白意思。會意字尤其如此。可以說,會意字是是最能體現中國漢字精髓的一類字。可是,這樣一種非常好記好學的繁體會意字卻被我們的簡化字“強奸”了。變得既不象形,也不指示,更不形聲,這樣一來,我們大家學漢字就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根本搞不清楚這個漢字爲什麽要這樣寫,這樣寫表達了一個什麼道理。我們連漢字都搞不明白,連中國文化最基礎的東西都一無所知。還大張旗鼓地弘揚什麼“詩經論語”“傳統文化”。一句話——捨本求末。如果我們不弘揚繁體字,不讓廣大的中國人都來認識和學會繁體字,“中國傳統文化”永遠弘揚不起來,永遠不可能走向世界。   

    所以我推行《繁體字通俗演義》視頻播客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廣大中國人都能會認,會寫,會懂繁體字,告訴人們繁體字比簡化字好記,好學,好懂。

   本回開始我們要討論中國繁體字當中最精妙,最重要的一類字——會意字。這些被簡化的繁體會意字(其中相當多的是會意兼形聲字)在我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中大約占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見《簡化字總表》“強奸”的都是中國漢字的精華啊!所以我必須爲它們洗去恥辱,還其清白。那麼數量如此龐大繁體會意字,我們應該從何談起呢?一開始我也挺鬱悶。不過後來我在研習的過程中發現,如果我們把這些字按照部首來劃分,可分爲這幾個方面:一,人體器官;二,自然界;三,生活用品;四,其它。因此我們就把《簡化字總表》中被簡化的會意字(包括形聲兼會意的字)按照偏旁部首所屬成四個部分:

一,人體器官

以“人”“心”“辵”“扌”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二,自然界萬物

以“鳥”“虫”“氵”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三,生活用品

以“殳”“皿”“糸”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四,其它一些少量零散不易歸類的漢字

今天這一回,我們就“人”爲整個會意字部分的開端。因爲我們現在比較流行一個詞“以人爲本”。其實如果我們學習了繁體字,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中國漢字中處處含有“人”的身影,我們通過學習繁體漢字就能夠理解爲什麼中國人如此重視“人本”思想。

    首先我們來說說“”如果有人連這個字都要簡化,那簡直就不是人。“”就是一個象形字。小篆當中的“”字是一種彎腰駝背的形象。到了隸書和楷書以後“”才終於“頂天立地”了,“站直了,別趴下”。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威武不能屈”“剛正不阿”之類做人的一些基本道德品質。所以我們如果認真的來講解和分析一下繁體漢字,勝於單純的去講什麼歷史典故,勝於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只要把“”這個大字一寫,什麼做人的道德,什麼爲人品質,自己領悟去吧!

    ”這個字比較簡單,我們就不細講。我們接下來要說“”。首先聲明,這個“”和我們現在簡化字“儿”完全兩碼事。繁體字中的“”僅僅是一個部首,絕不單獨使用,它讀作“”。意思就是人。是“人”一種變形的寫法。以“”爲偏旁的繁體字漢字有“”(儿)”“”“”(见)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在繁體漢字中看到以“”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有關係。當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爲部首的“”寫成“”,是出於藝術的考慮,因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會顯得頭重腳輕,搖搖欲墜,非常難看。所以要把“”寫成“”,這樣一來,就感覺比較穩固,看起來也很舒服。因此說,古人造字用“精雕細琢”恐怕都不能恰當形容。我們現代相當大一部分人說什麼“簡化字”是“時代的需要”。對,簡化字確實是上個世紀中國“時代的需要”,但絕不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時代需要”。首先電腦打字早已使簡化字的優勢完全喪失,誰都明白未來人們用手寫字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我這些文章用繁體字來寫絕不比簡化字慢;其次,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這一點許多人都明白,我也將會以後加以分析。而我們中國現在又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將來也必須依靠傳統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所以無論從實際還是文化甚至政治這些角度來分析,簡化漢字焉有不滅亡之理?可惜太多的人仍然把眼光僅僅局限在“繁體字”筆畫多,用手寫費時間這個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層面上。因此回歸繁體字是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是真進步;抱守簡化字是保守愚昧,鼠目寸光,是真倒退。

 

    我們繼續來解釋一下繁體字當中的“

 

(儿)

這個字的關鍵在上半部分的“臼”。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兒,孺子也。從人,象小兒頭囟未合。”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很多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好,它們的頭部的頂門還沒有完全長好,沒有合攏。所以這個“臼”就表示這樣一個意思。其實我後來看了一些醫學書籍,也確實如此。按照許慎的解釋,就說明古人觀察事物還是相當仔細的。可是簡化的“儿”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表示人,跟小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把小孩子的腦袋都砍掉了,真是爲了簡化,連人性都可以不要。

 

    但是,排除這些道理。大家如果被簡化字“儿”所迷惑,誤以爲“儿”就表示兒童,那你就不可能明白爲什麽”“”“”這些字要以”爲部首。只有大家把兒(小孩子)和儿(人)區分開,才能解釋”“”“”這些字,否則只能死記。

    :由“”和“”會意。表示一個人向神靈禱告求福。其實就和“”是同一個意思。中國是禮儀之邦,以敬祭爲長。而且在傳統禮儀當中,年幼的人要經常向年長的人禱告求福,要“”長者。所以,“”就引申爲“長者”的意思,就是後來說的“兄長”。

    :由“”和“”會意。“”我們以後也會細講,表示人的腿腳。“”就是說一個人走的快,走在前面。

    (见):我們以前反復講過,繁體的“”就是一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非常好記。

 

    所以大家看,繁體字不僅有道理,而且有規律。可正是因爲我們把“”簡化爲“儿”,導致“”(儿)“”“”“”(见)這些字斷絕了聯繫而且無法解釋。所以說,簡化字真的比繁體字好學嗎?

 

   下面這幾個字直接含有“人”字。

 

(夹)

    會意字,《說文解字》:“,持也。從大,挾二人。”本意是左右相挾持。由一個“大”字被兩個“人”挾持會意。而“大”就是指人張開兩手,兩腿。這個夾字就更形象了,人的兩手臂被兩人挾持住。簡化的“夹”是模仿照草書改造的,字義不明晰。當然,“”不僅僅表示人被挾持,後來也用來形容一些植物,它們的果實被外殼夾在裏面,或者兩個對稱生長的果實把枝條夾在中間。比方說豆類,還有水稻小麥都是如此。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植物。

 

(来)

    會意字,本義是一種麥子,這種麥子一根麥杆長有兩顆麥穗,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因此,“”和“”是很像的。《說文解字》:“來,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這種麥子是周朝,周天子所接受的優良麥子,他們稱這是上天賜來的。所以引申爲動詞“過來”。知道了繁體字“”,我們再來看繁體字“”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麦)

由來,夊(讀‘止’)會意。意思是麥子。“”我們講過,就是麥子。“夊”,是象形字,本義是人的腿腳,在這裏表示麥子的根。簡化後的“来”和“麦”不但表意不明,而且也打亂了“”“”“”這些字之间的規律。

   那麼由麥子我們來延伸一下,我們看“”。

 

(啬)

   《說文解字》:“嗇,愛濇也。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的本義是愛惜。“”我們已經講過,是一種優良的麥子。“”下面的部分是會意字,表示倉庫。農夫們把優良的麥子保存到倉庫中,表示他們非常愛惜這些麥子。但是一個人如果對某物愛惜的過了頭,甚至別人想看一下都不允許,這就成了“吝嗇”。簡化字同樣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既然“”的下半部分表示倉庫,那我們看。

 

(坛)

《說文解字》:“壇,際場也。從土,亶(讀“膽”)聲。”本是祭祀的場所。而右邊”的是穀物多,引申爲厚,信,誠。說文,”的上半部分就是倉庫,所謂“宗廟粢盛,倉黃而取之”祭祀用的穀物,顏色要黃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從倉庫取出來。而我們知道祭祀絕對少不了穀物。因此整個一個“”就是爲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築。簡化字把右半邊改爲“云”。難道說這個祭壇造的很高,一直建到了雲層裏面?難道天壇就是這個意思?

 

(毡)

形聲字,從毛,亶聲。本義是毛毯。说文解字(即<段注>:“亶之本義為多穀。引申之義爲厚也,信也,誠也。”本義是形容穀物堆積的很多。引申爲很多,很厚,很誠實之類的意思。比如擅長,膻味,氈都有一種很濃厚的意思

    好。由“”所引申出來的漢字。就說道這裏。我們還是回到“”。

 

(竞)

    本義是烈的爭辯或角逐。字形可以明確地看出是兩個如果像化後的“只剩一“人”,有什麼好角逐,好爭辯的呢?不成是想“孤求”?我們現在很多學生總是分不清楚“竟”和簡化的。只好死記,“竟然的竟有一橫,竞賽的竞沒一橫。”像念繞口令一樣,念着念着就暈了。如果不簡化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竞):表示两个人在争辩角逐。

:由音和人會意,表示演奏音樂的人突然停止演奏。引申爲完了。畢竟,竟然。

    所以說繁體字字形字義雙管齊下,一舉兩得,學起來非常清晰明白。而簡化字毫無條理,隨意簡化。實際上增大了我們學習漢字的難度。

    在繁體漢字當中有這樣一個符號——“”。這個符號讀作“集”。”就是集中,集合的意思。所以我們看集合的“合”,上面也是一個“”。

 

(佥)

    由“亼”,兩個“口”,兩個“人”會意。本義是與眾人說話。引申爲“合”。簡化仿照草書那麼像“”“”“”等字都是以“爲聲旁。

 

(仑)

    由“亼”和“冊”會意。“亼”就是集合。“冊”就是古代的竹簡。《段注》中說:“聚集簡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我們知道魏晉以前,人們大都使用竹簡寫書。竹簡就是一根根的木條,用繩子將其穿起來,“整理成冊”。如果有一根穿錯了,整個竹簡就亂了。因此“”的本義就是指按照順序編次竹簡,引申爲有條理,有規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倫理”(伦理)。後來造的“”(伦)就专门表示倫理道德和人的情緒。但簡化后的“伦”把“冊”改爲“匕”,改爲了兇器,在兇器面前有幾個人能講什麼規矩,講什麼倫理呢?

 

会)

   《說文解字》:“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本義是會合,會聚。 “亼”表示集合, “曾”的原意是增加.。這個“曾”字我們以後會細講。組合便成了會合的”。因爲開會本來就是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人不斷地增多。但是你看簡化的会,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它非要把“曾”改成“云”,云在繁體字當中單獨使用表示說話,比如“人云亦云”。這樣一來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現代人是最討厭開會的。因爲我們沒有反對權啊,領導叫我們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領導叫我們舉手,我們就舉手。真可謂“人云亦云”啊。

    好了。與“人”字有關的繁體字我們就講完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爲我們人體的各種器官,比如手,腳,目,口等等都在繁體漢字當中得以充分體現。可惜,這些人體器官到了簡化之中竟蕩然無存。下一回我們就從人的“心”字開始我們的人體漢字之旅。

 

歡迎收看視頻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講壇》:《繁體字通俗演義》第二回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漢字大革命

    《繁體字通俗演義》系列已發回目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一)再說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再说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 (二)解析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解析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三)走近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走近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四)學習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学习繁体字(简体字版)

漢字大革命: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一回          汉字大革命: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一回(简体字版)

 

 

阅读    收藏 
标签:

张北冥

北冥王

繁体字

汉字

一家讲谈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繁体字通俗演义(简体字版)

汉字大革命

 

繁体字通俗演义

                 凡例

      从今天这一回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中国繁体汉字的世界。首先我还是有必要声明:

      一,我讲繁体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会认,会写。会懂繁体字,只有学会繁体字,才有可能明白繁体字的重要价值,才有资格去评论“繁简”汉字孰好孰坏。

     二,我讲繁体字的主要任务是:讲述《简化字总表》中所有被简化的繁体字字根,即《简化字总表》一,二表加起来大约五百个被简化的繁体字。告诉大家,每一个繁体汉字为什么要这么造,为什么要写成这样一种形状,它写成这样一个形状,和这个字的字义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我讲繁体字的基本观点是:繁体字虽然笔画多,但是好学,好记,好懂;简化字虽然笔画少,但是不好学,不好记,不好懂。

     四,我讲繁体字的基本方法是:拆字法。就是将一个汉字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解释这几个部分的意思,然后将这几个部分综合起来,就是整个一个字的意思了。

       五,我讲繁体字的基本依据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称<段注>),现代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等等。

 

 

                       第一回

   开面生演说繁体字 立新场首议象形文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简体字版)

 

注:以繁体字为准,括号中为今之简化字

 

八零后的威力  八零后的热血  八零后的夙愿

 

繁体字不再沉默,繁体字王者归来

不懂得繁体字,谈什么中国文化

不去学繁体字,说什么传统文化

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    首先应该了解

 

弘扬    意味着   拯救

                                        ——张北冥 

    我们曾经讲过,中国的汉字(不包括简化字)从造字法的家角度来划分,可分为“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四大类。而中国汉字的基础就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都离不开“象形”。所以我们第一回就从象形字开始讲起。所谓象形字,就是用一种类似图画的符号来描绘某种事物的外形,你只要明白了这个象形字的字形,就能明白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简单的比如日,月,山,水。明白了字形,也就明白了字义。

    我们说,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古老文明,那我们首先就从“”字说起。 

  

(亚)

这个字的说法很多。

第一种说法

许慎《说文解字》:“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凡亚之属皆从亚。”

意思是“”本义是形容又驼背,又鸡胸的人,贾侍中(贾逵,许慎的老师)说,由此引申为“次一等”的意思。比如“亞軍”。《段注》(即<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着)认为“此亞之本义。亞与惡音义皆同。”就是说“亞”含有差和不好的意思。所以有不少学者对“亚洲”“亚里士多德”“亚特兰蒂斯” 等“亚”字开头的音译词甚觉不妥,何况这些词本来都是“A”开头,发“阿”音。

第二种说法

有学者认为,许慎的说法是引申义。的本义就是”,说文》中所说的那种人就是因为得像一样,“前凸后翘”,又驼背,又鸡胸。所以用借代来表示长的畸形的人。

第三种说法

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认为“亞”的本义是表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平面图。如四合院,陵墓,皇宫。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四合院,四座房子分别置于东西南北四方,中间是“十”字形的庭院“亞”就表示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许慎的说法,表示“次一等”。但无论怎样解释,无论三者哪一种对,都离不开繁体字这个字的字形。简化的“亚”是仿照汉代草书改造而成,由于形体改变过大,就无法体现出上述任何一种意思。

 

(壶)

与“”相同。象形字。有不少人认为表示水壶,和这个“壺”的形体也有很大关系。下半部分是形容水壶圆鼓鼓的外形,上半部分表示水壶的盖子。简化后的“壶”是模仿汉代草书改造的,与“亚”一样,表意不明。都是把这个事物最明显的特征搞没了。

 

(龟)

我们如果把这个繁体的放大然后向左倒转九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龟的尾,甲克,四肢。简化后意思就不明显。

 

(黾)

本义是形容蛙类的动物,头部与龟,鳖很像。上半部分表示蛙的两只大眼睛。青蛙在鸣叫时,腹部会鼓的很大,所以这个字的腹部很大。简化以后,特征全无。

 

(蝇)

《说文解字》:“蝇,营营青蝇,虫之大腹者。从黾,从虫。”意思就是说苍蝇和蛙一样也是大肚子,而且也有一对大眼睛。因此以作为声旁。

 

(鱼)

《说文解字》:“,水虫也。象形。尾与燕尾相似。”下面的四点表示鱼尾。而且像燕子尾,简化字是模仿草书改造。既然燕不省下面四点,鱼又何苦省之。鱼儿无尾,如何游之?

    不过说到这个问题,我必须提醒大家,“灬”这个字读作“火”它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四点水”,它绝不表示水。大家用搜狗拼音输入的时候,这个偏旁就读“火”。我们现在的简化字不光是简省笔画,相比这些,我更不能容忍的是我们把很多偏旁部首瞎念,瞎读,瞎解释。比如还有

把“阝”(读‘父’)瞎解释为“耳朵”;

把“彳”(读‘赤’)瞎解释为“双人”;

把“冫”(读‘冰’)瞎解释为“两点水”

等等等等。可笑的是,标榜“为人民服务”的所谓权威字典《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居然带头愚弄大众,人家给它提意见,它竟然以“身份低贱”为由拒绝采纳。还有脸把“欢迎广大读者指正”之类的话放在首页。不说这些,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看以“阝”“彳”“冫”为部首的字,比如“郭”“附”“部”这些字和“耳朵”有关系吗?“行”“徐”“很”这些字和“双人”有关系吗?“冰”“冻”“冷”这些字和“两点水”有关系吗?完全不沾边的事儿。所以这样教学生,除了误导大众,除了让学生无法理解汉字,除了命令学生死记死学汉字,恐怕再也找不出什么有利于大家学习汉字的积极意义了。而且最现实的是,如果你想用拼音输入这些偏旁,按照现在这种错误读法,绝对打不出来。所以我必须向大家澄清事实真相,还汉字一个清白。以后我们会陆续解释这些偏旁的真相。

    那么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灬”这个字读作“火”。意思就是火,它是火的一种变形的写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灬”在很多时候也表示动物的四蹄,甚至动物的尾巴。因为我们说过,中国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象形也就意味着同一种符号可能表达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因为这些事物看起来样子比较接近。在金文小篆中,“鱼”和“燕”的下半部就和“火”几乎一样。由于博客字体限制,无法生动阐释,欢迎收看视频博客《繁体字通俗演义》有详细讲述。

(马)

《说文解字》:“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繁体的“馬”我们可以清楚看见马的鬃毛和四蹄,“灬”在这里就表示马的四条腿。鬃毛和四蹄可以看作是马科动物的象征。简化字是模仿草书改造,既砍了马腿,又剪了马鬃,简直是残忍啊。

 

(龙)

象形字。像“龍”的形体。龙头,龙角,龙身,龙尾可以清楚呈现,体现了“龙”的伟大。许多人都特别喜欢这个“”字,甚至作为纹身。简化的“龙”一点体现不出龙的伟大,完全就是一老泥鳅。中国的图腾怎能被简化的如此磕碜?

 

(鸟)

象形字。我门可以从这个“鳥”字中看出鸟儿的爪(大多数鸟的足都是四个趾,所以是四点),鸟的翅。这说明古人观察事物的确非常仔细。无论怎样也不该将中间的一横(代表鸟的翅)也省了,没了翅膀,还能叫鸟吗?简化字是仿照草书改造的。

 

(乌)

为什么“烏”“鳥”仅一笔之差,很多人自小到大一直不明白。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烏”的本义就是乌鸦,由于它身体和眼睛都是黑的,从远处看就好像乌鸦是一种没有眼睛的鸟,故“鳥”字去了一横就是“烏”所谓“乌黑”这种颜色,就是由乌鸦而得名。可既然“烏”也是一种鸟,那中间象征鸟翅的那一横就不能简化掉。

 

(凤)

形声字。从鸟,凡声。按道理来说,“鳳”仅仅是一个形声字,但毕竟我们刚才讲了乌鸦,又一直再说鸟类,所以我们就顺便说一下“鳳”。楷书中的“鳳”本为形声字,不过楷书的“鳳”在遵循之前诸多字体的基础上,演化成这样一个形状,就非常巧妙了。大家一定都知道“百鸟朝凤”这个成语,也听说过“凤为百鸟之王”。所以请看这个“鳳”字,里面是“鸟”的头上加一横,恰好是“百”和“鳥”的合体。其意不言而喻,以后如果大家想写这个字就非常容易了。简化为“凤”,安能解释?它连形声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又”我们以后会讲到,它表示人的手。这个简化字就非常荒唐了。首先它无法表示这是一种鸟;其次,如果汉字都这样被简化,我把里面改成一横岂不是更简单?

 

(风)

现代专家认为,“風”“鳳”原来是同一个字“鳳”可能是因为“鳳”体型巨大,飞起来百鸟跟从,产生“風”“風”里面是(虫)古人认为“风动虫生”。《说文解字》:“風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因此,后来“風”专用做“刮风”,而“”专指“凤凰”。

 

(飞)

象形字。像鸟飞行的样子。两个简化的“飞”表示鸟的翅膀。简化后的“飞”只能表示鸟的一只翅膀。以偏概全,不可。

 

(万)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是一种虫的名字,但并没有说是什么虫。现代文字专家认为“萬”可能是蝎子,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蝎子的头,两对螯,和尾部的钩子。但为什么“萬”字表示数量词“一萬”“两万”呢?有学者认为,古人认为蝎子是极毒之虫,所以由这个意思引申出一种极大,极多的意思。所谓“万般无奈”“万不得已”“万一”都含有“极其”的意思。简化以后还能看出它是蝎子吗?

 

(伞)

象形字,像伞展开的形状。这个字的简化字我个人认为也说的过去。也表示现了伞的基本形态。可惜这样比较合理的简化字真是屈指可数。

    象形字我们就讲到这儿。按顺序,我们应该讲指示字。不过,指示字被简化的数量很少,所以我们不单独将其独立成章,而是穿插在一些与其相关的汉字中来讲。

    下一回我们来看会意字。大量的会意字被简化的面目全非,而且莫名其妙,甚至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

 

欢迎收看视频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讲坛》:《繁体字通俗演义》第一回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汉字大革命

          《繁体字通俗演义》系列已发回目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一)再說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再说繁体字(简体字版)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 (二)解析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解析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三)走近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走近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四)學習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学习繁体字(简体字版)

阅读    收藏 
标签:

张北冥

北冥王

繁体字

汉字

一家讲谈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繁體字通俗演義

                              繁體字通俗演義

 

                 凡例

      從今天這一回開始,我們就正式進入中國繁體漢字的世界。首先我還是有必要聲明:

      一,我講繁體字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更多的中國人會認,會寫。會懂繁體字,只有學會繁體字,才有可能明白繁體字的重要價值,才有資格去評論“繁簡”漢字孰好孰壞。

     二,我講繁體字的主要任務是:講述《簡化字總表》中所有被簡化的繁體字字根,即《簡化字總表》一,二表加起來大約五百個被簡化的繁體字。告訴大家,每一個繁體漢字爲什麼要這麼造,爲什麼要寫成這樣一種形狀,它寫成這樣一個形狀,和這個字的字義之間有什麼聯繫。

     三,我講繁體字的基本觀點是:繁體字雖然筆畫多,但是好學,好記,好懂;簡化字雖然筆畫少,但是不好學,不好記,不好懂。

     四,我講繁體字的基本方法是:拆字法。就是將一個漢字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解釋這幾個部分的意思,然後將這幾個部分綜合起來,就是整個一個字的意思了。

       五,我講繁體字的基本依據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南朝顧野王《玉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稱<段注>),現代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等等。

        

第一回

   開面生演說繁體字 立新場首議象形文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注:以繁體字爲準,括號中爲今之簡化字

 

八零後的威力  八零後的熱血  八零後的夙愿

 

繁體字不再沉默,繁體字王者歸來

不懂得繁體字,談什麼中國文化

不去學繁體字,說什麼傳統文化

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    首先應該瞭解

 

弘揚    意味着   拯救

                                        ——張北冥 

    我們曾經講過,中國的漢字(不包括簡化字)從造字法的家角度來劃分,可分爲“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四大類。而中國漢字的基礎就是“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都離不開“象形”。所以我們第一回就從象形字開始講起。所謂象形字,就是用一種類似圖畫的符號來描繪某種事物的外形,你只要明白了這個象形字的字形,就能明白它所要表達的意思。簡單的比如日,月,山,水。明白了字形,也就明白了字義。

    我們說,中國是亞洲的一個古老文明,那我們首先就從“亞”字說起。 

  

亚)

這個字的說法很多。

第一種說法

許慎《說文解字》:“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爲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

意思是“亞”本義是形容又駝背,又雞胸的人,賈侍中(賈逵,許慎的老師)說,由此引申爲“次一等”的意思。比如“亞軍”。《段注》(即<說文解字.>清代段玉裁著)認爲“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就是說“亞”含有差和不好的意思。所以有不少學者對“亞洲”“亞裏士多德”“亞特蘭蒂斯” 等“亞”字開頭的音譯詞甚覺不妥,何況這些詞本來都是“A”開頭,發“阿”音。

第二種說法

有學者認爲,許慎的說法是引申義。“亞”的本義就是“壺”,《說文》中所說的那種人就是因爲得像壺一樣,“前凸后翹”,又駝背,又雞胸。所以用“亞”借代來表示長的畸形的人。

第三種說法

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亞”認爲“亞”的本義是表示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平面圖。如四合院,陵墓,皇宮。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我們的傳統建築,尤其是四合院,四座房子分別置於東西南北四方,中間是“十”字形的庭院。“亞”就表示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許慎的說法,表示“次一等”。但無論怎樣解釋,無論三者哪一種對,都離不開繁體字“亞”這個字的字形。簡化的“亚”是仿照漢代草書改造而成,由於形體改變過大,就無法體現出上述任何一種意思。

 

(壶)

“亞”相同。象形字。有不少人認爲“亞”表示水壺,和這個“壺”的形體也有很大關係。下半部分是形容水壺圓鼓鼓的外形,上半部分表示水壺的蓋子。簡化後的“壶”是模仿漢代草書改造的,與“亚”一樣,表意不明。都是把這個事物最明顯的特徵搞沒了。

 

(龟)

我們如果把這個繁體的龜放大然後向左倒轉九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龜的尾,甲克,四肢。簡化後意思就不明顯。

 

(黾)

本義是形容蛙類的動物,頭部與龜,鼈很像。上半部分表示蛙的兩隻大眼睛。青蛙在鳴叫時,腹部會鼓的很大,所以這個“黽”字的腹部很大。簡化以後,特徵全無。

 

(蝇)

《說文解字》:“蠅,營營青蠅,蟲之大腹者。從黽,從虫()。”意思就是說蒼蠅和蛙一樣也是大肚子,而且也有一對大眼睛。因此以“黽”作爲聲旁。

 

(鱼)

《說文解字》:“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下面的四點表示魚尾。而且像燕子尾,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然燕不省下面四點,魚又何苦省之。魚兒無尾,如何游之?

    不過說到這個問題,我必須提醒大家,“灬”這個字讀作“火”。它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四點水”,它絕不表示水。大家用搜狗拼音輸入的時候,這個偏旁就讀“火”我們現在的簡化字不光是簡省筆畫,相比這些,我更不能容忍的是我們把很多偏旁部首瞎念,瞎讀,瞎解釋。比如還有

“阝”(讀‘父’)瞎解釋爲“耳朵”;

把“彳”(讀‘赤’)瞎解釋爲“雙人”;

把“冫”(讀‘冰’)瞎解釋爲“兩點水”

等等等等。可笑的是,標榜“爲人民服務”的所謂權威字典《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居然帶頭愚弄大眾,人家給它提意見,它竟然以“身份低賤”爲由拒絕采納。還有臉把“歡迎廣大讀者指正”之類的話放在首頁。不說這些,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看以“阝”“彳”“冫”爲部首的字,比如“郭”“附”“部”這些字和“耳朵”有關係嗎?“行”“徐”“很”這些字和“雙人”有關係嗎?“冰”“凍”“冷”這些字和“兩點水”有關係嗎?完全不沾邊的事兒。所以這樣教學生,除了誤導大眾,除了讓學生無法理解漢字,除了命令學生死記死學漢字,恐怕再也找不出什麼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的積極意義了。而且最現實的是,如果你想用拼音輸入這些偏旁,按照現在這種錯誤讀法,絕對打不出來。所以我必須向大家澄清事實真相,還漢字一個清白。以後我們會陸續解釋這些偏旁的真相。

    那麼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灬”這個字讀作“火”。意思就是火,它是火的一種變形的寫法。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灬”在很多時候也表示動物的四蹄,甚至動物的尾巴。因爲我們說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象形也就意味着同一種符號可能表達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因爲這些事物看起來樣子比較接近。在金文小篆中,“魚”和“燕”的下半部就和“火”幾乎一樣。由於博客字體限制,無法生動闡釋,歡迎收看視頻博客《繁體字通俗演義》有詳細講述。

(马)

《說文解字》:“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繁體的“馬”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馬的鬃毛和四蹄,“灬”在這裏就表示馬的四條腿。鬃毛和四蹄可以看作是馬科動物的象征。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砍了馬腿,又剪了馬鬃,簡直是殘忍啊。

 

(龙)

象形字。像“龍”的形體。龍頭,龍角,龍身,龍尾可以清楚呈現,體現了“龍”的偉大。許多人都特別喜歡這個“龍”字,甚至作爲紋身。簡化的“龙”一點體現不出龍的偉大,完全就是一老泥鰍。中國的圖騰“龍”怎能被簡化的如此磕磣?

 

(鸟)

象形字。我門可以從這個鳥”字中看出鳥兒的爪(大多數鳥的足都是四個趾,所以是四點),鳥的翅。這說明古人觀察事物的確非常仔細。無論怎樣也不該將中間的一橫(代表鳥的翅)也省了,沒了翅膀,還能叫鳥嗎?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乌)

爲什麼“烏”“鳥”僅一筆之差,很多人自小到大一直不明白。其實道理也很簡單。“烏”的本義就是烏鴉,由於它身體和眼睛都是黑的,從遠處看就好像烏鴉是一種沒有眼睛的鳥,故“鳥”字去了一橫就是“烏”所謂“烏黑”這種顏色,就是由烏鴉而得名。可既然“烏”也是一種鳥,那中間象徵鳥翅的那一橫就不能簡化掉。

 

凤)

聲字從鳥,凡聲。按道理來說,“鳳”僅僅是一個形聲字,但畢竟我們剛才講了烏鴉,又一直再說鳥類,所以我們就順便說一下“鳳”楷書中的“鳳”本爲形聲字,不過楷書的“鳳”在遵循之前諸多字體的基礎上,演化成這樣一個形狀,就非常巧妙了。大家一定都知道“百鳥朝鳳”這個成語,也聽說過“鳳爲百鳥之王”。所以請看這個“鳳”字,裏面是“鳥”的頭上加一橫,恰好是“百”“鳥”的合體。其意不言而喻,以後如果大家想寫這個字就非常容易了。簡化爲“凤”,安能解釋?它連形聲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又”我們以後會講到,它表示人的手。這個簡化字就非常荒唐了。首先它無法表示這是一種鳥;其次,如果漢字都這樣被簡化,我把裏面改成一橫豈不是更簡單?

 

(风)

現代專家認爲,“風”“鳳”原來是同一個字“鳳”可能是因爲“鳳”體型巨大,飛起來百鳥跟從,產生“風”“風”面是“虫”(蟲)古人認爲“風動蟲生”。《說文解字》:“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因此,後來“風”專用做“刮風”,而“鳳”專指“鳳凰”。

 

(飞)

象形字。像鳥飛行的樣子。兩個簡化的“飞”表示鳥的翅膀。簡化後的“飞”只能表示鳥的一隻翅膀。以偏概全,不可。

 

(万)

許慎《說文解字》認爲“萬”是一種蟲的名字,但並沒有說是什麼蟲。現代文字專家認爲“萬”可能是蝎子,我們從這個字也可以看出蝎子的頭,兩對螯,和尾部的鉤子。但爲什麼“萬”字表示數量詞“一萬”“兩萬”呢?有學者認爲,古人認爲蝎子是極毒之蟲,所以由這個意思引申出一種極大,極多的意思。所謂“萬般無奈”“萬不得已”“萬一”都含有“極其”的意思。簡化以後還能看出它是蝎子嗎?

 

(伞)

象形字,像傘展開的形狀。這個字的簡化字我個人認爲也說的過去。也表示現了傘的基本形態。可惜這樣比較合理的簡化字真是屈指可數。

    象形字我們就講到這兒。按順序,我們應該講指示字。不過,指示字被簡化的數量很少,所以我們不單獨將其獨立成章,而是穿插在一些與其相關的漢字中來講。

    下一回我們來看會意字。大量的會意字被簡化的面目全非,而且莫名其妙,甚至有時候讓人哭笑不得。

 

歡迎收看視頻播客《繁體字通俗演義》第一回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繁體字通俗演義》系列已發回目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一)再說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再说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 (二)解析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解析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三)走近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走近繁体字(简体字版)

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四)學習繁體字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学习繁体字(简体字版)

阅读    收藏 
标签:

张北冥

北冥王

一家讲谈

繁体字

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繁体字通俗演义(简体字版)

                                  汉字的革命      

                             繁体字通俗演义

                 

             (简体字版)

   播客視頻《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第四部分

              学习繁体字

 

    为了便于我以后的讲述,首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如何通过“四种造字法”来解释和记忆我们的繁体汉字。那么我们以什么为例呢?既然我们讲的是汉字,汉字又是中华民族的文字。那我们就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这些字开始讲起吧。

 

象形字

 

(华)

这个繁体的“”原本是个象形字。它在很多地方与花相通(花是很晚才产生一个字,是形声字,与华的意思一样)。本义就是花。正所谓“华而不实”。上半部分的艹是后人添加的,为了强调它是一种植物。下半部分就是描绘花的形状,有花柄,还有花瓣。因为花开放以后非常美丽,所以这个“”就引申为“像花一样美丽”也就是我们说的“华美”。但是后来人们又造了一个“花”字,所以“花”就专指花朵,而“華”就专指“像花朵一样美丽漂亮”。有人觉得这个繁体的太麻烦,可是如果你看到了“垂”这个字就不觉得它麻烦了。大家看,“”和“垂”非常接近。其实“垂”最早的意思就是指花朵。由于花朵盛开之后体积非常大,很重,往往都会往下弯,因此由花朵的这种姿态就引申为“下垂”的意思。所以你要是忘记了“華”,就想一想“垂”。这也就是说,繁体字很多字之间都是相通的,都是有联系的。可是简化“华”的呢?是现代人改造的。首先“”已经有一个所谓“简单”的写法“花”了,你非要再造一个简体字,有必要吗?这样一来,如何能够使人明白“华”的本义是花朵呢?如何又能很清楚的去理解“华而不实”“华美”这些词语呢?只能是通过强行记忆,老师反复强调“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死记硬背,死记住“华等于花”。

    但是我们大家一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中華民族”的这个“華”是否也和花有关呢?的确。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叫做“夏族人”。顺便说说夏,“夏”是由“页”和“夂”(读‘止’)会意。这两个字我们以后都会细讲。“页”表示人的头,“夂”表示人的腿。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人,而且和“人”这个字相比,“夏”可谓是面方耳阔,腿脚强健。因此“夏“的本义就是指强壮雄伟的武士。我们的老祖先当时就是以一个强壮武士的图画作为图腾,作为“偶像”。由这种图腾,就逐渐产生了“夏”这个字,而且就以“夏”作为我们老祖先的名称,即“夏族”,也就是“威武雄壮的民族”。那么还会有人问,我们说的“夏天”的“夏”又是怎么回事呢?刚才我们说,夏的本义是强壮的武士,因此由这么一个意思“夏”就引申为强大,盛大,巨大的意思。而我们知道农历四月到六月之间天气非常炎热,是世间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就体现出一种“盛大”的样子,正所谓“盛夏”,所以用“夏”来指代这个季节。而且我们看繁体字“高楼大厦”的“厦”。里面也是一个“夏”,就是形容“巨大的房屋”,而且,最早“大厦”就写作“大夏”。上面的偏旁是广(读作‘眼’),这个字我们以后也会细讲,它表示房屋。你看,如果我们理解了夏这个字的字形,明白了它为什么要这样写,所有和“夏”有关的字,词,成语,典故等等都能很容易的理解了,还用死记硬背吗?

    那么我们就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华夏”。《左传》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就是说,夏族人是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民族,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显得很有修养,而且穿衣服也非常整洁美观,夏族人的服饰看起来就像鲜花一样非常漂亮。所以后来在“夏族”的前面加了一个“華”,称为“華夏族”。所以大家想一想啊,我们的老祖先以“華”和“夏”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名称,其寓意何在啊。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这个民族对花也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那么喜欢花,那么喜欢“花鸟画”,其实我们这个“中華”就和花朵密不可分。因此,这一个小小的“”字,我们通过解释它的字形就可以引申出这么多“传统文化”,可想而知,弘扬“传统文化”其核心难道就不是弘扬繁体字吗?

 

指示字

传统上我们认为,中是一个指示字,就是在一个物体的中央画上划一竖,表示物体的中间部分。当然,有些学者根据甲骨文金文认为,中是一个象形字,它是指原始氏族社会的一种旗帜,是用来召集大家集中起来的旗帜。因此“中”最初的意思是“集中”,后来引申为“中间”之类的意思。

 

会意字

(国)

组成。同时繁体的“國”也是一个形声字。从“囗”“或”声。所以我们就来详细讲一讲什么是“或”。是由囗,一,戈组成。请大家注意,囗读作“围”并不是“口”, “囗”就是范围,它最早是表示一座城池。我们知道古代的时候一座城池就代表一个城邦,就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一”表示地平线,也就是地域,土地;戈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一种兵器,因此整个一个“或”的意思是士兵手持武器守卫一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周围的领地。士兵就意味着边界,边疆,这么一片范围也就是一个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國”在甲骨文金文当中就写作“或”,“或”最初的意思就是“國”。如果大家一时半会儿想不过来,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玩过的一些计算机游戏,比如说有一款很著名的游戏叫做《信长之野望》,织田信长的领地叫做“尾张国”,它是以一座城堡“清洲城”为中心,以及这座城堡周围的土地构成。当然,必须派重兵守卫,否则很快就被灭了,也就是说想建立一个国家必须有兵。这就是“或”,也就是“國”。后来“或”被人们借用来指代这片地域中的人和事,也就引申为我们通常说的“或者”的意思,就是指其它的人和事。所以到了小篆当中,人们把“或”外面加了一个“囗”,也是指范围。毕竟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所有七七八八的“或”都成了他一个人的,所以这个后来造的“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似乎比原来的“或”范围还大。但不管怎么说,“”与“或”意思非常接近,密不可分。由于人们新造了一个“”来表示国家,因此“或”就用来表示“或者”之类的意思了。二者有了分工。解释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以后再看到繁体的“”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它里面是一个“或”了。

    反观简化的“国”把里面改为了玉,难道是指传国玉吗?当初改这个字的时候还有一些个人为这个简化的“国”里面有个“王”,就认为有“封建”之嫌,争得面红脖子粗。因此许多人只好这样“歪解”,因为中国是个喜欢玉的国家,所以玉就是中国的意思,这个简化的“国”就表明我们中国人喜爱玉。你看我们的奥运会不就有“金镶玉”吗?的确,中国人是非常喜欢玉,可是玉就能代表中国吗?要知道瓷器才是中国的象征,CHINA。当然如果扯到这个问题,恐怕熊猫,龙,还有福娃都有资格说自己是“中国”的象征。但就算玉能够象征中国,那又怎么样呢?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字,而不是讨论“中国”。这个简化的“国”它也只能表示中国啊,它能表示美国,英国,日本国吗?难道这些国家都喜欢玉吗?然而如果我们使用繁体的“國”,就很恰当了。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历史上都和中国一样,都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或”构成一个更大的“”。刚才我们讲的日本,还有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美国都是如此,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能很容易想通。再补充一句,也是形声字,从囗,或声。好写好记,何乐而不为?

 

形声字

(汉)

”就是一个纯粹的形声字,它的本义是“汉水”,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汉江。所以它以“氵”为形旁,表示它是一条河流,以“”(简化为‘难’)的左半部为声旁。我们知道,当年高皇帝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因为他的封地是汉中,而汉中之所以被称为“汉”,是因为那里有一条河叫汉水。由此,刘邦就把国名称为“汉”。由于汉帝国是世界强国,所以很多事物都被称为“汉”。我们华夏族被称为“汉族”,汉族人穿的衣服被称为“汉服”,汉族所使用的文字也就被称为“汉字”。

    虽然“漢”是一个纯粹的形声字。但是由这个“漢”字,我们可以联想起一大串和这个字相近的字。我们刚才说,“汉”是“難”(简化为‘难’)的左半部为声旁。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難”,为什么繁体字“難”要写成这样一个形状。要解释这个字,我们就必须联系起“堇,艱,謹,勤”这些字,它们都是以“堇”这个字发展而来的。“堇”的意思就是说,原始社会的时候,一旦发生大旱,人们就要去求雨。这个时侯,就会把一个人用绳子捆起来,然后拿去烧死,用他来祭天。因此,堇这个字的字形就表示把一个人捆起来这样一种样子。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什么是“艱難”了吧,而且我们看,“堇”作为这个两个字的偏旁的时候,略有变形,但更明显地表达出一个人被捆起来的样子,下面还有人的两条腿。就表示很痛苦的意思。同样,什么叫“勤”啊,所谓“勤”就是不但要出很多力,而且会很痛苦。当然,再痛苦的事情,再艰难的事情,毕竟是为了给大家求雨,是在和“神”对话,所以必须恭恭敬敬,非常虔诚,非常认真地去做。所以謹慎“謹”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于是,我们看

 

堇艱難謹勤

 

这些字都是有规律的,都有共同的含义。可是我们一简化之后,变成了

 

堇艰难谨勤

 

   简化的“艰难”就被排除出去了,就无法看出它和“堇”之间的联系了,打乱了汉字之间的规律。我们就无法从字形上告诉大家,为什么“艰难”二字就表示痛苦,无法解释。

   当然,我们说,“汉”这个字就是一个纯粹的形声字,它是以“”为声旁。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在繁体汉字当中,名词,比方说很多树木的名字,很多鱼类的名字往往出现 “纯粹的形声字”几率比较高。而像动词,还有形容词,使用“会意字”或者“形声兼会意字”的频率较高。比方说“汉水”,就是一条河,你要说它与其它的河流,比方说“泾水”“渭水”有什么差别,好像看不出来。所以“汉”“经”“渭”这些表示河流的字就统统是“纯粹的形声字”,不含有会意的成分。但是刚才我们讲的“艱”“難”“謹”“勤”都是形容词,所以要么是“会意字”要么是“形声兼会意字”。

 

    以上,我通过这几个字,就是想先给大家热热身,熟悉一下我的这种讲述方式。也许大家已经体会到了,我解释汉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拆字法”。就是把一个繁体汉字拆成几个简单的字,化整为零,分别解释这些简单字的字形与字义,然后再把这几个简单字组合起来化零为整,你就明白了整个一个字它的字形和字义了。

    当然,有人会问了,你这样拆字或者你这样解释汉字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

    我最主要的一个依据就是《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纂。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字音的一部大型的字书。说白了这部书就是告诉人们每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它的每个笔每一书表示什么意思。因为汉代时隶书已经取代了小篆,而小篆使用的时间太短,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搞不懂我们汉字每笔每一画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根我们现代人差不多。于是许慎就以小篆为基准,结合一些金文大篆解释了当时所有文字的字形与字义。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汉字的人,特别是想学习繁体字的人,《说文解字》必看无疑。不过有聪明的朋友人会说,许慎那个时代,楷书还没出现啊,《说文解字》讲的是小篆,根你要讲的繁体楷书,也就是繁体字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因为大部分繁体字虽然形体与小篆不同,但大部分繁体字与小篆它们二者的基本结构是差不多的,字形字义是一致的。因此历朝历代都不断出版刊印此书,由《说文解字》来学习繁体楷书。以至于古代有人甚至拿许慎和孔子相提并论。可惜由于我们今天使用简化字,《说文解字》可以说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很多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这就使我们现代人无法明白汉字的含义,只能去死记。我们今天有一部《说文解字今释》是汤可敬先生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注释、补充而且还有白话文的翻释。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本书到可以成为学习繁体字的很好教材。但是如果有朋友有兴趣像阅读学习一番,请作好心理准备,《说文解字今释》全是繁体字。有人说就不能用简化字吗?其实如果我们把它都改成简化字,反而更累,作者累,读者也累。简化字是没法解释通的,你必须在脑海中把它再重新转化成繁体字,才能理解。不过我个人考虑到,毕竟目前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看简体字,所以不得已我还是在我每一回博文之后,都会推出一个“简体字版”方便大家阅读。不过对于熟悉繁体字的朋友来说,看那种一会儿“繁体”一会儿“简体”的“简体字版”实在费劲,而且我写起来也觉得麻烦,这么一转化,很多字就解释不通了。

    当然,《说文解字》毕竟是许慎的一家之言,有些字他解释的也不够准确,或者解释不了,他空在那儿留给后人帮他解决。而且还有许多常用字比如藝、爸、懺等等。这些字在许慎那个时代还没有造出来,《说文解字》中不存在。因此,像南朝顾野王的《玉篇》、清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及许多现代文字专家的著作也我是研究繁体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我繁体字讲述的依据。不过我在参考这些书的时候也深刻地感觉到。我们今天的书市上真的很难看见到有一部完整的像《说文解字》一样解释我们中国每个汉字字形的工具书。我们大家常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只能解释汉字的字义,但都解释不了汉字的字形,解释不了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就能表达这种意思。因为我们使用的是简化字,简化字没法解释,只能死记。要知道就连《康熙字典》当中都对每个汉字的字形加以详细分析的,想一想我们的汉字教育真的进步了吗?因此我整个繁体字通俗演义的目的就是一、破除大家对繁体汉字的种种误解和偏见,不要再说它是“古代字”,也不要认为它“难学”,更不要狭隘地认为学繁体字就是“复古倒退”。二、我要通过繁简两种字体的比较来证明繁字汉字更有利于人们学习中文,更有利于汉字的推广和传承。三、我也是希望我们广大中国人一定要充分重视繁体汉字,特别是那些喜爱繁体字甚至有志于弘扬繁体字的朋友们今后一定要把重点放在解释每个繁体字形字上,而不要总是花精力去写文章去很空泛地强调繁体字是传统文化,一定要继承等等。说了半天,人们还是没有学会一个繁体字,这就没有意义了。四、同时我也是希望能有一本以综合了前人对繁体汉字的所有成果,以繁体汉字为正体,解释汉字每一笔每一划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希望这样一种字典能够问世,成为我们大家学习汉字的必备工具书。说到底,这么做还是为我们的汉字着想,为全世界人民学习汉字着想。因为如今大量的书写任务已经被计算机代替了,简化字即使又再大的功劳,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未来简化字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了,繁体字必将重新成为东亚地区的通行文字,我们可以断言,繁体字崛起的那一天,才是中国文化真正崛起的时刻。

    不过仍有人表示担忧,如果我们要恢复繁体字,那需要重新学习多少繁体字啊,简直是“工程浩大,不可想象”。真是这样吗。真的不可想象吗?我们今天就来算一笔账,看看我们究竟需要重新学习多少繁体字。

    首先大家一定要明白,并非所有的繁体字都被简化了。如今使用的简化字主要是针对那些笔划多的,而且是按过去人们的知识水平所谓的“常用汉字”进行简化。过去甚至有人提出要把所有汉字简化到十笔之内,真要这么搞,中文大概会成为日文的片假名了。像一、二、三就不可能再简化了。有人说人民币上的壹、贰、叁不就是是繁体字吗?非也,那是大写字,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大写字,不是繁体字。

    《新华字典》中收录了一万二千多个汉字。那么这一万二千字中有多少是简化字呢?按一九八六年新版《简化字总表》中三个字表共计二千二百三十五个。也就是说,繁体楷书(不包括异体字)总共被简化了二千二百三十五个。继续看,在这些简化字中有一千七百五十三个,即第三个表中的简化字是由一、二表中类推而来的。比方说,“言”在《简化字总表》第二表中被简化为“讠”,由“讠”的简化类推而来的“语”“说”“话”等等都在列在第三表中,依此类推,由于一二表中的“鳥”和“馬”被简化为“鸟”和“马”,那么所有以“鳥”和“馬”作为偏旁的汉字都跟着简化,都列在第三表中。所以第三表中的繁体字我们不必花时间去学。我们大家要学的就剩下一、二表中的四百九十六个繁体字以及偏旁。但是,还没完,根据我的观察,一、二两表中仍有一些可以省略不学的地方。比如(简化为‘壮’)和(简化为‘状’),(简化为‘恼’)和(简化为‘脑’)等等,记往了一个另一个也记住了。还有像“東”“門”“見”“貝”这些字恐怕是连小学生都认识。你把这些字再排除,就只剩下大约四百五十个了。我们考英语四级都要背前上千个单词,这不到五百个繁体字就真的很难吗?特别是我们八零后们,已经有很高的认字水平了,英文、德文都不怕,还怕这不到五百个繁体字吗?不可能。就是因为大家平时没有关心过我们的繁体字,总是凭主观想象或受一些舆论的影响,总认为繁体字很难,其实你要是稍微留意一下,就发现它绝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因此,我就以《简化字总表》一二表中的这大约五百个被简化的繁体字为内容,将它们分为象形、会意、形声三个大的篇章。其中,指事字由于数量太少,我们就将其穿插在一些相关字中,不单独列出。《简化字总表》附录部分的十多个字我们也会穿插在其中,不单独列出。那么当我讲到一个字的简化字的时候,我会指出,这个简化字的来历,告诉大家这个字究竟是现代人改造的,还是模仿草书改造的等等。如果我没有明确指出,说明这个简化字“来历不明”,不知道是什么人,按照什么道理简化的,顶多也就是能在古代的某些书籍当中偶尔看到与这个简化字的写法比较接近的俗体字。

    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请大家注意。我个人一直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并不是说简化字就一无是处。客观的来讲,有个别一些简化字简化的还是很有道理,很可取的,只可惜这些简汉化的比较好的字实在是太少了,真可谓是“凤毛麟角”,大量的简化字是很没有道理的。同样,繁体字也并非完美无缺,也有一些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讹变,字形与字义变得不怎么匹配了。不过总体而言,这些讹变的字数量还是比较少,可谓“瑕不掩瑜”。而且请大家注意,我刚才讲过中国汉字的四种造字法,无论是那种造字法,都离不开象形,也就是说中国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中国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就存在一个缺憾。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物看起来长的都比较接近,都比较像。所以在汉字当中,有可能同一个符号能够代表很多种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并不相同的事物。比方说“一”,前面我们讲过,它表示地平线,表示土地。“土”下面的一横就表示土地。但是它也可以表示一根木棍啊。比方说“夫”它上面的一横就表示古人头发上插的一根木棍,也就是木簪子。所以说“一”在汉字中的意思太丰富了。还有第二种情况,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位去观察,形状会不一样。比方说我们大家都学过一篇课文《画杨桃》,那个学生正面对准杨桃的时候,杨桃看起来就像五角星一样。反映到我们汉字当中,就是说可能同一个事物,用许多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比如我们以后会详细讲人的“手”,中国汉字中很多不同的符号都表示手的意思。因此,中国汉字以象形字作为基础,肯定会出现上述两种现象,这地确实给我们学习汉字造成了一些小小的麻烦。不过大家完全没有必要过分苛求什么,只要我们从汉字的字形入手,讲明了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造,为什么要这样写,就不会因为这个小缺点妨碍我们学习繁体字。当然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事先提醒大家,在我以后的讲解中,如果遇到某个字或某个符号,在第一回是这个意思,到了第二回意思又不一样了,大家不要觉得奇怪。

    好了,以上所有的这些话我本不想多说,我真的很想一上来就讲我们的繁体字。可是总需要一个序言来引入我要讲的话题吧,而且有些该强调的事情还是有必要事先说明。那么从下一次开始我们就正式翻看《繁体字通俗演义》的第一回,象形字部分,详细分析和讲述每一个繁体字它为什么要写成这样一个形状,也和简化字做一个比较,看看那个更有道理,那个更好学。

    无论您是支持繁体字也好,还是反对繁体字也罢。还是那句老话,要评价一个事物首先要认识它,了解它。在会写和弄懂了繁体字的基础之上再来对它进行评价。所以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学习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繁体汉字,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也请大家带着一份轻松地心情来学习我们的繁体字,因为学习繁体字不需要死记硬背,它是生动有趣而又快乐的。

 

欢迎收看视频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讲坛》:《繁体字通俗演义》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