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体字通俗演义  序  学习繁体字(简体字版)

(2008-11-16 04:09:34)
标签:

张北冥

北冥王

一家讲谈

繁体字

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繁体字通俗演义(简体字版)

                                  汉字的革命      

                             繁体字通俗演义

                 

             (简体字版)

   播客視頻《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第四部分

              学习繁体字

 

    为了便于我以后的讲述,首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如何通过“四种造字法”来解释和记忆我们的繁体汉字。那么我们以什么为例呢?既然我们讲的是汉字,汉字又是中华民族的文字。那我们就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这些字开始讲起吧。

 

象形字

 

(华)

这个繁体的“”原本是个象形字。它在很多地方与花相通(花是很晚才产生一个字,是形声字,与华的意思一样)。本义就是花。正所谓“华而不实”。上半部分的艹是后人添加的,为了强调它是一种植物。下半部分就是描绘花的形状,有花柄,还有花瓣。因为花开放以后非常美丽,所以这个“”就引申为“像花一样美丽”也就是我们说的“华美”。但是后来人们又造了一个“花”字,所以“花”就专指花朵,而“華”就专指“像花朵一样美丽漂亮”。有人觉得这个繁体的太麻烦,可是如果你看到了“垂”这个字就不觉得它麻烦了。大家看,“”和“垂”非常接近。其实“垂”最早的意思就是指花朵。由于花朵盛开之后体积非常大,很重,往往都会往下弯,因此由花朵的这种姿态就引申为“下垂”的意思。所以你要是忘记了“華”,就想一想“垂”。这也就是说,繁体字很多字之间都是相通的,都是有联系的。可是简化“华”的呢?是现代人改造的。首先“”已经有一个所谓“简单”的写法“花”了,你非要再造一个简体字,有必要吗?这样一来,如何能够使人明白“华”的本义是花朵呢?如何又能很清楚的去理解“华而不实”“华美”这些词语呢?只能是通过强行记忆,老师反复强调“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死记硬背,死记住“华等于花”。

    但是我们大家一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中華民族”的这个“華”是否也和花有关呢?的确。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叫做“夏族人”。顺便说说夏,“夏”是由“页”和“夂”(读‘止’)会意。这两个字我们以后都会细讲。“页”表示人的头,“夂”表示人的腿。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人,而且和“人”这个字相比,“夏”可谓是面方耳阔,腿脚强健。因此“夏“的本义就是指强壮雄伟的武士。我们的老祖先当时就是以一个强壮武士的图画作为图腾,作为“偶像”。由这种图腾,就逐渐产生了“夏”这个字,而且就以“夏”作为我们老祖先的名称,即“夏族”,也就是“威武雄壮的民族”。那么还会有人问,我们说的“夏天”的“夏”又是怎么回事呢?刚才我们说,夏的本义是强壮的武士,因此由这么一个意思“夏”就引申为强大,盛大,巨大的意思。而我们知道农历四月到六月之间天气非常炎热,是世间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就体现出一种“盛大”的样子,正所谓“盛夏”,所以用“夏”来指代这个季节。而且我们看繁体字“高楼大厦”的“厦”。里面也是一个“夏”,就是形容“巨大的房屋”,而且,最早“大厦”就写作“大夏”。上面的偏旁是广(读作‘眼’),这个字我们以后也会细讲,它表示房屋。你看,如果我们理解了夏这个字的字形,明白了它为什么要这样写,所有和“夏”有关的字,词,成语,典故等等都能很容易的理解了,还用死记硬背吗?

    那么我们就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华夏”。《左传》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就是说,夏族人是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民族,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显得很有修养,而且穿衣服也非常整洁美观,夏族人的服饰看起来就像鲜花一样非常漂亮。所以后来在“夏族”的前面加了一个“華”,称为“華夏族”。所以大家想一想啊,我们的老祖先以“華”和“夏”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名称,其寓意何在啊。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这个民族对花也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那么喜欢花,那么喜欢“花鸟画”,其实我们这个“中華”就和花朵密不可分。因此,这一个小小的“”字,我们通过解释它的字形就可以引申出这么多“传统文化”,可想而知,弘扬“传统文化”其核心难道就不是弘扬繁体字吗?

 

指示字

传统上我们认为,中是一个指示字,就是在一个物体的中央画上划一竖,表示物体的中间部分。当然,有些学者根据甲骨文金文认为,中是一个象形字,它是指原始氏族社会的一种旗帜,是用来召集大家集中起来的旗帜。因此“中”最初的意思是“集中”,后来引申为“中间”之类的意思。

 

会意字

(国)

组成。同时繁体的“國”也是一个形声字。从“囗”“或”声。所以我们就来详细讲一讲什么是“或”。是由囗,一,戈组成。请大家注意,囗读作“围”并不是“口”, “囗”就是范围,它最早是表示一座城池。我们知道古代的时候一座城池就代表一个城邦,就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一”表示地平线,也就是地域,土地;戈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一种兵器,因此整个一个“或”的意思是士兵手持武器守卫一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周围的领地。士兵就意味着边界,边疆,这么一片范围也就是一个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國”在甲骨文金文当中就写作“或”,“或”最初的意思就是“國”。如果大家一时半会儿想不过来,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玩过的一些计算机游戏,比如说有一款很著名的游戏叫做《信长之野望》,织田信长的领地叫做“尾张国”,它是以一座城堡“清洲城”为中心,以及这座城堡周围的土地构成。当然,必须派重兵守卫,否则很快就被灭了,也就是说想建立一个国家必须有兵。这就是“或”,也就是“國”。后来“或”被人们借用来指代这片地域中的人和事,也就引申为我们通常说的“或者”的意思,就是指其它的人和事。所以到了小篆当中,人们把“或”外面加了一个“囗”,也是指范围。毕竟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所有七七八八的“或”都成了他一个人的,所以这个后来造的“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似乎比原来的“或”范围还大。但不管怎么说,“”与“或”意思非常接近,密不可分。由于人们新造了一个“”来表示国家,因此“或”就用来表示“或者”之类的意思了。二者有了分工。解释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以后再看到繁体的“”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它里面是一个“或”了。

    反观简化的“国”把里面改为了玉,难道是指传国玉吗?当初改这个字的时候还有一些个人为这个简化的“国”里面有个“王”,就认为有“封建”之嫌,争得面红脖子粗。因此许多人只好这样“歪解”,因为中国是个喜欢玉的国家,所以玉就是中国的意思,这个简化的“国”就表明我们中国人喜爱玉。你看我们的奥运会不就有“金镶玉”吗?的确,中国人是非常喜欢玉,可是玉就能代表中国吗?要知道瓷器才是中国的象征,CHINA。当然如果扯到这个问题,恐怕熊猫,龙,还有福娃都有资格说自己是“中国”的象征。但就算玉能够象征中国,那又怎么样呢?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字,而不是讨论“中国”。这个简化的“国”它也只能表示中国啊,它能表示美国,英国,日本国吗?难道这些国家都喜欢玉吗?然而如果我们使用繁体的“國”,就很恰当了。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历史上都和中国一样,都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或”构成一个更大的“”。刚才我们讲的日本,还有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美国都是如此,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能很容易想通。再补充一句,也是形声字,从囗,或声。好写好记,何乐而不为?

 

形声字

(汉)

”就是一个纯粹的形声字,它的本义是“汉水”,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汉江。所以它以“氵”为形旁,表示它是一条河流,以“”(简化为‘难’)的左半部为声旁。我们知道,当年高皇帝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因为他的封地是汉中,而汉中之所以被称为“汉”,是因为那里有一条河叫汉水。由此,刘邦就把国名称为“汉”。由于汉帝国是世界强国,所以很多事物都被称为“汉”。我们华夏族被称为“汉族”,汉族人穿的衣服被称为“汉服”,汉族所使用的文字也就被称为“汉字”。

    虽然“漢”是一个纯粹的形声字。但是由这个“漢”字,我们可以联想起一大串和这个字相近的字。我们刚才说,“汉”是“難”(简化为‘难’)的左半部为声旁。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難”,为什么繁体字“難”要写成这样一个形状。要解释这个字,我们就必须联系起“堇,艱,謹,勤”这些字,它们都是以“堇”这个字发展而来的。“堇”的意思就是说,原始社会的时候,一旦发生大旱,人们就要去求雨。这个时侯,就会把一个人用绳子捆起来,然后拿去烧死,用他来祭天。因此,堇这个字的字形就表示把一个人捆起来这样一种样子。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什么是“艱難”了吧,而且我们看,“堇”作为这个两个字的偏旁的时候,略有变形,但更明显地表达出一个人被捆起来的样子,下面还有人的两条腿。就表示很痛苦的意思。同样,什么叫“勤”啊,所谓“勤”就是不但要出很多力,而且会很痛苦。当然,再痛苦的事情,再艰难的事情,毕竟是为了给大家求雨,是在和“神”对话,所以必须恭恭敬敬,非常虔诚,非常认真地去做。所以謹慎“謹”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于是,我们看

 

堇艱難謹勤

 

这些字都是有规律的,都有共同的含义。可是我们一简化之后,变成了

 

堇艰难谨勤

 

   简化的“艰难”就被排除出去了,就无法看出它和“堇”之间的联系了,打乱了汉字之间的规律。我们就无法从字形上告诉大家,为什么“艰难”二字就表示痛苦,无法解释。

   当然,我们说,“汉”这个字就是一个纯粹的形声字,它是以“”为声旁。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在繁体汉字当中,名词,比方说很多树木的名字,很多鱼类的名字往往出现 “纯粹的形声字”几率比较高。而像动词,还有形容词,使用“会意字”或者“形声兼会意字”的频率较高。比方说“汉水”,就是一条河,你要说它与其它的河流,比方说“泾水”“渭水”有什么差别,好像看不出来。所以“汉”“经”“渭”这些表示河流的字就统统是“纯粹的形声字”,不含有会意的成分。但是刚才我们讲的“艱”“難”“謹”“勤”都是形容词,所以要么是“会意字”要么是“形声兼会意字”。

 

    以上,我通过这几个字,就是想先给大家热热身,熟悉一下我的这种讲述方式。也许大家已经体会到了,我解释汉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拆字法”。就是把一个繁体汉字拆成几个简单的字,化整为零,分别解释这些简单字的字形与字义,然后再把这几个简单字组合起来化零为整,你就明白了整个一个字它的字形和字义了。

    当然,有人会问了,你这样拆字或者你这样解释汉字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

    我最主要的一个依据就是《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纂。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字音的一部大型的字书。说白了这部书就是告诉人们每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它的每个笔每一书表示什么意思。因为汉代时隶书已经取代了小篆,而小篆使用的时间太短,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搞不懂我们汉字每笔每一画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根我们现代人差不多。于是许慎就以小篆为基准,结合一些金文大篆解释了当时所有文字的字形与字义。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汉字的人,特别是想学习繁体字的人,《说文解字》必看无疑。不过有聪明的朋友人会说,许慎那个时代,楷书还没出现啊,《说文解字》讲的是小篆,根你要讲的繁体楷书,也就是繁体字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因为大部分繁体字虽然形体与小篆不同,但大部分繁体字与小篆它们二者的基本结构是差不多的,字形字义是一致的。因此历朝历代都不断出版刊印此书,由《说文解字》来学习繁体楷书。以至于古代有人甚至拿许慎和孔子相提并论。可惜由于我们今天使用简化字,《说文解字》可以说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很多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这就使我们现代人无法明白汉字的含义,只能去死记。我们今天有一部《说文解字今释》是汤可敬先生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注释、补充而且还有白话文的翻释。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本书到可以成为学习繁体字的很好教材。但是如果有朋友有兴趣像阅读学习一番,请作好心理准备,《说文解字今释》全是繁体字。有人说就不能用简化字吗?其实如果我们把它都改成简化字,反而更累,作者累,读者也累。简化字是没法解释通的,你必须在脑海中把它再重新转化成繁体字,才能理解。不过我个人考虑到,毕竟目前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看简体字,所以不得已我还是在我每一回博文之后,都会推出一个“简体字版”方便大家阅读。不过对于熟悉繁体字的朋友来说,看那种一会儿“繁体”一会儿“简体”的“简体字版”实在费劲,而且我写起来也觉得麻烦,这么一转化,很多字就解释不通了。

    当然,《说文解字》毕竟是许慎的一家之言,有些字他解释的也不够准确,或者解释不了,他空在那儿留给后人帮他解决。而且还有许多常用字比如藝、爸、懺等等。这些字在许慎那个时代还没有造出来,《说文解字》中不存在。因此,像南朝顾野王的《玉篇》、清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及许多现代文字专家的著作也我是研究繁体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我繁体字讲述的依据。不过我在参考这些书的时候也深刻地感觉到。我们今天的书市上真的很难看见到有一部完整的像《说文解字》一样解释我们中国每个汉字字形的工具书。我们大家常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只能解释汉字的字义,但都解释不了汉字的字形,解释不了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就能表达这种意思。因为我们使用的是简化字,简化字没法解释,只能死记。要知道就连《康熙字典》当中都对每个汉字的字形加以详细分析的,想一想我们的汉字教育真的进步了吗?因此我整个繁体字通俗演义的目的就是一、破除大家对繁体汉字的种种误解和偏见,不要再说它是“古代字”,也不要认为它“难学”,更不要狭隘地认为学繁体字就是“复古倒退”。二、我要通过繁简两种字体的比较来证明繁字汉字更有利于人们学习中文,更有利于汉字的推广和传承。三、我也是希望我们广大中国人一定要充分重视繁体汉字,特别是那些喜爱繁体字甚至有志于弘扬繁体字的朋友们今后一定要把重点放在解释每个繁体字形字上,而不要总是花精力去写文章去很空泛地强调繁体字是传统文化,一定要继承等等。说了半天,人们还是没有学会一个繁体字,这就没有意义了。四、同时我也是希望能有一本以综合了前人对繁体汉字的所有成果,以繁体汉字为正体,解释汉字每一笔每一划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希望这样一种字典能够问世,成为我们大家学习汉字的必备工具书。说到底,这么做还是为我们的汉字着想,为全世界人民学习汉字着想。因为如今大量的书写任务已经被计算机代替了,简化字即使又再大的功劳,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未来简化字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了,繁体字必将重新成为东亚地区的通行文字,我们可以断言,繁体字崛起的那一天,才是中国文化真正崛起的时刻。

    不过仍有人表示担忧,如果我们要恢复繁体字,那需要重新学习多少繁体字啊,简直是“工程浩大,不可想象”。真是这样吗。真的不可想象吗?我们今天就来算一笔账,看看我们究竟需要重新学习多少繁体字。

    首先大家一定要明白,并非所有的繁体字都被简化了。如今使用的简化字主要是针对那些笔划多的,而且是按过去人们的知识水平所谓的“常用汉字”进行简化。过去甚至有人提出要把所有汉字简化到十笔之内,真要这么搞,中文大概会成为日文的片假名了。像一、二、三就不可能再简化了。有人说人民币上的壹、贰、叁不就是是繁体字吗?非也,那是大写字,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大写字,不是繁体字。

    《新华字典》中收录了一万二千多个汉字。那么这一万二千字中有多少是简化字呢?按一九八六年新版《简化字总表》中三个字表共计二千二百三十五个。也就是说,繁体楷书(不包括异体字)总共被简化了二千二百三十五个。继续看,在这些简化字中有一千七百五十三个,即第三个表中的简化字是由一、二表中类推而来的。比方说,“言”在《简化字总表》第二表中被简化为“讠”,由“讠”的简化类推而来的“语”“说”“话”等等都在列在第三表中,依此类推,由于一二表中的“鳥”和“馬”被简化为“鸟”和“马”,那么所有以“鳥”和“馬”作为偏旁的汉字都跟着简化,都列在第三表中。所以第三表中的繁体字我们不必花时间去学。我们大家要学的就剩下一、二表中的四百九十六个繁体字以及偏旁。但是,还没完,根据我的观察,一、二两表中仍有一些可以省略不学的地方。比如(简化为‘壮’)和(简化为‘状’),(简化为‘恼’)和(简化为‘脑’)等等,记往了一个另一个也记住了。还有像“東”“門”“見”“貝”这些字恐怕是连小学生都认识。你把这些字再排除,就只剩下大约四百五十个了。我们考英语四级都要背前上千个单词,这不到五百个繁体字就真的很难吗?特别是我们八零后们,已经有很高的认字水平了,英文、德文都不怕,还怕这不到五百个繁体字吗?不可能。就是因为大家平时没有关心过我们的繁体字,总是凭主观想象或受一些舆论的影响,总认为繁体字很难,其实你要是稍微留意一下,就发现它绝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因此,我就以《简化字总表》一二表中的这大约五百个被简化的繁体字为内容,将它们分为象形、会意、形声三个大的篇章。其中,指事字由于数量太少,我们就将其穿插在一些相关字中,不单独列出。《简化字总表》附录部分的十多个字我们也会穿插在其中,不单独列出。那么当我讲到一个字的简化字的时候,我会指出,这个简化字的来历,告诉大家这个字究竟是现代人改造的,还是模仿草书改造的等等。如果我没有明确指出,说明这个简化字“来历不明”,不知道是什么人,按照什么道理简化的,顶多也就是能在古代的某些书籍当中偶尔看到与这个简化字的写法比较接近的俗体字。

    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请大家注意。我个人一直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并不是说简化字就一无是处。客观的来讲,有个别一些简化字简化的还是很有道理,很可取的,只可惜这些简汉化的比较好的字实在是太少了,真可谓是“凤毛麟角”,大量的简化字是很没有道理的。同样,繁体字也并非完美无缺,也有一些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讹变,字形与字义变得不怎么匹配了。不过总体而言,这些讹变的字数量还是比较少,可谓“瑕不掩瑜”。而且请大家注意,我刚才讲过中国汉字的四种造字法,无论是那种造字法,都离不开象形,也就是说中国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中国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就存在一个缺憾。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物看起来长的都比较接近,都比较像。所以在汉字当中,有可能同一个符号能够代表很多种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并不相同的事物。比方说“一”,前面我们讲过,它表示地平线,表示土地。“土”下面的一横就表示土地。但是它也可以表示一根木棍啊。比方说“夫”它上面的一横就表示古人头发上插的一根木棍,也就是木簪子。所以说“一”在汉字中的意思太丰富了。还有第二种情况,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位去观察,形状会不一样。比方说我们大家都学过一篇课文《画杨桃》,那个学生正面对准杨桃的时候,杨桃看起来就像五角星一样。反映到我们汉字当中,就是说可能同一个事物,用许多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比如我们以后会详细讲人的“手”,中国汉字中很多不同的符号都表示手的意思。因此,中国汉字以象形字作为基础,肯定会出现上述两种现象,这地确实给我们学习汉字造成了一些小小的麻烦。不过大家完全没有必要过分苛求什么,只要我们从汉字的字形入手,讲明了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造,为什么要这样写,就不会因为这个小缺点妨碍我们学习繁体字。当然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事先提醒大家,在我以后的讲解中,如果遇到某个字或某个符号,在第一回是这个意思,到了第二回意思又不一样了,大家不要觉得奇怪。

    好了,以上所有的这些话我本不想多说,我真的很想一上来就讲我们的繁体字。可是总需要一个序言来引入我要讲的话题吧,而且有些该强调的事情还是有必要事先说明。那么从下一次开始我们就正式翻看《繁体字通俗演义》的第一回,象形字部分,详细分析和讲述每一个繁体字它为什么要写成这样一个形状,也和简化字做一个比较,看看那个更有道理,那个更好学。

    无论您是支持繁体字也好,还是反对繁体字也罢。还是那句老话,要评价一个事物首先要认识它,了解它。在会写和弄懂了繁体字的基础之上再来对它进行评价。所以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学习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繁体汉字,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也请大家带着一份轻松地心情来学习我们的繁体字,因为学习繁体字不需要死记硬背,它是生动有趣而又快乐的。

 

欢迎收看视频播客

山寨版《山寨版百家讲坛》:《繁体字通俗演义》

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