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四能”
(2017-06-20 21:56:17)
一、明确目标,培养四能
课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第二学段能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从学段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有层次性的。
明确了课标要求,就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编者的意图。并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这才是有用的,才是有效提高学生四能的关键。传统的数学教材,给学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解决的是数学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只是在做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教师与其给学生提供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出一个问题。
二、超越教材,适当调整
教材只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对教材例题上的具体情节、数据作出适当的调整,也可以引入生活素材,只要切合实际就行,不一定照搬照抄。如一年级教学《比大小》时,教材上左边有4个圆片,右边有3个圆片,让学生看图填数比大小( )>(
改成(
)○(
三、关注问题,注重解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乐于思考,就要有好的问题为思维中介,呈现具有问题性和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问题,注重解决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提出问题源于生活。
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如:“商场中的折扣问题”“
游玩中的租船问题”等问题,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化,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妈妈想买一双在甲、乙两个商场标价均为480元的鞋。甲商场:满150元减60元;乙商场:六折销售。妈妈选择哪个商场省钱?省多少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利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出问题源于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例如:六年二班有男生26人,女生20人______?利用相关的条件,编出不同的分数应用题。学生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
4、女生人数是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
5、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7、男生人数比全班学生少几分之几?
8、女生人数比全班学生少几分之几?……
通过提问编出不同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从而产生不同的解题策略,得到不同的解题效果,这样既拓宽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问题解决源于实践。
实践操作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智”,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理解深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如:一个内直径是8厘米的瓶子里,水的高度为5厘米,把瓶盖拧紧后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12厘米,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毫升?这是一道求不规则的圆柱的体积,可以利用数学的“转化”思想,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推断,亲自体验、亲身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的突出了理解上的难点。
第四,问题解决源于等待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能让学生想的就让学生想,如果问题是老师“给予”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任何发展。只有留足时间,让学生在想的过程中,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学生的思维不能替代。只有当学生直面问题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达到真正解决数学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四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