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策略
(2015-11-17 10:29:29)一、为什么选思维算术作为授课内容
选思维算术作为授课内容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一次期末考试:
在每次的测试中,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分值分别占了试卷的1/3,而计算的分值随着年级的增高逐年增多,我把去年年末的考试1-6年的计算相关数据统计出来,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计算得满分的人数却在下降,而失分的人数却在逐年上升,高年级学生出现低分甚至出现不及格的现象,一部分就是计算不准确或不会计算。如果加强这些学生的计算,不但提高自身成绩,也会提高班级的成绩。可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当前的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二)一次教研活动:
因此,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以“明确目标 明晰算理”为主题的一课三研的计算教学的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老师对计算教学明确了要借助算理来掌握算法,在此基础上,老师们做的都很优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学生计算出错。
(三)一次单项测试:
这是上周对学生进行的一次计算单项测试,发现学生对有特点的数字计算出错较多。
(四)以后学习应用:
这是六年上册的同步检测上的两道题:做这些题都要先算平方,再求∏值,繁杂的计算,不仅使计算速度缓慢,而且容易使计算出错,如果掌握了计算方法,就会使计算快捷,准确无误,还能节省时间,提高计算能力。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说过“算术不患多学,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乃为通术也。”就是说遇到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找到了简便、合适的方法就使用;如果遇到繁杂、不合适的方法就要去寻求变化。不能固执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这就是一般规律。我想:如果有特点的数字让学生掌握快捷的计算方法,就省去了中间计算环节,不就是在节省时间,提高计算能力吗?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对学生有帮助的,我认为就是有用的,所以我今天选择了这节课作为我的授课内容。
二、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多方面的,粗心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而其中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作为老师,我们不应一味地责怪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帮助孩子对计算错误进行心理分析,找出具体原因,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并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扫清计算上的障碍,为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做好基础工作。
小学生计算失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
小学生特别是中段学生,其思维特征是由现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极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看错运算符号的错误;还有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出现运算顺序错误。
另外,计算中也有一些外来的因素的干扰,造成感知错误。例如,填空:45+5()5+54,有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因素干扰,掩盖了54和45数据的不同。还有一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被假象所迷惑,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如:0.6×0.5÷0.6×0.5=1等。
2、注意力发展不完善,注意稳定性不高。
常表现为,思维与计算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在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这样也容易产生计算错误。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正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注意的品质还很不完善,所以会出现把23看成32;把9写成6;把4位数写成3位数等现象。
3、短时记忆较弱、记忆错漏。
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比如,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忘了退1,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学生很容易算成4020-199=3931,这就与中间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有关。
4、不良学习心态的影响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主要有三种:
一是轻视心理,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计算后的检查验算而造成的错误。
二是畏难心理。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看到计算步骤繁多或数字较大的计算试题时,便会产生畏难情绪、厌烦情绪、缺乏耐心,从而使得计算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三是懒惰和厌恶。懒得动笔,不愿多写一个字,厌恶计算,无论数字大小,熟练与否,一律口算,不愿动笔演算,懒得拿草稿,甚至没有专门的草稿本、验算本。经常省略必要步骤,跳步,直接出结果,从而出错。
5、知识掌握缺陷引起的失误
小学数学中概念、性质、算理、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形成计算技能。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概念不清、没有真正地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没有很好的掌握等,学生在计算时就会出现错误,并且学生自己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
6、基本口算不熟练,基本口算技能不过关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在各个年级,口算的重点也不相同。
粗略地说,一到三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减;表内乘法;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万以内简单的不退位加减法,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题;较简单的一位数乘两位数;较简单的小数加法等都要求熟练口算。
四年级以后,口算的内容就要逐步增多,不但要巩固过去的内容,口算同分母加减法和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等
7、简算意识不强
简便算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重要途径。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些学生缺乏比较意识,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
到了小学高段,计算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应从多种解法中选择合理的算法,达到算法最优化。
8、不良学习、计算习惯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因此,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的学生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平时的训练度不够,方法欠妥,因而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包括:不审题、不分析、一律口算不愿动笔演算、不用演算本、省略步骤(跳步)、书写潦草、不及时验算和检验、无简算意识等。
三、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四大策略
针对小学生计算失误的现象分析,不良的学习和计算习惯是最重要的原因。老师们可以通过制定细致的计算规范,并将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最好方式。
要减少小学生的计算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计算中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矫正,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加强理解和识记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都是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定律等基础知识进行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加强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二、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基础好,可以减少笔算的困难。所以抓好口算训练是学好计算的前提。20以内的加减要反复训练,达到脱口而出;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等,也要达到熟练。这些都是四则计算的基础。
当然,为了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还应该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常用的一些数据就要强化记忆,如:25×4、125×8,两位数乘9、11、101的积,1-20的平方,1-10的立方,个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十位数相同,个位数字相加和为10的两个数的积,10以内的圆周率的近似值以及常见的分数化小数的结果等等,还要辨清一些容易混易错的口算结果,如:2.5×4, 2.4×5,16×5,15×6,2.5×4÷2.5×4。口算的能力越强,计算的正确率越高。
三、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
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是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重要途径。运用法则、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捷性和敏捷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做到: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
简便运算的基础是一些数学运算性质及运算定律。学生要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比的性质等。
1、要善于观察每题的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通过思考,合理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能用简便算法的一定要运用简便算法。
对不能直接简算的还要看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如125×25×32,要求用(125×8)(25×4)的方法来简算,375-183-117要根据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即:375-183-117=375-(183+117)。
2、平时要多注意收集、总结、积累一些解题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如:“凑整法”、“减法运算性质”、“商不变规律”、“运算定律”“分解法”等方法。所以,要培养、提升简便运算的意识,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要提倡计算多样性,善于选优而从。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质量。要培养审题、分析的习惯。先要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比如“凑整法”就是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把已知数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数。凑整法的目的是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或改变运算数据等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如:345+101=345+(100+1)、21×9.9=21×(10-0.1)等。
四、培养合理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
2.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4)验算的习惯。
最后把我喜欢的尼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以此共勉: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为了明天不后悔,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