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李静波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经典性评价的三级联动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三级联动的三个指标指的是主动、互动、能动。
一、放主动权是新课和旧课的分水岭。在这节课中李老师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大胆放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悟、想象,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李老师有两次主动权放得令我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次放主动权是在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时候,李老师围绕女娲补天的艰难这个关键要素,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到描写女娲补天艰难的语句,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李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最终学生能够抓住“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五天五夜”等词语品悟到女娲补天的艰辛。
在体会女娲是怎样的一个人?李老师第二次放主动权。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语文书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旁边,写好后与小组的同学充分交流。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张,使得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这两个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我认为李老师主动权放得彻底、放得有效。
二、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
教师在本节课中能够适时动静转换,并注意调控小组学习。成员之间比较有亲和力,基本做到互相关注,互相照顾。例如学生在汇报女娲是个怎样的人时,同学回答出舍己为人、伟大、勇敢等词语的时候,其他同学能认真倾听,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的想法进行比较,及时调整,不重复用词。彼此之间协调有序,十分默契。
在师生互动中,老师能做到顺势而导,不只是及时给予评价激励。这更重要的是一种引领和提升。例如在处理当女娲看到人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她做了些什么?的时候,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现在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汇报你刚才所画的内容”。当学生说出:找雨神降雨。教师及时引导:你的语言很简单,这很好,但你用简单的词语只概括出一部分内容。前半部分是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后半部分是对学生的引领和提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找雨神降雨,造了船救人。教师再一次引导说:“他用的词都是他刚才画的重点词,这种概括方法真不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真不错。”教师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能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行引读强化,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就这样在反复的研读中,在一遍遍把文字读成画面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人物的形象,领会了神话的神奇。师生互动有效。
人机互动体现在教师投影片上的内容都是重点的词句。不仅突出重点词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的完成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育的能动性指标体现在教师能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能动性体现在学生学习女娲找青石这部分。教师进行了两次处理。第一次教师出示填空题:为了找到纯青石女娲会到哪里找,找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在补白想象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再次出示这道填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此时学生已经感受到神话的特点,对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展开大胆想象,去表达,学以致用。并将这种兴趣与动机延伸到课外,学生读神话故事,写想象文,产生长远的学习效应。
建议:1、这篇文章是一片神话故事。李老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能引导学生找到很多语句体会神话的想象神奇的特点,我觉得文本的拓展不够。如果能适当拓展关于女娲其他传说。如:女娲造人、女娲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后,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女娲是人形蛇身……适当的补充这些资料,一可以使女娲的形象更加高大、了不起,二在小练笔之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真正走进了“神话”的情感世界里,练笔的内容或许会更丰富,更生动。3、培养了学生课前查找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的意识。
基于上述评课,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两个指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