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管教之二: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

标签:
教育家庭教育管教育儿 |
分类: 家庭教育——勇于管教 |
http://s2/mw690/001tZI5Vgy6ESRVnk2Jb1&690
杜布森博士
当父母受到孩子的挑战,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最亲密的亲子关系,尤其当孩子“自讨苦吃”,完全明白自己是罪有应得的时候。父母通过权威获得尊重的过程不同于其他任何事情,孩子在抹干眼泪后,常常会表现出对父母的爱。
因此,父母不应在与孩子的对抗中畏惧或退缩,而应当对这类对抗事件未雨绸缪。因为在这种特殊时刻,父母能够向孩子们传递更多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信息。我想再次强调,我不是在建议父母在对抗中使用过度的惩罚。与之相反,稍许的难受最终能起到软化孩子叛逆精神的作用。不过,如果使用体罚,其力度要以让孩子流出真实的眼泪为准。
在情感得到宣泄后,孩子常常想要投入父母的怀抱,我们应该张开双臂,以温暖和爱来迎接他。在这个时刻,你可以与孩子倾心交谈,告诉他你是多么爱他,他对你来说是多么重要。你可以解释为什么要管教他,以及下一次怎样做才能避免惩罚的再次发生。这种沟通是其他管教手段无法做到的。让孩子站到墙角,或是拿走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这类管教手段无法使父母与孩子倾心沟通,一个充满怨气的孩子通常不想与人交谈。
发生在我妻子和女儿丹妮之间的一次对抗可以说明这一点。那时,丹妮还是一个15个月大的小跟屁虫,雪莉要在壁炉中生火,想去车库后面找些木柴。天正下雨,她告诉正光着小脚丫的丹妮在门口等着。丹妮很早就会说话,她完全明白这个命令的含义。但是,她却突然跑进湿湿的院子,想穿过去。雪莉把她抓了回来,严厉地重复了一遍先前的命令。可当雪莉刚一转身,丹妮又跑了出去。显然,这是对一个清晰明了的命令的公然违抗。在丹妮第三次跑出去时,雪莉拿起一根小棍在她的小腿上打了几下。
当丹妮大哭完,情绪平息之后,她走到壁炉前,向妈妈伸出双手,说:“妈妈抱。”雪莉温柔地把她抱在怀里,温存了15分钟。在这个洋溢着温馨爱意的时刻,雪莉温柔地让她明白了服从的重要性。
管教后父母温柔的抚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告诉孩子,父母不接受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现实疗法”之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在描述管教与惩罚的概念时,阐明了两者的区别:
“管教”是针对问题行为的,孩子会毫无怨言地接受。而“惩罚”是针对个人的,代表一个人伤害另一个人的愿望,它所表达的是敌意,而非爱意。因此,孩子通常会对“惩罚”深恶痛绝。
虽然有时我会使用不同的术语,但我同意格拉瑟的基本前提。毫无疑问,如果父母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令孩子感到不被爱、不被需要和缺乏安全感,这种方式就是错误的。避免这种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给管教行为一个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