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产激进的2012
(2013-01-17 15:43:17)
标签:
杂谈 |
据中国房地产报2012.11.29记者宋俊洁报道
现在,国内旅游地产的开发规模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一个谜题。但不容忽视的是,今年显然是旅游地产的激进年。
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统计,截至今年4月份,全国旅游地产项目多达2226个,总规划投资总额保有量为10991亿元,共覆盖85个城市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南省、两广沿海、长三角、环渤海、西南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六大旅游地产板块区域。
“现在已漫山遍野的旅游地产了。”一位基金经理曾如此描述今年的旅游地产布局。
然而,有如原野生长的植物,旅游地产在业内人士看来多是在野蛮生长,它们多因地产而生,因地产而辉煌。但这样的模式却破坏着旅游产业应有的发展脉落与格局。
“现在是个企业就要做旅游地产,把旅游地产做成传统的住宅地产,这样的模式会把旅游地产这个细分行业毁了。”投身旅游领域多年的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怒波表示。
野蛮生长
在旅游地产领域,不乏房地产大鳄身影,它们穿行在风景优美之地,砸下大量资金开发着令人们向往的超级大盘。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旅游地产事业部透露,2011年全国销售额排名前20强的房地产公司中有一半的开发商已进入旅游地产,目前在上述领域规划投资总额保有量达到10991亿元,其中海南岛投资规模最大为4493亿元,旅游地产项目达到915个;西南地区和两广地区分别为1740亿元和1399亿元,而环渤海地区投资额为640亿元,其他地区为2100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地产不仅是房地产企业规避调控地一种策略,也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这种模式不仅粉饰了这些因房地产调控而有些黯然的公司业绩,更重要的是使它们重操“圈地”旧业,也使地方财政上涨不少。
对于旅游地产频现超级大盘的现状,政府早已关注,今年更是发布了多项政策,多方面禁止开发商以旅游名义进行地产开发与圈地。如《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明确指出,“对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城市水源地的观光农业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应严格禁止或限制发放贷款”。这是继去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文要求各地暂停高尔夫球场和主题公园建设后,又一次对“可能借旅游项目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提示和监管。
在这种野蛮生长模式下,风险如影随形,2009年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设用地规模超过34.98万亩,已透支了十余万亩用地指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只是一个缩影,这样的模式还在被其他亟待旅游开发拉动经济发展的二三线城市复制着、推动着。
“现在新一轮圈地的主要方向,是面向非城市区域的旅游资源较好的区域,这是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发展行为,有些急功近利了,对行业发展不利。”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表示。
发展方向
“现在,很多人谈到旅游地产时,都在谈华侨城的"旅游+地产"模式,但目前来看,肯定不是旅游地产的发展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翔表示,旅游地产一定是功能化地产,这种功能是指生态宜居性。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也认为,单纯以旅游为概念的圈地卖房模式难以为续。他认为,开发商大举进军旅游地产,尽管土地很便宜,房价也不高,但当地市场是否能支持这天量规模,是个很大的难题。“圈地风险很大,如果土地未如期熟化,政府是不会出让的;如果不能实现土地确权,就不能抵押,不能卖房,最终,可能前期投资因违约或换届而导致地方政府毁约。地方政府不怕,但开发商风险大。大好事必有大风险。”
宋延庆认为,只有打造好度假旅游模式,才能找到旅游地产真正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