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寒假:为了“录取线”,扼杀天性值不值?

在寒假即将开始之际,博主甘霖豌豆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有必要把自己关于孩子如何度过寒假的一些观点与想法,在此公布以对广大的孩子、家长们一点启示。
在还没有开始放假前些日子,就有很多家长为孩子补课的事忙活开了。提前预约找最棒的老师为孩子补课、辅导,什么特长班、加强班,又是奥赛班、尖子班等等琳琅满目的辅导,真是让人应接不暇。我就不明白,家长们啊,孩子在学校中已经够累了,放几天假,也不让闲着,弄得孩子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作为老师同时又是家长的博主也甚是无奈,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刚刚放假的今天,在此博主甘霖豌豆想谈一谈我们教育中的天才是如何被扼杀的?
说起天才,有必要先从天才的根源说起。现代教育科学中提出了智商(IQ)这个术语,认为人的智商是有差别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天才是存在的,但这样的天才需要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甚至百万人挑一。因为真正的天才确实是不多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小天才,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这样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也不违反公平公正原则的。
天才多是偏才,绝大部分天才都不是全才。天才多怪才,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和常人不一样。陈景润智商很高,情商却不高。文革期间他把自己关在一间狭小的锅炉房里,在一盏暗淡的电灯光下,整天不吃、不喝、不睡,一心搞他的1+1=2的数学论证。口渴了,摸起手边的一个圆筒就往嘴里倒,发现没有水,一看原来是个笔筒。把笔筒放下了也不去打水,继续做他的数学演算题。几年以后他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是自然科学的天才,钱钟书是人文科学的天才。有人说他数学只考了30分,但他的国语和英语却考了满分,因此被清华破格录取。人们不禁要问,陈景润和钱钟书若在今天参加高考还能被清华录取吗?招办那些可爱的先生们会不会说倘若录取了陈景润和钱钟书,“后门生”就会滚滚而来,铺天盖地的报道就随之而来啊,招生中的腐败就会挡不住了,祖宗八代都会被翻出来啊。因此我们说,高考录取线是一根绊马索,把成千上万的小千里马绊倒了,挡在高校门外,失去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
上面讲的是招收文化课高中毕业生的问题,可能有人还会有争议。我先谈一谈体育天才问题。邓亚萍是世界级的乒乓球天才,多年获得女子单打世界冠军。刘翔是男子110米高栏天才,打破了世界记录。但他们都是单项冠军,不是全能选手,他们也是偏科,而不是全才。若当年乒乓球蔡正华指导挑选邓亚萍进国家队,要考她的五项全能,比如考她的跳高成绩,邓亚萍就进不了国家队;同样田径冯树勇指导要考刘翔的十项全能成绩,比如考他的铅球成绩,能不能投到16米远,刘翔也进不了国家队。用全能的要求来考核单项的天才运动员,公平公正吗?我们为什么不说蔡正华、冯树勇的考核标准不公平公正,会促使出现
“后门生”呢?我们在选拔体育天才运动员的考核标准是可以看得很清楚,为什么在选拔高中毕业生中小天才的问题上就看不清楚了呢?
我们只谈教育的公平公正,不谈当前教育搞的是什么方式的教育;我们只讲要每一个孩子都能公平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什么不看他们享受的是什么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能上学了,但他们公平享受的是应试教育的权利,公平享受的是魔鬼训练的权利。而高考录取线正是应试教育的结晶。应试教育的一切弊端,如负担过重、作业考试过难、乱收费、办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择重点校、请家教……。一切一切都浓缩在这条高考录取线上。从幼儿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一直到高三,搞大量题海战术,为的都是达到这条高考录取线。家长一方面心疼自己的孩子实在太苦了,另一方面又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相应的特长,强拉着孩子去报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在高考时加10分、20分。甘霖豌豆我们的孩子们天天做那么大量的作业,做那么多难题。每天做到晚上12点,趴在作业本上就睡着了,还不能上床睡觉。有多少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在这样高强度的智力劳动下得不到健康的成长,一天14—15小时繁重学习,再聪明的孩子也会被摧残得变成了“傻冒”。
本来孩子都是富有好奇心的,孩子对学习是饶有兴趣的。可繁重的作业压力会把孩子们的好奇兴趣一扫而光,他们开始厌学、逃学,对教师和父母产生了仇恨的心理。大家要问,我们的天才苗子们都跑到哪里去了?许多小天才们的棱角已经被折磨光了。任何有天赋、有才华的孩子都经不起每天14—15小时残酷的折磨。本来可以取得成就的小天才们,全都毁在我们应试教育的魔掌里,我们自己把这些小天才们的“天才生命”给扼杀掉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们仇恨关心她爱护她的老师们、家长们了,是他们爱的方式让人无法接受甘霖豌豆。
大家奇怪钱老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这几十年来都出不了大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到欧美的大学去留学就能拿到诺贝尔奖,为什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也能培养出那么多“两弹一星”的元勋,而现在就是出不来呢?博主认为其原因就在这里吧。
当年清华破格录取了数学考试只得了30分的钱钟书,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型,是中国教育史的一段佳话。2010年8月,陕西省招办封杀复旦8位教授一致推荐的,高考总分离一本线之差6分的孙见坤,将成为反面典型写入我国的教育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差闻。这些事请的发生无疑不告诉我们,实行教育改革,无论是考试体制的改革、招生体制的改革,还是以去官化、去行政化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困难是非常大的,障碍是非常多的,虽然中央也下了大力气推进改革,收效甚微,作为教师的我仍然觉得很渺茫,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总会有一天会好的,毕竟我们已经觉醒并看到了一丝曙光。
祝愿2012年的中国教育改革是有成效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