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假期:从”十名效应”看孩子的假期生活安排

(2012-01-11 16:58:04)
标签:

高中

假期作业

十名效应

优等生

心理

成功人士

甘霖豌豆

补课

教育

分类: 【高效☆学法】

快乐假期:从”十名效应”看孩子的假期生活安排

快乐假期:从”十名效应”看孩子的假期生活安排

    博主按语:在教育界有一种叫做“第十名现象”曾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是指跟踪调查了上千名小学生,结果发现有些考试成绩前几名,老师非常喜欢的优等生在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并没有保持这种优势,或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和成就。相反,班里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的学生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他们往往后来居上,在高中、大学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建树颇丰。

    为什么世界上会出现“第十名现象”?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有学者研究,从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大凡成名、成家、成大器的人物,在学校读书时几乎都不是第一、二名,而是第10名左右,第10名之后。有人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这么几个原因,博主甘霖豌豆在此一一解读,以希望引起同行反思,并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假期生活,以便增强孩子心理健康,提高其人文素养等在学校中难以实现的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知识面狭窄,因为他们只抱着课本不放,考得出很好的成绩,但很少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知识面狭窄,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仅有的课本知识不久后大多数都忘了,而又缺乏自学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因为在工作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很强的自学能力。而第10名左右的学生,功课学得也不错,但是平时读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书,包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广博,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现代社会需要复合性知识的人才,第10名效应的学生适应了这一需要,博才取胜,历来如此。我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曾说过,他读中学、读大学时,学习成绩平平,大多数课程考试分数七、八十分左右,但他从不去追求高分,他说,我要得八、九十分也可以,再花一倍时间,要得第一、二名也可以,再花两倍的时间。然而他把这一倍、两倍的时间用在课外阅读、人文修养方面,扩大了知识面,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中学生中不少人阅读面很狭窄,他们连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一些世界名著也没看过,一则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时间,二则有点闲暇时间便沉浸在网吧和游戏机中,长此以往,缺乏人文修养、知识面狭窄,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是缺乏个性的人。他们为了追求好成绩,放弃了其它活动,本来有的一些专特长也不敢去发挥了,不敢花时间了从而使自己的个性、专特长未能充分发展。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下,只顾学习、作业、考试,一头钻在书本里、书房里,导致社会活动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就难以应付复杂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也就很难成功成才。

     不追求第一、二名的学生,尽管考试时只有10几名,但他们平时花了很多时间,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社会活动、社会工作,各方面得到了锻炼,许多人多才多艺,组织活动能力强,善于与人交往。甘霖豌豆因此,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后,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较快地打开工作局面,为成功成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有所师范院校四年级学生到中学去实习,有位学生在校时学习成绩很好,总是第一、第二名,但到中学实习适应不了。因为她除了会读书外,别无专长,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很差,上课时控班能力不行。学生一闹,她就没有办法了,学生再闹,她就哭起来了。中学生不相信眼泪,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有一名学生,在校时学习成绩一般,但他体育也行,文艺也行,人际关系也行,他带的一个班级是全校纪律最差的,仅一个月,他把这个班带好了,课堂纪律也好了。校长很惊奇,别人一年也带不好,你怎么一个月就带好了,一了解,因为他平时和班上足球队同学一起踢足球,感情很好。而每次上课时最吵的一些学生正是爱踢足球的小朋友,由于在足球场上建立的友谊,给他一点”面子”,没有人吵闹。他在学生中威信很高,佩服他知识面广,因为他对球星、歌星都很熟悉。有一次学生问他:老师,马拉多纳是谁你知道吗?他说知道,还说了很多马拉多纳的故事,学生很佩服他。上一个班主任就不知道,同学们说马拉多纳,她还很生气地说,“你们谁在骂人。”有一次在踢足球时,他偶尔地表扬了一个学生,脑子很灵,球踢得好。这个学生很高兴,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表扬过他,总说他脑子笨。他回家后兴奋地对妈妈说:今天老师表扬我,说我脑子很灵。她妈妈因势利导地说,我早讲你脑子灵嘛,你学习不卖力,卖力的话肯定能学好。从此这个学生学习就努力了,成绩也上去了。这就是罗塔尔效应吧。

    第三、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身体不够健康。平时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将来工作后,体弱多病,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人的脑子也不够健康,不够灵活。俗话说,”学习尖子有脑伤,体育尖子有体伤”,不无道理。甘霖豌豆有些第一、二名的学生靠吃补药、保健品增强记忆力,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成为”尖子”学生,久而久之会损害大脑。所以”尖子”学生可以考出最好的成绩,但不少人有脑伤,缺乏灵活性。如同有些“尖子”运动员,可以创造出最好成绩,但不少人有体伤,不是真正健康的人,因为他们只是盯住一个项目训练,有的人靠吃药、吃激素刺激和保持强健身体,这只是暂时的。而第10名效应的学生平时喜爱运动,参加各种活动也多,身体好,头脑也灵活,工作后能承担繁重、复杂的任务。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即使再有才能也无法施展,更不可持续地学习、工作。不可能功成名就。身体基础打好了,后劲足了,就能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严重,经不起挫折、失败。(我甘霖豌豆这里讲的是“追求”,“非我莫属”。)如果考不到第一、二名,就情绪低落,没精打采,生气、睹气、嫉妒等不健康心理迸发出来,甚至想去自杀。有一个四川状元,考到上海一名牌大学,他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是第一、二名,到了大学还想第一、二名,但名牌大学是强手如林,精英荟萃。如果每次考试他都是10多名、20名,为此非常苦恼,他要立志成为爱因斯坦,平时同学们不叫他小张,而叫他“老爱”,老爱学习很刻苦,但考试考不好,后来每次考试就担心、恐惧、怯场,大二下学期患精神分裂症,退学回家,“英年早退”。其实他没有研究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学习成绩并不好,第一次考大学没考取。而第10名左右的人不在乎名次,一次不行下次再重新开始,有抗干扰、抗挫折能力,承受能力强。一个人走上社会后,不可能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天空,而总要遇到乌云和暴风雨;也不可能到处都是鲜花盛开的大道,而总要遇到泥潭和障碍物,如果没有抗干扰、抗挫折能力就难以适应,更难以成功和成才。

    由此可见,要促使人才健康成长,必须注意提高全面素质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能力,包括抗干扰、抗挫折能力。

   博主甘霖豌豆感叹点评:

    是啊,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无奈地被中国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社会现实所牵着鼻子走,只有成绩优异的优等生才是这场惨烈竞争中的胜出者,谁有勇气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去与这个制度较劲呢?哎——博主甘霖豌豆无语!

    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说道:“联想到如今自己培养孩子,虽说没有在名次上对她有很苛刻的要求,考试不理想也从不求全责备,但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希望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出色、出人头地的。我会小心翼翼地刺探每次考试班上的大致情况,如果孩子考得靠前,心里就欣慰;如果考得不是太理想,就会失落半天。特别可恶的是,当孩子犯了点小错惹恼了我,我就会借题发挥、旧帐新提,把她某次考试的成绩抖落出来数落好久。其实我也明白,我即便嘴上不说,心里可没有不想——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是那个拔头筹的呀!孩子明明才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为升初中、考高中、入大学烦恼起来。为了进名校,到处打听该考哪些证书。什么英语等级、口语金章银章、奥数、计算机、特长,不但把自己搞得头晕眼花,把孩子也折腾得无所适从。孩子喜欢做手工、画画,可我不让,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孩子喜欢看纪实频道,虽然我也喜欢看,但只有周末才给看;平时孩子下课晚,每天无法保证室外活动的时间;......”
     我们家长现在不敢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去与这个教育制度去较劲!但社会呢?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跟你眼下急功近利的短视选择较劲的!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能力,而考试往往只能考查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一定能够全面的反映个人的能力素养。甘霖豌豆把过多的精力用于题海,谈何发展孩子其他多方面的潜质?从小就被成绩熏陶出来的脆弱狭隘的心理如何应能付人生的挫折和复杂难题?优等生的头衔反而成了日后成长的包袱,走向社会后他们很难放下自己的身价,像普通人一样脚踏实地的安心于从平凡的小事做起,积累自己的成功。不是吗?

     博主在爱秋的博客里看到一段家长的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有的调皮的孩子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学习成绩也并不突出,但是到社会以后,当兵成为将军,从商挣了大钱?我想就是他从小通过逮鱼,捉知了,套兔子,捉迷藏这些“调皮”长了“心眼”,学到了生存智慧,到了战场商场上,就成了“胜招”。大概“第十名现象”也是因为孩子通过调皮锻炼了身体,接触了世界,认识了事物,探索了应对事物的方法和技巧,脑瓜灵活,容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学生时他们的精力没有全部放在学习上,因而学习成绩低一些。但毕业以后,因为他们的眼光,观念和生存技能优于其他纯学习的孩子,所以更有出息。”

     曾经有报道说,一个大公司去学校招人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不要优等生,因为他们的用人经验是,优等生难于安心基层普通岗位,他们对环境更加挑剔,不能很好地同别人合作,更加好高骛远,更易跳槽,虽然优秀,但留不住也不好用,倒是那些中等学生能安心自己的岗位,踏踏实实地工作,合作精神好,坚持不懈一步步积累,最后走向管理层走向成功的倒是这些人。

     是的,一个人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衡量你的价值标准已不是成绩和学校的业绩,是远远丰富更加多面的社会标准。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你智商所表现的的聪明才智,更多的时候是你所具有的情商和魅商,你的协调组织领导能力,与人交流沟通合作能力,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变通能力和灵活性,宏观战略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洞悉人性的能力,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甚至是你独特的个人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生活能力吃苦精神以及其他特长等等,没有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你纵然是天降奇才也难逃四处碰壁的厄运,很难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所成就,在生活中也很难找到幸福感。于是优等生悖论就这样产生了。

     亲爱的朋友,读到此处,你应该很明白,我们的孩子在假期里该怎样安排假期生活了吧!博主甘霖豌豆真诚地邀请您提出合理建议,欢迎交流。谢谢!

    

   祝福每一位学子过一个充实、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开心每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