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艾草记

(2025-05-28 13:38:07)
标签:

文化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过去,我们这里端午时家家户户都有在门头上挂艾草,插昌蒲的习俗,意在辟邪,这是农耕时代留下的传统,千年不变帮。岳母在世时,每年端午,老岳母便到我家来挂艾草,插曹蒲,我们从在不在意。如今,老岳母不在了,我们才想起来还有这等重大的仪式,妻说,今年不能缺了这些东西,否则端午节就不够庄重了,说的也是。

挂艾草,插菖蒲首先得找到这些主,我虽说是在农村出生长大,耳目所及遍地都有艾草和菖蒲,但因我的老家没有在端午节挂艾草,插菖蒲的传统,所以,我并未真正关心过艾草和菖蒲的长相,只是知道一个大概,妻让我陪她去找艾草和菖蒲,我一口应承下来,心想田野里、水沟边倒处都是艾草和菖蒲,这还不容易找?及至驾车出发,脑子一片空白,到哪里去找啊?看来牛吹大了。

我漫无目的开着车,妻一路唠叨,我不住地搪塞,说快地了,马上就会发现艾草和菖蒲,脑子不停地过电,走一步看一步。我们先来到宜城中学旁的一片空地,唉,有了,不多,这不是艾草吗?还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我们顺手就割了几株艾草,想再找找,没了。再换一个地,一脚就开到了回龙水库旁,好不容易又找到了几株艾草,但都很瘦小,不管了,先割了再说。紧跟着,我们又驾车到考古所旁边的一块空地,发现这里有好大一片艾草,妻满心欢喜,毫无顾忌地将艾草揽下了,够了。艾草是够了,但菖蒲还没有找到,我说菖蒲是水生,必须到有水的地方去找,好不容易发现一块水面,水面上生长有芦苇,这个我们自然认识,但对菖蒲我脑子一时短路,有一类似菖蒲的植物,妻正要动刀,正好有一老农路过,说这是茭白,不是菖蒲,我顿时脑子清爽了,我对妻说,我认识菖蒲,于是我们驾车去东寺水库寻找。

车开到快接近东寺水库时,路边一个水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好像有菖蒲耶,停车驻足,提着镰刀,走近一看,果然是也,遂“刷刷刷”割了几株菖蒲,正待满意而归时,路边有几株艾草又把我们拉了回来,我们正想顺手牵羊,这个时候,又有一位老农出现在我们面前,好像仙人指路似的,说这是艾蒿,不是艾草,咦,难道我们前面割的艾草是错的?老农于是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区别艾草和艾蒿,说艾草长的高大,叶片宽,叶的背面颜色淡,有绒毛;艾蒿相对矮小,叶片薄且狭长,叶的背面颜色深,没有绒毛。经他这么一说,才发觉我们前面割的都是艾蒿,并不是艾草,看来,前面白忙活了。但是,到哪里才能寻到长有绒毛的大叶艾草呢?老农手一指,说离我们不远处的一个废弃的村庄就有,我们谢过老农便直奔目的地了。

走近一看,触目除了一大片庄稼外,脚下就是艾草,长的高高大大的,跟老农描述的大差不差,关键是有一股浓郁的中草药味扑面而来,艾蒿跟它没法比,这还有什么好说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废工夫,于是,我们又“刷刷刷”地割了一气,满载而归。

把艾草和菖蒲拿回家,整枝、清洗,艾草和菖蒲顿时鲜亮起来了,妻把艾草挂上门头,插上菖蒲,端午的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

人在城里呆久了,渐渐便失去了对田野里花草的鉴别能力,像艾草和菖蒲这样再平常不过的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得经常亲近它们,否则。它们也不理我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巷理发师
后一篇:寻艾草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