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理发师
(2025-05-23 08:16:02)
标签:
杂谈 |
古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不止这七件,至少还应当加上理发。理发虽不是天天要做的事,基本上一个月一次,这不过分。从前,只有男人才需要理发,女人是不需要理发的,女人的头发都绾在头上,其时,簪子和钗就派上了用场,进入新时代,女人把簪子和钗甩在一旁,也开始理起了发,男女开始分庭抗礼。从前,理发是行商,走到哪理到哪,拿一张凳子,人坐正,理发推子就上来了;现在是坐商,设有门店,等客上门,工具特多,理发师手忙脚乱,美其名曰美发。
我2014年搬到丹徒新区那会儿,要找个理发店还很难,也就十来年光景,丹徒新城遍地都是理发店了,头一抬就能看到理发店,毫不费力,中国人做服务业那是世界一流。经常理发的人都有一个偏好,理着理着就固定在一家理发了,这是没有理由的。我经常理发的地是在一个小巷子里,是一个小理发店,店面很简陋,没有店招,只有走到门口才发现这是个理发店。店虽说简陋,倒也清爽,还有开水供应,要喝水自便。店里就一个理发师,是一女的,既是理发师也是老板。这人年纪不大,八零后,不过,看起来有点像七零后,略显老,我是在她营业执照上瞥见她芳龄的。丹徒新区刚开发时她就来开店了,快二十年了。开在巷子里的这家理发店可以想象其雇主是些什么人了,我观察了一下,都是附近居民,以老人居多,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半老人,也不在少数。
这个理发师是个妙人,她从不招俫生意,更不会讨好客人,有时说话还点噎人,可是生意就是好,常常是门一开,店里就坐满了人,她还常常把人往外赶,或请后来的人过几个小时再来,要么干脆请他们明天来,被赶出来的都没有意见,第二天照样来,好在这些老人有的是时间。我每次去总是听到她抱怨人太多了,说拿这些人没办法,岂有此理。其做事也随性,理发店开门时间和打烊时间都没有定数,她想什么时候开门就什么时候开门,有一次她回老家办事,一连几天门都关着,事先也不安民告示,就是这么牛。
这家理发店价钱非常便宜,便宜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都让人吃惊,只要十块钱,过年时节也不加价,还是十块钱(我们这里过年时节理发有加价的习俗,没有人有意见。)。这个理发师也曾调侃过,说她侄子在上海帮人理发,最便宜的也得五十块,她也就是说说而已,仍然奉行十块钱主义,从不加价。可能染发要加点钱,估计也不会多,但加多少我没有打听过,因为我从不染发。这人理发速度奇快,只听得电推子“欻欻欻”,十分钟不到,她就给人弄好了,谈不上美观,也不难看,唉,就十块钱,还能好到哪里去,好在老年人大都不在乎形象。
我在这家理发店理发也有十来年了,倒不是价钱吸引我,吸引我的是刮胡子,此前,我也试过几家理发店,价钱贵就不谈了,关键是都不刮胡子(刮胡子手艺好像失传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刮胡子的,还得另加钱,我在这家理过一次发,理发师可能是个生手,刮胡子时,理发师把我下巴都刮出一道血印来了,不用说,我不会再去了。机缘巧合,我找到了这家理发店,这个理发师刮胡子很内行,她用热毛巾在我胡须处焐上一会儿,拿起刮胡刀来就刮,随着“枯嗤枯嗤”的刮胡子声,不一会儿,胡须便刮净了,手一摸,光滑滑的,感觉好极了。理发加刮胡子算下来还是十块钱,便宜到家了,这个地方来对了。顺便披露一下中老年男人的一大爱好,就是去理发店刮胡子。在理发店刮胡子是人生一大乐事,给多少钱都不换。曾经,市机关老大院理发室就有刮胡子这一项,不少机关干部就是冲着刮胡子去的,那时,机关理发室每天都门庭若市,机关搬走后,理发师飘零在外,许多老客户还是慕名前往,为的就是刮胡子。后来,我们回忆老大院时,还会忆起机关理发室那个美妙的刮胡子的声响。
话说回来,前天,我又去小巷理发店理了一次发,一切照旧,正在理发师帮我刮胡子当口,一个十来岁的小屁孩闯了进来,从与理发师対话中,感觉这小屁孩也是这里的常客,不过,他跟理发师还起来价,问能不能五块钱理一次发?理发师说没有问题,给你理一半,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理发师一下子就识破了玄机,说这个小孩从父母给的理发钱中拿了五块买零食吃了,不敢回家跟大人再要钱了,只好来跟她砍价,这小家伙挺机灵的。说归说,笑归笑,理发师还是帮这小孩理了发,有什么办法,都是熟人!现如今,这个理发店也成了邻里聚会的场所,这是我见过的最有人情味的理发店,这样的理发店不多了。
这个女理发师有一个很男人的名字,她叫吴昌林,名如其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