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总是愁人的

标签:
文化 |
“美丽总是愁人的”这句话出自沈从文先生的《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讲了一个浪荡子的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故事,这么说,对沈先生确实不够尊重,但这是事实。少年的沈从文玩皮、逃学、说谎、叛逆,凡坏孩子干的事他是无所不能,实在混不下去了,他便去当了兵,期望实现一个将军的梦,在他们那里,当兵是一份光荣,而不是像我们这里流传的“好铁不打丁,好汉不当兵”,他见到了太多的杀戮,生命一钱不值,许多少年的伙伴一个个都死掉了,而他却神奇地活了下来。当兵的日子总是颠沛流离,很少吃上一顿饱饭,很少能在同一张床上连续睡过两个晚上,这反而煅炼了他坚强的体魄和意志,他行走用的最多的工具是船,一坐船就是好多天,对流动的水,对夹岸的高山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一路走来,沈从文遇到了在他看来太多的高人,这些高人有山大王,有将军,有师爷,这些人给了他很多有意无意的帮助,使他能走上文学的道路,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他替人誊写文书,从中提高了书法水平;帮人照看文物,便迷上了文物,对日后投入文物研究领域打下了基础;甚至一个在大城市生活过的印刷工人给了他一本《辞源》,帮他订了一份现代书报,他便中识得了很多生僻字,掌握了白话文的写作技巧;正是凭着一支笔,他想去北京碰碰运气。《从文自传》最后写到: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一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我闷闷沉沉的躺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同马房,我痴呆想了整四天,谁也不商量,自己很秘密的想了四天。到后得到一个结论了,那么打量着:“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到后,我便这样决定了:“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呢?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记得汪曾祺说过,说沈先生身上有一股湘西人的蛮劲,《从文自传》这段话可以印证沈从文先生确有一股蛮劲。
对大自然、对花鸟虫鱼,沈从文是那样的热爱,只要有机可乘,他从不放过在大自然中徜徉,湘西如诗如画的风景,让沈从文血脉偾张,然而,我读《从文自传》却读出了更多的意味,百年前的中国,边陲湘西是多么的落后愚昧,生民命如草芥,真是难以想象。他笔下有太多的悲苦,却找不到出口,只是轻轻划过,正如书中所说:美丽总是愁人的。
《从文自传》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像流水一样清新自然,这是自白话文开始以来最耐读的文章,一时好评如潮,汪曾祺先生对《从文自传》和《边城》的语言有一个评价,说《从文自传》和《边城》中的语言是沈先生盛年的语言,字字饱满,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从文自传》是作者一九三一年写的,其时,作者在北京刚立住脚,且小有成就,可能是应某个报刊邀请写的,并在该报连载,一炮而红。隔了两、三年,沈先生才写出著名的小说《边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问卷调查,是向大学者发的问卷调查,大意是问最喜欢读的是哪一本书,很多人填了《从文自传》,可见《从文自传》在当时是多么受欢迎。一九三一年的沈从文也才二十九岁,人生大戏才刚刚开启,按理还不是写自传的年龄,他怎么就写起自传来的呢?真是让人搞不懂。也许是他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实在是想与人分享吧,《从文自传》遂成了他的代表作。由于是他本人真实的生活写照,据说,沈从文先生写《从文自传》只用了一周时间,对他来讲,写这样一本自传是不用打草稿的,几乎就是一挥而就。
这本书我已读了三遍,最初读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二读是本世纪初,再就是刚读的。《从文自传》真是一本奇书,一本书让我能读上三遍,还是欲罢不能;《从文自传》跟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样,写得美丽、哀愁,读后有一种心痛的感觉,顺便说一下,《边城》我也读了三遍,试想还有哪一本书能让我读三遍,除了汪曾祺,我找不出第三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