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磨豆腐

(2023-01-17 11:32:42)
标签:

情感

过了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过年的节奏就加快了,腊月二十四这天要掸尘,把屋子打扫干净,把旧年的蚊帐拆下来洗了,准备迎接新年。

有几件重要的事一定是放在腊月二十四之后做的,做早了不行,比如蒸馒头,比如磨豆腐。那时还没有冰箱,豆腐不能存放太久,否则会馊掉;馒头还好,蒸好后,可以晒起来,直到晒干,馒头晒干后吃上一年都没有问题。我们那里习惯上是腊月二十四后蒸馒头、磨豆腐。

磨豆腐

磨豆腐是个技术活,一般是到豆腐坊里去磨。事先要将黄豆在水里先泡个一两天,等到泡发了就可以去磨了。到豆腐坊磨豆腐还要自带烧草,母亲的担子一头挑着烧草,一头挑着黄豆,我挎着一只篮子在后面跟着,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为的是早点磨上豆腐。天还未亮,一路上少有行人,冷风嗖嗖,不时,有麻雀在头上叫着,我一边走,一边吹着哨子,步伐轻快,不一会就到了豆腐坊。

镇上有好几家豆腐坊,我们只去杨家磨豆腐,杨家主人头上有个大癞疤,是从小得病落下的,人称“癞大杨”,“癞大杨”磨豆腐远近闻名,平时,他是行脚,每天挑着豆腐担子挨家挨户地叫卖,他的担子里除了豆腐外,还有干子、百叶,他一边挑着担子,一边哼着号子:“小大娘子歪歪来、小大娘子歪歪来”,担子在他肩上有节奏地跳动着,一听到号子声,我们就知道,“癞大杨”来了,母亲每次总要买上点什么,不是干子就是百叶,再不济,也要买块豆腐拌拌。一到过年时节,“癞大杨”就帮人磨豆腐,全家人一齐上,老太婆、女儿、女婿,屋里整天升腾着热气,来磨豆腐的都 是熟人,大家东家长西家短的,乱说一通,开心极了。“癞大杨”脾气大,在家里说一不二,整天恶声恶气的,他膝下无儿,只有一个女儿,遂招婿上门,这上门女婿就是他的外甥,女婿是他的吃家,他嫌女婿做事不利索,总是吆五喝六的,女婿一声不吭,随他说,一家倒也相安无事。“癞大杨”从不对外人发脾气,他知道做生意的讲的就是和气。

到了“癞大杨”家,母亲叫我别急,先排队,按顺序来,轮到我们家开磨时,主家自会叫我们的。磨豆腐用的石磨子,我负责将黄豆从石磨的孔道均匀地放入,母亲负责推磨,石磨一转动豆浆便从磨子边缘溢了出来,瞬间便流进了等在下面的桶里,豆浆磨好后,下一道工序就是吊浆,用一块白布,把四个角绑在木棍的端口,形成一个吊斗,浆水流入木桶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了。然后,把生豆浆放入大锅里煮,不一会儿,豆浆的香味就上来了,母亲让我到镇上去买几块方酥来,我们一边喝着豆浆,一边就着方酥,那个香味,嗨,多少年了,还回荡在嘴边,没齿难忘。磨豆腐最重要的环节是点卤,这个是就是“癞大杨”的绝活了,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点的,很快,豆浆就成了豆腐脑状,用大勺子把豆腐脑舀到一个木制方框里,盖好布后再放上一块石头,想吃豆腐就压得轻一些,想吃干子就压得重些,压得实些。相对而言,做百叶就比较麻烦,倒一层豆腐脑盖上一层布,倒一层豆腐脑盖上一层布,最后放上一块石头,压紧压实,直至榨干水分。说起点卤,各地做法不一,以石膏卤为优。我到镇江工作后,有一位高中时男同学也在镇江工作,一天,我回老家,他让我带一包石膏卤给一位在老家的女同学,说是这位女同学让代买的,我就对他说了,难道我们老家没有石膏卤?他说让你带你带,问那么多干什么?多少年后,我才回想起来,原来是俩人有了那么点意思,石膏卤只是一个道具而已,可惜,最终俩人还是有缘无份。

豆腐磨好后要放在清水里养,并要经常换水,豆腐随吃随取,要趁天气冷赶紧吃完,否则会馊的。豆腐有多种吃法,我们那里最著名的一道菜是汪豆腐,这道菜只有我们县才有,做法也是独特的,不说了,说了要流口水的。

磨豆腐

  有人问我,汪豆腐跟汪曾祺有关吗?我说没有,还有人问我,雪花豆腐是不是我们那里的名菜,我说我们那里只有汪豆腐,我以为,天下第一名菜是汪豆腐!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前天回老家还向母亲提起“癞大杨”,母亲说“癞大杨”早死掉了,现在,也没有人磨豆腐过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爆竹声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