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时不写了,有点手痒,提起笔来,又不知从何落笔。
最近天气有点阴死不阳的,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雾,一会儿雨,太不着调了。听说有冷空气要来了,而且是气温骤降,真的假的?如今是冬至在即,降温是必然的,来就来吧,几十年了,周而复始,谁怕谁?
年关将近,不知不觉,工作就忙起来了,有点赶的意思,整天就是签字签字,拿起笔来就签,签得老眼昏花,也不知道签得对否?签字责任大了,签错了要追责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感觉还是流程复杂了些,否则,哪有这么多的字要签?!

11月,抽空跟着文保部门跑了几个地方,是对已落实的项目再深化一下认识,百闻不如一见,还蛮感慨的。先去了一趟博物馆,博物馆后面的假山塌了,围墙也被大树挤歪了,有倒塌的危险,都得修,资金已经落实,明年开工。顺便在博物馆逛了一圈,把以前从未去过的地方这次都逛到了,发现有3棵大黄杨树,都在百年以上,连博物馆的人都没有注意到,没办法,我是个黄杨控,到哪里我都留意黄杨的存在,至今我已经访到20棵百年以上的黄杨树,而市里古树名木册子上只登记了5棵,牛皮吧!那天还去了焦山碑林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要建一个库房,存放收集来的文字碑刻,馆长介绍了建设方案,是将一个办公室腾出来做库房,实在是房舍有限,太局促了。顺道参观了瘗鹤铭碑刻,瘗鹤铭传说是大字之祖,被历代书家膜拜,瘗鹤铭留下来的字不多,我不懂书法,只是觉得字好,看着舒服,但说不出所以然来。这两座博物馆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观都拿得出手,是镇江的名片,放眼全中国也是了不得的,在这两座博物馆面前,我找到了作为镇江人的文化自信,保护好这两座博物馆是应该的。那天,还到访了一个村,村名记不得了,是看一个宗祠的修缮项目,听说我们要去了,十几个老人早已在门口迎候我们,都是同族的后人,也是热心修宗祠的人士,让我们很感动。宗祠大架还在,特别是议事厅还蛮震撼的,还是有修复价值的,民间有热心,财政有能力帮一下也是应该的,宗庙的作用可以让人慎终追远,教育子孙,团结族人,是很好的载体,所谓家、所谓国都是靠宗祠维系着,现在,大多数宗祠都毁了,能保存下来的也残破不堪了,有能力帮助修一修,也是对文化最好的尊重。文保的专家说镇江需要修缮保护的文物还很多,相当一部分不怎么出名的文物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亟待维修,苦于资金有限,很多文保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实在是可惜。

去得最多的是学校,自从毕业以后,我几乎没有去过学校,对教育有点生疏;我现在的工作跟教育挂上钩了,自然要往学校跑跑。去了崇实女中、去了外国语学校,还去了高职校,参观了校园,跟校长聊了聊,有了一些浮浅的认识。崇实女中过去是教会学校,有100多年历史了,还有几座老房子在,是典型的印度式建筑,跟镇江当年的英国领事馆建筑风格是一脉相承,非常亮眼;外国语学校也有100多年了,学校校名变来变去的,不变的是老校园还在,老房子还在,这些老房子给校园增色不少,校长说一些老校友还经常回来看看,要是没有这些老建筑存在,他们就找不到根了,说得也是。我突然就有了一点想法,那就是校园一定建设得非常漂亮,要让学生多少年后一想起母校,就会想起那个美丽的校园,政府和校方应当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跟教育挂上钩后,发现教育的会实在是多,我由于不懂教育,大凡教育口的会我一定参加,从不缺席。开会当然是要解决问题的,而教育的问题大多跟育人有关,也不是开一两次会就能解决的,一茬学生离开了,又来了一茬,问题永远没完没了,这是个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还发现许多教育上的会跟考核有关,跟其他条口没有区别,考核考核,一考核就变形,考核解决不了问题,能不能改一改?确实需要大智慧。

走在路上,风景一个接一个,目不睱接;问题也是一个接一个的,来不及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