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质量万里行_官方
中国质量万里行_官方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01
  • 关注人气:6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人着装制服化”是什么消费观念?

(2017-06-25 10:33:34)
文:唐辛子(本文有删节)

“私人着装制服化”是什么消费观念?


马克·扎克伯格:我尽量不做任何对于社会毫无贡献的决定。

“私人着装制服化”的实践者,是Facebook社交网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扎克伯格,永远穿着一件千年不变的圆领灰色短袖,或是外加一件黑色外套。扎克伯格曾在Facebook上晒出他的衣柜——衣柜里挂满了一模一样的圆领灰色短袖T恤和黑色外套。
“私人着装制服化”是什么消费观念?


“我尽量不做任何对于社会毫无贡献的决定。其实这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的。每天决定吃什么,穿什么这类小事,不断重复就会消耗能量。
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消耗能量,会令我感觉到自己没有在工作。只有提供最高的服务,将十亿以上的人联系起来,才是我更应该做的事。”

看扎克伯格的这段发言,感觉小扎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极限民”:将物质生活极小限化,将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乔布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私人着装的制服化”似乎是当下的一种流行趋势。世界上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是“私人着装制服化”的实践者。例如史蒂夫·乔布斯。

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一张名为“Steve Jobs’ timeline”(史蒂夫·乔布斯的时间表)的图片,这张图片使用乔布斯从1989-2010在不同场合拍摄的照片,时间跨越了二十多年,照片中的乔布斯在慢慢变老,从胖变瘦,但着装却丝毫没有改变:永远的牛仔裤+永远的黑上衣。“保持饥饿,保持愚蠢”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是乔布斯的名言。而除此之外,他还保持了他的“乔布斯式制服”。

“私人着装制服化”是什么消费观念?


日本却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极限民”

全世界现在中国人的钱最好赚,日本人想赚日本人自己的钱,则变得有些困难——因为,现在日本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极限民”。

所谓“极限民”,源自英文的Minimalist,在日文中被音译为“ミニマリスト”,意为“极简主义者”“极小限主义者”,日文汉字统称为“极限民”。
“极限民”的特征是:舍弃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只保留极小限的生活物品。
“极限民”们的理念是“最小限的物品,最大限的幸福”,“极限民”们的口号是“我们不再需要物品”!

35岁的佐佐木典士便是一位典型的“极限民”。
佐佐木典士感觉这才应该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开始动手处理生活中包围自己的物品:扔掉多余的衣服,搬走了家具和电视机,书籍连同书架一起,都处理给神保町的旧书店,成长过程中的纪念册统统数码化……在处理完生活物品之后,佐佐木典士搬了一次家。

搬家时间包括安装电灯在内,只花了半小时:没有床、没有电视、也没有桌子,佐佐木典士的新家里空空如也,衣橱里只挂着三件一模一样的白衬衣和三件外套,以及三条裤子。佐佐木典士认为一年之中,穿这几件足够了——私人着装制服化,可以节省更多时间,令生活更有效率。

“私人着装制服化”是什么消费观念?

“极限民”的12大好处

成功变身为“极限民”的佐佐木典士,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感觉非常满意:在抛弃了生活中多余的物品之后,佐佐木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开放感,他不再为物质而烦恼。

现代社会,物品的更新换代太快了。例如人人渴望的iPhone新机种,当你想要的iPhone6刚刚到手时,紧接着iPhone6s,iPhone7也出现了——无上限的更新换代,引诱着人们对于物质无上限的占有欲,其结果,是你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物品越来越多。这些物品不仅占据着你的生活空间,还占据了你的生活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你开始为物质所控,并习惯性地依赖它们。

而现在佐佐木典士将自己曾经依赖过的那些生活物品全部扫地出门,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轻松:他为自己的生活留出了惬意的余白,体重也减轻了近十公斤,因为精神焕然一新,工作也变得很有效率,并因此从一名普通编辑而被提升为副总编。

佐佐木典士说:“我们这个社会的长期政权,并不是自民党,而是其背后的‘金钱党’,‘物品党’和‘经济党’这一联合政权。”抛弃了物质生活的“极限民”佐佐木典士如今已经走出了这一“联合政权”的重围,在《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物品》一书中,佐佐木典士总结了他成为“极限民”之后的12条好处:

1.有了自己的时间;
2.生活变得愉悦轻松;
3.感到了自由与解放感;
4.不再与他人做对比;
5.不再畏惧他人的目光;
6.拥有更强的行动力;
7.注意力更集中,更彻底地做自己;
8.更加节约,也更加环保;
9.变得更健康,有安全感;
10.改变了人际关系;
11.开始深刻地品味到“此时”“此地”
12.能够心怀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