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喻国明:请不要再说90后00后是垮掉的一代

(2017-05-10 12:18:34)

来源:喻国明微信公众号

喻国明:请不要再说90后00后是垮掉的一代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各种所谓“新词奇象”泛滥现象的分析,用“九千岁”、“霸屏”、“屠榜”、“无底线”等字眼冷嘲热讽90后、00后的喜好和“品位”。本来一篇批判性的文章各抒己见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观点偏颇也自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我发现类似这种以“过来人”的优越感来批判现时社会新生代的文字和观点颇有一些势力,甚至成为一种“时髦”,这便让我不得不有话要说。

某些人现时说话的口吻不免让我想到了二战后西方主流社会的一些人对于战后新生代的批判,指责这一代年轻人如何思想堕落,如何离经叛道、如何的扶不起来,等等,于是“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便是那时扣在新生代头上的一顶顶帽子。联系到我们的社会实际,我特别的不理解的是,自顾自跳广场舞扰民的不是他们、不让座就拳脚相加的也不是他们、碰瓷耍赖的不是他们、炒高房价的不是他们、开黑心食品作坊的不是他们、建小工厂乱排污的更不是他们!是谁自己道德缺失,反过来教育下一代人这是现实呢?是谁自己跌倒了,还要反讹把自己扶起来的年轻人?这到底是谁扶不起来?我们生活中的这一代年轻人只不过是用他们的话语表达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情感,听得懂或听不懂最多只是一个社会沟通问题,值得那么大张鞑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吗?

请不要再说90后0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种论调多是出自资深成年人之口,这实质上是用自己三四十年中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来与他人二十年中最轻狂的事情来比,只是满足了自己心中的某些东西。其实不管哪个年龄层次,没有灵魂和思考的人都是大多数,无论是00后还是80后。这一点在某些资深成年人的身上表现得尤甚。来自他们视野局限的无聊生活里的特例和经验,他们奉若圭臬,不断拿出来炫耀,仿佛度过这么多年的同样乏味而缺乏思考的生活,他们突然就成为了智者。这当然是他们的错觉。

更进一步说,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思潮,说0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多年前西方世界也曾提及“垮掉的一代”的说法?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看看曾经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那批人的现状,他们是社会构成的基石、砥柱。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勃迪伦,而他恰恰是从“垮掉一代”因特殊时代背景蕴育出的民谣人、摇滚乐手、诗人中走出来的人物。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经历那个时代,金斯伯格的“嚎叫”就是一场歇斯底里的表演;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会成为一次闲的令人蛋生疼感所采取缓解的必要行动;至于列侬和大野洋子的行为艺术就会归类到“淫秽档案”里;而自编自唱、完全没有受到过正统音乐学院调教的鲍勃迪伦,仅仅单凭少时的天赋自学,可能就不会创作出《随风而逝》、《敲开天堂的门》、《暴雨将至》、《像一块滚石》、《提尔之死》等诸多在当时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垮掉的一代之风横行西方的年代里,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经历了迷惘、争议、抵制、混乱后生发出美国乃至西方世界艺术、文学、音乐全新多元的生命分支。

我不是迪伦的忠实追求者,只是热衷于垮掉一代的思想风潮,如果,每个时代都有因理想的跌落造成的疼感,那么类似于迪伦音乐表达的那种全新的文化话语就是抚慰疼痛、激发人性美好良药。这在过去有效、现在有效、未来也同样有效。

我很欣赏一位90后在网上面对前辈的指责所说的一段话:“用几句貌似冠冕堂皇的过去标准来框定新生代,用一个称谓来把一代人束缚在一个域内,不懂他们是什么用意。作为90后,是因为我们太幸福了么?没有经历上世纪那些血腥,没有经历上世纪那些灾难,没有经历上世纪那些痛苦,就少了许多人生的阅历和资本么……。那就留到多少年以后我长大了再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