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株洲地图

标签:
地图 |
分类: 株城漫记 |
六十年前株洲地图
无意中从网上搜到一张株州市地图,来源于湖南省普通地图集,是湖南人民委员会于1964年编制的,距今整整60年了。
其中的株洲市地图有两页,由三个部分构成:株洲市全图、株洲市街道图及文字说明。透过这张地图,让我了解了很多六十年前株洲的信息。如果与现在的株洲地图对比阅读,可以发现六十年来株洲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与《株洲市地名志》《株洲市交通志》等书一起阅读,则可以知道这些变化来龙去脉的过程。
六十年前,株洲市与长沙市一样,是全省两个省辖市之一,但管辖范围很小,就是市区和郊区,即现在的荷塘、芦淞、石峰、天元、渌口五个区,全市面积1902平方公里,人口57万,其中市区26万多,郊区30万多。
当时的城区很小,北到白石港,南到建宁港,西至湘江边,东至京广铁路边,其余的地方都算郊区。城区的街道不多,南北方向四条:建设路、沿江路、提升街及一条没有标明路名的路,其中只有建设路是贯通的;东西方向的街也屈指可数:纺织路、公园路、友谊路、中心路、车站路,其中车站路并不是现在车站路的位置。
铁路网除了没有现在的武广高铁和长株潭城际铁路外,这地图上的普通铁路线网与现在并无差别,即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在株洲市相交,特别是京广线上那一个个火车站都在地图上清晰可见:朱亭、平山塘、淦田、昭陵、洲坪、渌口、七斗冲、田心、白马垄。在我的印象中,湘黔铁路是上世纪70年代才贯通,为何1964年的地图上就有了呢?《株洲市交通志》告诉了我答案,湘黔铁路早在1936年就开始修建了,断断续续,其中株洲至湘潭段是1954年1月竣工并投入营运的。
而公路网就不一样了,昔非今比、天壤之别。如今的公路网越织越密,高速路、快速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而当年株洲市境内只有三条主要公路,株易线、株醴线、株渌线,株洲至衡东沿湘江右岸的1815线仅有一个雏形,再加一些零星的乡村公路,甚至南部山区的一些公社都还不通公路,更不用说偏远的大队、生产队啦。
至于公路桥,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株洲境内湘江上第一座桥是20多年后的1988年才有的。不过,这张地图上标明在朱亭、淦田、三门(洲坪)、渌口(雷打石)等地都有渡口,城区也有两个渡口,一个在上游的建宁港入江口,另一个在下游的白石港。河西那时还是农村,市里在那边建了一个园艺场。
从文字部分介绍看,株洲全市有大大小小的水库500多座,地图上标出名字的是5座半。分别是北面的大京水库和青草冲水库,南面的上游水库和胜利水库,西面的杨柳水库,那半座是仙人造水库,库区一部分在株洲境内,但大坝在浏阳境内。这5座半水库中,大京、杨柳、仙人造的名字依然还在使用,现在的地图上也找得到,但上游水库和胜利水库显然是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早就改名了。我在《株洲市地名志》找到了部分答案,上游水库改为龙潭水库了,但胜利水库现在叫什么水库,不得而知,从地图上的位置看,它离龙潭水库并不远。
湘赣古驿道经过株洲市境有很多带铺的地名,如今大部分都消失了,有些即使没有消失,但也早就去“铺”了,如荷塘铺、白关铺。在六十年前的这张地图上,却都可以找到,从北往南依次是:南山铺、菱冲铺、龙头铺、荷塘铺、白关铺、双牌铺、梢岗铺,似乎唯独缺了株田铺。其实株田铺这个地名现在还在使用,它是董家塅街道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当年为何地图上没有呢?

老铺在这里都可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