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绿皮火车
标签:
绿皮火车 |
分类: 社会经纬 |
从成都回湖南,我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坐一次绿皮火车,重温以前读书时的艰辛之路。
我的老家在湘南,以前从我们老家来成都十分的不便,没有直达列车,需要在贵阳中转一次,当时去贵阳的列车一天只有两趟,我今天依然记得其车次,一个是165次衡阳至昆明,一个是79次北京至昆明,而79次列车是特快,在我们老家是不停的,实际上我能坐的只有165次列车。
165次列车是直快,下午3点经过我们老家的车站,因为不是始发站,座位肯定是没有的,只能拿几张报纸坐在两节车厢的过道上,沿着湘桂铁路向南行驶到达广西柳州后再沿黔桂铁路北行,途中每个县城都要停靠,在第二天下午4点多抵达贵阳,再转行下午5点多贵阳到成都的列车,如果165次列车正点运行,基本上可以无逢对接,但也有一两回165次列车晚点,没有赶上那趟贵阳至成都的列车,就只能在火车站附近住上一晚,等第二天的火车。
贵阳到成都,虽然是特快,但因为一半以上在贵州北部山区钻山洞,列车运行的速度并不快,又需20多个小时。那时,上学的路上要耗时整整两天两夜,每次都坐得让人崩溃,直到看到窗外的石板滩站,精神才为之一振,知道进入成都郊外了,下一站就到啦。
现在成都去湖南还有唯一一趟绿皮火车K504次,我就坐这一次。列车始发站不是成都站,而是成都西站。成都西站距离西财大约5公里,以前是没有这个火车站的,1994年新建的一个车站,一开始只是一个货运车站,2018年随着川藏铁路成雅段运行,成都西站才改造升级为综合性车站。
我们从青羊宫那里坐地铁4号线,十分钟便到了一成都西站,硕大的候车室里候车的乘客稀稀拉拉,这与熙熙攘攘的成都东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电子屏幕显示的车次信息看,这里出发的主要是K、T和Z字开头的列车,目的地却是全国各地的,有到上海的、昆明的、沈阳的、兰州的、喀什的、海拉尔的,当然还有我们长沙的。
11点30,开始检票了,由于人不多,并没有你挤我推,大家都比较从容淡定,其中最大一支人群便是穿着红色衣服的娭毑们,她们操着益阳口音,有几个大妈口里还嚼着槟榔,我猜想一定益阳某旅行社带队来成都旅游的。一打听还真的是,她们组队来先后游览了峨眉山和乐山等地。
上了车,我发现所在车厢上坐率并不高,大约为30%,我又去邻近的一节硬卧车厢和软卧车厢做了初步调查,上坐率更低,硬卧大约20%,软卧不足15%,不知这辆列车是否可以保本运行,真为铁总捏一把汗。
中午11点59,列车准时出发了,车行20分钟,抵达成都站,列车停了下来,列车员告诉我这是临时停车。我看到成都站的各个站台上空空荡荡,没有等候的列车,也没有工作人员。一打听原来成都站正在改造升级,已停运一年了,这次改造投资90亿之巨,需要4年时间,将成都站打造成集城铁、地铁、普铁、高铁于一体的综合化车站。
十多分钟后,列车又出发了。这次列车经重庆到长沙,不走以前的老成渝铁路,而是走成遂渝铁路,本世纪初修建的一条连接成都与重庆的新通道,据说自从这条铁路修了后,老成渝铁路便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列车在成都平原上驰骋,越过川中丘陵。下午15点,在一个叫潼南的车站停了下来,这是本次列车停靠的第一站,下车的乘客不多,但上车的乘客有两三百人。潼南原来是一个县,现在改为区,属重庆管辖,这趟列车为潼南人去重庆市区出差办事提供了方便。
下午16点20,列车抵达重庆北站,这是普铁与高铁共用的车站。这次上车的乘客不多,但下车的乘客非常多,我猜测一个多小时前在潼南上的乘客在这里全部下车了。列车在重庆北站停靠了10分钟,继续向前行驶,不再象以前那样绕道贵阳方向,走渝利铁路,从恩施、宜昌方向到湖南。
过重庆石柱后,进入夜间行车,在鄂西南和湘西北的大山里钻洞,经过17小时的奔波,于第二天清晨5点多抵达长沙,结束了这次绿皮火车体验之旅。两点感受:
第一点:如今的绿皮火车不再如以前那么挤那么脏,上了车有座位也有铺位,没有以前那么艰那么难,虽然与高铁比要慢许多,但相比以前的绿皮火车还是快了不少,比如我体验的这趟绿皮火车全程1300多公里,中间只停了潼南、重庆、恩施、宜昌4个车站,还是可以接受的,性价比也是比较合算的。
第二点:我国的铁路网包括普铁、髙铁、城铁、地铁建得越来越越密,以前我们中学学地理可以把全国每一条铁路倒背如流,现在的中学生恐怕连本省有哪几条铁路线都记不下来,甚至你坐在火车上,不知道轮子行驶在哪条铁路线上,这是我国最近30年铁路建设的发展成果。同时,我认为,火车不是越快越好,火车站不是越大越好,铁路网也并不是越密越好,不必要每个县都要通高铁,而是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度”。目前有些铁路线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运力严重过剩,这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