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埠头

(2010-08-30 06:28:21)
标签:

木埠头

湘江

老码头

祁阳

家乡

分类: 家乡亲情

     从毛家甸的南面沿着一条县级公路往西行驶1公里,抵达一个叫木埠头的小村子。

    木埠头位于湘江河边,是湘江上游的一个老码头,因为地处湘江河畔且过去是木材集散埠头而得名。以前这个地方究竟集散了多少木材,我不太清楚,只记得小时候,每到赶集的时候,我们那一个山冲的一些山民,就会背着一根或数根杉木或楠竹来到这个集市换取一些零钱回去,我也经常看到湘江河里有人划着木排往下游走。

    木埠头作为一个行政村,在我们公社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了,有8个村民小组,200多户人家,800多人口。木埠头的村民不像我们其他的村子,一个村子基本上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姓,而木埠头则以杂姓居多,申、胡、苏、吴、李、郑、杨等等都有,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前这里水运方便,外地人乘船来到这里下船休息,看到这个地方还可以休养生息,就定居下来不想走了,就像我们现在的移民城市深圳一样,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木埠头这个村子以前就是移民村,各个地方的都有。

    木埠头这个村子对我们公社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它成了我们公社的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是我们公社的人去县城、省城和京城的必经之地,作为我们公社的交通枢纽,我前年曾经在博文《那一段湘江 》中说过,不再复述,这里只说说它的其它方面。 

    木埠头的集市并不大,以前就是一条老街,大约300米长,4、5米宽,最开始是逢五逢十赶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改为逢一、四、七赶集,每到赶集的时候,附近四、五个公社的人都来集市上交易,甚至一些年轻人找对象第一次见面也被媒人安排这这个集市的某一个角落上进行,因此,还是比较热闹的。上个世纪90年代后,集市搬离了老街,建到离老街100米的空旷地带,场地比以前扩大了很多,不过,新的集市赶集的场面我从来没有见过,不知是否还有以前那么热闹。

    木埠头还有邮局,对这个邮局,父亲应该打交道比较多,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退休以后,退休金是单位通过邮局汇过来的,每个月要来这个邮局取一次退休金,取了退休金以后,又要从这个邮局给我们汇生活费。此外,父亲每年还在这个邮局订了两份报纸,一份是《湖南科技报》的农村版,一份是《湖南农村报》。

    木埠头还有一个信用社,这个信用社是县里的信用联社在我们公社的分社,信用社当时就在连接乡道与县道的三岔路口,只有三间平房。我从县城回家经常要路口这个信用社的门口,但从来就没有踏进过这个信用社的门口,里面有几个工作人员、是男是女、姓啥名谁、当时有多少存款多少贷款,我一概不知。因为那时我家很穷,没有存款,我家没有关系,也贷不了款。

    木埠头的河边以前有一个肉食水产站,是县里的肉食水产公司在我们公社的派出机构,我们喂养的生猪、鸡、鸭等都要统一交售到这里,转运到县里,再到全国各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肉食水产站每逢赶集的时候也要杀一、两头生猪卖给公社、学校的工作人员,象我父亲一样退休回乡的职工也可以凭票买一些肉。

   木埠头还有一个供销社,供销社有一个商店,这商店卖百货、南杂、布匹、香烟等生活日用商品,也卖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当时感觉那商店里面物资非常丰富,除此之外,供销社也收购山苍子油、中药材等一些农副产品。

    木埠头也有我的好几个初中同班同学,他们的名字现在基本都忘记了,只有一个叫申双喜的同学至今还记得,这位同学个头不高,但很健谈,上课的时候尤其喜欢跟老师钻牛角尖。木埠头还有三个其他班的初中同学后来与一起考到了县一中,两位女的一位男的,两位女的一个姓郑一个姓胡,而那位男的姓申,与我还是一个班,毕业以后考进了苏州医学院,但自此以后,我们没有再见过面,据说他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北京一家部队医院了,成了名医。

   现在我每年回一次老家,依然要经过木埠头这个地方,但每次只是匆匆而过,从来不下车,前天路过那里照例没有下车,对木埠头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少,不知那里现在怎么样了?据我推测:肉食水产站、供销社、轮船码头之类机构肯定早已消失了,邮局、汽车停靠站、信用社之类的机构肯定还保留着,而某某移动公司代办点、某某电信公司代办点、某某配合饲料代销点之类的新机构肯定已经存在了。木埠头的集市是否还有以前那么热闹呢?我无法推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毛家甸
后一篇:多喜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