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乐事:双抢

标签:
双抢收割插田早稻晚稻 |
分类: 家乡亲情 |
七月中旬,炎炎夏日,一年一度的双抢又到了。
在城市,“双抢”是指社会治安中的抢劫和抢夺,我这里的“双抢”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农村夏天的双抢:即抢收庄稼抢种庄稼。 我们南方都种水稻,水稻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八月上旬左右将晚稻秧苗插下。因水稻插下得六十天才能成熟,八月插下十月收割。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只有半个多月工夫,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双抢。“双抢”是农民们一年当中最累最忙的时候,一切要与时间赛跑。但双抢也是农民一年最喜悦的时候,因为是第一季收割,断粮的家庭马上就有新粮可吃了。
三十多年前,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每年都要参加这样的“双抢”,每年七月中旬,也就是15日左右,双抢开始了,为了赶时间,全村的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我们刚刚放暑假,自然加入了劳动力大军。
双抢的第一项是抢收早稻,我们生产队有40多亩水稻,要在一个星期内收割完毕,每天得收割6亩左右。记得从那时开始,我们生产队就引入了竞赛机制,将全村的劳力按照男女搭配、老少搭配抽签分成两组,根据每个组按每天完成的任务来记工分。每个组内收割的时候都有分工,最开始的时候,是全部下田割稻子,待割了一阵子后,小孩与部分妇女继续割稻子,而男劳力就打稻子,这个活要手脚并用,最耗体力,我们小孩是干不了的,而体力较差的老人和部分妇女就捆稻
草。我们小孩割稻子最高兴的事情是,一丘田快割完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任务快完成了,田里的青蛙没有藏身的地方了,成了瓮中之鳖,我们放下镰刀,去追赶青蛙,捉到的青蛙都归自己,拿回家可以美食一顿。
为了赶时间、赶进度,我们还得加班加点,这加班加点是城里工厂的说法,我们农村叫出早工和出晚工。出早工就是清晨5点刚刚天亮我们就去田里收割,因为我们生产队的田比较远,离家有3、4里路,为了节约时间,早饭要送到田边吃,或者把米和菜带到我们田附近的农户家去做,吃了饭继续战斗。而出晚工就是吃了晚饭以后,借着月光去田里干活。那时一天最多要干上15个钟头,我们常常说披星戴月,就是这样来的。
水稻收割以后,马上要犁田,那时我们还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犁田靠耕牛,我们生产队有三头牛,这40多亩水田就靠三头牛一亩一亩地耕,犁了又耙,要说辛苦,最辛苦的应该还是那三头牛。田被耙平以后,开始抢种晚稻。这插晚稻虽然比收割的活要轻,但有一点十分难受,那就是中午时分插田的时候,田里水温高达40多度,简直是蒸桑拿啊,一个双抢下来,要脱一层皮。此外,还有那蚂蟥,不知不觉中钻进了你的腿上,吸出血来,太可怕了。
当时在农村象这样搞双抢可以挣多少工分呢?要在平时,我们的工分这样计算的,青壮年男劳力是标准分,工作一天记10分,妇女则是7-8分,我们小孩则在4-6分之间,我就是从最低的4分开始劳动的。如果出早工则相当于半个上午,一般青壮年男劳力加2分,女劳力1.5分,我们小孩则加1分。而双抢时节按照定额管理,一个组割完一亩水稻给一个定额的分,好像是60分一亩,你这个组一天割了3亩水稻,就是180分,再按你的系数在组员之间进行分配,而不管你实际的卖力程度,这一点应该跟城里的工厂是一样,既公平又不公平。
上一个星期,我去了一趟株洲县农村,虽然接近双抢季节,但并没有双抢的迹象,田野里并不是金黄色的,很多田都是荒的,只有个别的田里有杂交秧苗,田间也基本上没有人在劳动。原来,现在农村都只种一季了,今年水稻还没有种呢?有的田甚至一季都不种了,全年荒芜。看来,“双抢”这个词将逐渐从农村消失,或许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写照吧!